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知识点题库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 . 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B . 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 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 .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所说的“阳光灿烂”是因为苏俄政府实行了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 工业化政策
列宁在1920年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著名公式。结合时代背景,对此公式合理的理解是(  )

A . 展望了苏联将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社会主义 B . 强调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 C . 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电气化的发展 D . 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有充分的优越性
1921年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这里,列宁主要强调的途径是( )

A . 利用市场机制 B . 建立工农联盟 C . 生产资料公有 D . 按劳分配产品
哈默作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这个坚决反共的老头子,终于听从了哈默的建议,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哈默、福特之所以能在苏俄开设工厂,主要是因为

A . 苏维埃政府颁发《和平法令》 B . 苏维埃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 C . 苏俄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D . 苏联推行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经济模式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A .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B . 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粮食 C . 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多种赋税 D . 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 .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 .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 .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 .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二 “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那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道:“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材料三 1946~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戴高乐总统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许多革命者对新经济政策感到“痛惜”的原因。西方人士为什么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呢?
  2. (2) 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记者对罗斯福的质问。
  3. (3) 据材料三,说明法国政府对经济是如何进行干预的。你认为材料中“自由的缺点”是指什么。
  4. (4)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订一个恰当的题目。
这位身材不高、有着钢铁般意志和敏锐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领导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独自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抗衡,并成功地粉碎了他们的一切武装干涉……”这位“巨人”采取了什么样的经济手段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抗衡(    )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新经济政策 ③“自由放任”政策 ④斯大林模式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年﹣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

项目                    年份

1913

1921

1923

1925

1926

工业产量比重

生产资料能力

40.7%

43.7%

48.1%

43.4%

43.9%

消费资料能力

59.3%

56.3%

51.9%

56.6%

56.1%

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

A . 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 B . 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 C . 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 D . 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苏联解体后,中国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现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一一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材料三

会议

主题报告内容选摘

中共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共十五大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 (2) 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贡献。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1933年美国政府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

A . 消除了阶级矛盾 B . 调整了工农关系 C . 制约了农业发展 D . 适应了当时的国情
至1923年秋,(苏联)谷物生产已基本恢复到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进而在私有制农业复兴的基础上,商贩们迅速活跃起来,据估计,私营商贩控制了全国商品零售额的75%。材料中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 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到:“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国家工业化政策 D . 农业集体化政策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921年列宁以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列宁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B

凯末尔革命使土耳其成为一战后亚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说明民族革命是亚洲国家实现民族独立的必经之路

C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意味着世界经济走向了法制化的道路

D

1967年欧共体成立

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A . A B . B C . C D . D
1921年,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
A . 实行贸易自由化 B . 部分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 C .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    )
A . 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 B . 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 C . 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 D . 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
1921年苏俄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为经济长远发展准备计划、为落实当年的经济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案。此后,该组织提供的计划数字越来越重要,到1926年,已经成为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据此可知当时苏俄(联)(    )
A .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 . 经济建设突破了意识形态束缚 C . 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 D . 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
俄国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B . 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C . 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D . 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于瘫痪状态,……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甚至喀琅塔得的水兵,虽然以往一向是布尔什维克的最坚定的支持者,这时却也起来造反。”为应对这一形势,苏俄(    )
A .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实行“新经济政策” C . 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 . 改革“斯大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