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知识点题库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我们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以上材料表明(  )

A .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权宜之计 B . 列宁这样做是要使俄国倒退到资本主义 C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资本主义 D . 新经济政策延缓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

     

图一纽伦堡法庭上的被告席         图二东京审判被告席

  1. (1) 二战后人类是如何惩治邪恶、伸张正义的?
  2. (2) 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意义是什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格鲁吉亚地处黑海石油和西方市场的中间地带,位于俄罗斯、伊朗和蕴藏丰富石油的里海,一条可以绕过俄、伊的输油管可以直接到达欧洲,黑海石油最终将可能像今天的中东石油一样对工业世界产生重要影响。1922年,斯大林提出了建立苏联的“自治化”方案。按照这个方案的规定,格鲁吉亚等作为自治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列宁对这一方案表示了不同意见,建议把“加入俄罗斯联邦”改为“同俄罗斯联邦一起正式联合组成欧洲和亚州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格鲁吉亚在苏联时期分离主义倾向一直非常严重。斯大林虽然是格鲁吉亚人,也一直对格鲁吉亚进行严厉镇压。苏联解体的时候,格鲁吉亚就是一只带头羊。苏联解体以后,格鲁吉亚一直非常支持北高加索地区的分离主义势力,特别是车臣。格鲁吉亚一直是车臣获得外界援助的重要渠道。2008年8月8日至8月18日,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为了争夺南奥塞梯的控制权而爆发的战争。

  1. (1) 根据材料指出斯大林和列宁的方案的主要分歧。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08年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爆发战争的原因。

一部史学著作评论某一事件道: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这一事件指的是(      )

A . 退出一战 B . 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C . 粮食税的实行 D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
“(20世纪)30年代中期或者说末期的苏维埃社会……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辟的不同于西方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其特征是(    )

A . 依靠本国积累工业发展资金 B .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计划协调发展 C .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D .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下面二幅漫画反映了俄国历史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1列宁清理地球的垃圾

图2戈尔巴乔夫的困惑

  1. (1) 图1反映了什么事件?指出其意义。

  2. (2) 图2反映了什么事件?指出导致该事件发生的政治原因。

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自由贸易在农业和地方小工业领域的成功,列宁进一步考虑利用市场发展国营企业,指出“国营企业也在改行所谓经济核算,实际上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实行商业的和资本主义的原则”。……1921年12月,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对当时的经济特点的总结是“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货币交换的发展”.提出要“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并且有系统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确切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把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的工作掌握在自己手中”。

——朱建明《列宁“新经济政策”述评》

材料二:1932年,罗斯福在马萨诸塞州的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当一个国家的贫困和失业人数超过了国家所能承受的范围和程度,那政策的调整只能成为政府唯一的选择,而且是越快越好”。

——《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大:《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的“市场观”,并分析引起列宁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2. (2) 材料二反应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当时美国有人攻击罗斯福是“社会主义代言人”,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
  3. (3) 据材料三,概括近四十年来中共中央对市场作用与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举措。
关于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曾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对列宁这句话的解读,不确切的是(    )
A . “退一步”指允许资本主义现象的存在 B . “前进两步”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 C .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D . 新经济政策并不适合苏俄当时的国情
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
A . 斯大林模式 B . 新经济政策 C . 罗斯福新政 D . 公私大合营
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
A . 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 . 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 . 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D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下表是1930年苏联与西方国家的钢铁产量表【根据《苏联的饥荒》(1929-1934年)绘制】这一表格能够说明苏联(    )

国别

产量(万吨)

苏联

590

美国

4140

德国

1150

英国

740

法国

940

A . 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 B . 开始进行了工业化 C . 发生了很严重的饥荒 D . 工业化任务很艰巨
下表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大牲畜存栏头数变化表

时间

马(万头)

牛(万头)

羊(万头)

猪(万头)

1928年至

3210

6010

10700

2200

1932年间

1730

3350

3730

990

从表中可知苏联(  )

A . 为应对经济危机而宰杀牲畜 B . 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 C . 经济顶层设计存在缺陷 D . 忽视规律、粗暴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 . 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 . 推行农业集体化 C . 为减耕的农民提供补贴 D . 实行余粮征集制
20世纪20年代,列宁反复告诫全党,不要“装腔作势”、“妄自尊大”,“应该抛弃浮夸心理”、“脱掉华丽的共产主义外衣”,要老老实实地学习经商,向普通店员、资本家、商人学习经济管理和商业管理的经验。据此可以推知列宁当时(    )
A . 认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B . 放弃军事共产主义的做法 C . 认为共产主义难以实现 D . 希望推迟向社会主义过渡
1921年苏俄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为经济长远发展准备计划、为落实当年的经济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案。此后,该组织提供的计划数字越来越重要,到1926年,已经成为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据此可知当时苏俄(联)(    )

A .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 . 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 C . 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 D . 经济建设突破了意识形态束缚
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也是在他的推动下,把苏维埃看作“势不两立的敌人”的美国汽车制造业大王亨利·福特的汽车制造进驻苏联。这表明新经济政策()
A . 赢得了西方资本家的支持 B . 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经济发展 C . 全面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D . 延缓了苏俄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十月革命前,俄国货币发行的总趋势是金本位制的不断破产并最终遭到失败。1921年《关于经济政策的提纲》中指出:“恢复我国的货币流通现在成为经济问题的中心,在币值急剧下降的情况下谈不上合理经营和使经济赢利,谈不上正常的预算”。《关于经济工作问题的指令》中指出,“责成财政人民委员部以最大的努力和最快的速度来减少,然后再完全停止纸币的发行,并在金本位制基础上恢复正常的货币流通。必须坚定不移地用税收取代纸币的发行,不得有丝毫拖拉”。至此,在列宁的指示下,货币改革4234开。1922年货币改革全面展开,苏联流通市场逐渐形成了切尔文券(含金量为每单位7.14234克)等多币并行的局面。币制虽然比较混乱,但这种渐进过渡式的改革却能减少币制改革所引起的经济动荡,实现了对多年通货膨胀形成之积弊的冷处理、缓慢消化和分解吸收。1925年货币改革基本完成。

——摘编自《苏联1922—1924年的货币改革:回顾与评价》

  1. (1) 根据材料,指出1922—1924年苏联货币改革的目标。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1922—1924年苏联货币改革成功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整个20世纪90年代,国内各地区的对外幵放沿着两个主要方向展开:中国政府于1990年4月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决策。1993年,国务院又决定对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五市也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这样,长江流域的产业密集带,在浦东这一龙头的带动下,有可能迅速腾飞。1993年,国务院还决定开放合肥、南昌、长沙、太原、西安等11个省会城市,同时又把沿边省份的4个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和石家庄作为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对外开放格局。

——整理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等

材料二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马远之《世界六百年与中国六十年》

  1. (1) 阅读材料一,概括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两个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为邓.小平的观点提供一个史实依据。在此谈话精神影响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何新变化?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列宁全集》

材料二: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米)

谷物(万吨)

1928

425.1

3551

18.21

7330

1940

1831.7

16592.3

27.15

9564

增幅(%)

330.08

367.25

49.09

30.48

——《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材料四:(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 (1) 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政策。并概括这一政策的积极作用。
  3. (3) 根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
有学者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其依据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 . 实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 B . 改变了当时物资缺乏局面 C . 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D . 得到了俄国民众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