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起源、本质及生理基础 知识点题库

小张在日记里写道:“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这说明(   )

A .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 .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 . 正确的意识对个人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D . 价值观是在个人主观选择基础上形成的
2014 年以来,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经济结构不合理、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出口下滑等问题为当前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困难和挑战。针对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具体压力,为了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中央政府决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将经济工作重心放在结构性改革上。为此,提出了“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发展思路,主动下调经济增长速度预期,大力促进服务业和内需发展。通过不懈努力,到2015 年一季度,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占比达到51.6%,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我国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型主导转型取得重大成果,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政策调整和影响。

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表明(    )
A .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 .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 . 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 .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到建设“美丽中国”。某校高二⑴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展开了“美丽中国,美丽人生”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 (1) 【领略自然之美】“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依据。

  2. (2) 【建设美好家园】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阐释我们应该如何建成美好家园的愿景?

科学家通过对3000多名退休公务员的跟踪调研,发现这些人退休后短期记忆力衰退的速度快了近40%,从而凸显了刺激性工作活动有利于年长者保持较好的记忆力,降低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的风险。这再次佐证(    )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2017年2月22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通过建立全新肝癌起始动物模型,首次证明了巨噬细胞的特异性招募在单个肿瘤起始细胞阶段对肝脏肿瘤发生的关键作用,这一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肝癌发病机理和开发免疫治疗手段将产生重要影响。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思维是世界的本原

②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不可分割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对这句千古名言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诗人在这里描写的是雪景,并不是写真的梨花开的情景,这里强调了反映客观事物的形式是主观的

②诗人把雪景想象成满树的梨花盛开,说明人们的想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③雪景在这里被诗人想象成了满树梨花盛开,说明想象源于作者的情感

④雪景在这里被诗人想象成了满树梨花盛开,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确信,机器翻译不能完全取代人工翻译,文学翻译所要求的准确性和文学表现力,仍然要依靠人类的智慧。这是因为(    )
A . 人类有着人脑这个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 B . 人的思维活动都是以客观的物质为基础 C . 意识由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加工改造而成
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的时间观念。这表明(   )

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

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49—2019年,经过70年的沧桑巨变,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党和政府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视,吸收人类文明成就并在创新中求发展,一代又一代优秀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陈景润、王选、袁隆平、钟南山、杨利伟、南仁东……)和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科学精神与孜孜以求,使中国科技实力和知识储备产生了质的飞跃。

近年来,中国科技有很多灿烂的高光时刻。我们看到了“天鲲”试航、“嫦娥”奔月、“北斗”棋布、“鲲龙”出水、“松科”钻地;迎来了港珠澳大桥通车、中国南极“第五站”选址奠基;做出了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实现了量子霍尔效应从二维到三维的突破;我们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评”指挥棒变了、科研人员减负了、科技成果转化再发“大礼包”……

结合材料并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实现科技日新月异的巨大发展的。

美国《新科学家》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中,研究者第一次实现了用电击大脑单独区域的方式将意识关闭。这个发现表明有可能是一种被称作“屏状核”的地方,将分散的大脑功能组合在了一起,进而产生了思想、知觉和情感。这让我们对困扰了科学家和哲学家上千年的一个问题——意识是怎么产生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解释。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②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意识依赖于物质

③意识是人脑的产物,人脑的机能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我国政府提出“互联网+”和线上线下互动消费后,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行动起来。不过,究竟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互联网背景和传统背景的人对这个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回答。

材料二  面对“互联网+”浪潮,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大力推进互联网化转型。有学者提出,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成败与否,主要看企业是否坚持“互联网+”思维,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运营能力。如果企业对市场反应迟缓、应对不力,对“互联网+”发展趋势视而不见;如果企业还热衷于模仿、跟随,而不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互联网化转型不可能成功。

  1. (1) 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角度,说明为什么互联网背景和传统背景的人们对究竟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有着截然不同的回答。
  2. (2) 结合材料二,为传统企业如何实现转型成功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现在计算机不仅能完成计算,而且比人脑做得更快、更准确。因此,一些研究人员预计到2080年,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将超过人类,那时我们将第一次不再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生物。从哲学角度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物化,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模拟

②人工智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其思维与功能必然落后于人类

③人工智能具有意识,因此可能超越人类

④人工智能能完成极其复杂的任务,但只能接受人的指令,其发展依赖于人类实践水平

A . ①④ B . ③④ C . ①② D . ①③
“2020宅家、宅家、宅家”“网络上课,在云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流行用语了,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事实上,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①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④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唐朝边塞诗人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对这句千古名句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诗人在这里描写的是雪景,并不是真的梨花盛开的情景,这里强调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②诗人把雪景想象成满树的梨花盛开,说明人们的想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③雪景在这里被诗人想象成了满树梨花盛开,说明想象源于作者的情感

④雪景在这里被诗人想象成了满树梨花盛开,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乡村题材作品,无论表现什么主题,都离不开农村以乡人、乡景、乡风等特点为底色而加以展开的原汁原味的描 述。鲁迅给萧军《八月的乡村》作的序中写道:“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句中的“茂草”“蝈蝈”“蚊子”等字眼,正是农村所特有的情状。这表明(   ) 

 ①文学艺术作品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多元创新 

 ②文学创作题材源于乡村生活,灵感源于作家 

 ③意识的主动创造性不能离开世界的客观物质性 

 ④意识是客观存在进入人脑并被加工改造的产物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微信流传这样的段子:小时候,觉得重阳节是爷爷奶奶的节日;长大了,觉得重阳节是爸爸妈妈的节日;不经意间,重阳节成了我们自己的节日。由此可见(   )

①意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悲秋”可追溯到造字之初,秋心为“愁”,或曰秋天有一颗哀愁的心,在中国文学里,从《诗经》起,人与自然就表现出血肉相连的关系,故当秋风萧瑟、木叶飘零、鸟去兽隐,岁之将终,敏感的人们便心生悲凉:自伤年华易逝,哀叹美人迟暮。由此可见(    )

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被反映的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和有选择的

③"悲秋”的心境源于人们的心理感受    

④人们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事物是相互影响的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武松是古典名著《水浒传》中人物,血溅鸳鸯楼,拳打白额虎,大闹飞云涧,征方腊时痛失左臂,后在杭州六和寺病逝,寿至八十。但杭州武松墓出土的墓碑记述,宋代有名为武松的提辖,本是江湖艺人,因武艺高强而获得“都头”,曾刺杀蔡京之子而被捕入狱,惨死狱中。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 人物的塑造来源于作者对现实的灵感 

②文学对人物的塑造是艺术创作的结果

③文学创作过程是对现实生活客观反映  

④文学创作的内容形式具有时代的印迹

A . ②④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