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知识点题库

有人说:“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共同原因是

A .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 . 过份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 .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 . 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 )  
①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③ 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经济体制  ④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③④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了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拉着拐杖走动了!”这根“拐杖”所起的作用是(  )

A . 赢得了一战胜利 B . 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C . 巩固了工农联盟 D .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藩篱的历史事件有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邓.小平“南方谈话”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④罗斯福新政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④
20世纪20年代,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在这里“退一步”是指

A . 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放弃社会主义原则 C .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 . 放弃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说,列宁的思路( )

A . 有利于国家干预经济 B . 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C . 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 D . 符合苏俄当时的国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说:“我们用‘强攻’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强攻转到围攻的办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请完成:

  1. (1) 材料一、材料二针对什么政策而言?当时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有哪些?

  2. (2) 依据材料三说明苏俄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

  3. (3)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围攻”取得的成就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据苏维埃经济委员会统计,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工人人数从2.04万增至6.05万,这反映了( )

A . 工业经济已经基本恢复 B . 工业化建设已全面启动 C . 经济政策调整成效显著 D . 说明蒸汽机使用技术复杂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材料反映的经济政策(    )

A .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B . 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 . 使美国逐步走出经济大萧条的阴影 D . 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经济比例失调
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其中“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的是(    )
A . 余粮收集制 B . 固定粮食税 C . 农业集体化 D . 生产合作社
下图是俄国农业产量统计表,数据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

年份

1922

1928

谷物播种面积(百万公顷)

72

101

谷物收获量(百万吨)

56

73

A . 布尔什维克夺取了政权 B .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D .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任何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的确立、发展都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坦率的讲,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

  1. (1) 材料一中“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他在金融领域的体现。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3. (3) 材料三中,邓.小平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路比较好”,“好”在哪里?中国在借鉴、吸取苏联经验教训的同时,是如何调整自身经济建设道路的?
  4. (4) 假如将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尝试。列宁一度认为旧的俄罗斯经济,可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原则进行国家生产和分配,但实践使列宁认识到这是行不通的,于是列宁领导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这种新政策(  )
A . 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危机 B . 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主要特点 C . 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D . 完成了农业向集体化的转变
列宁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与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旨在(    )
A . 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 B . 论述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C . 说明建立资本主义是一种进步 D . 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淀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 .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C . 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D .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列宁认为:“我们签订和约在客观上就成了德国帝国主义的走狗,……英国人曾经直接 向我军最高总司令建议,只要我们继续作战,他们每月可以发给我们每个士兵一百卢布……由于我们牵制了一部分德国军队,在客观上我们还是帮助了他们。”据此你认为(   )
A . 苏军参加二战减轻了西线英军的压力 B . “签订和约”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C . 该条约签订使苏俄得以退出世界大战 D . 苏俄得以集中精力实施新经济政策
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由此可以推知,苏联(   )
A . 变革小农经济势在必行 B . 国家工业化建设举步维艰 C .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凸显 D . 确立斯大林体制符合国情
1921年,苏维埃俄国把一部分中小企业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经营,到1922年底,中小企业出租已达4 000家,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3%。这表明苏维埃俄国(   )
A . 推行国家资本主义用以恢复经济 B . 通过加强干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C . 重视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管理技术 D . 探索适合国情的工业化建设道路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 . 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 . 1929-1933年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 . 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叛乱白军和外国干涉军相互勾结、遍及全国,反对苏维埃的叛乱和干涉势力不仅数量多、范围广,占据了全俄大部分领土,而且从各个方向包围了苏维埃政权控制的核心地区,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在这样的背景下,苏维埃政府实行(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新经济政策 D . 农业全盘集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