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无限性 知识点题库

人们对宇宙天体的认识,开始凭感官直觉认识日月星辰、地球自身的四季变换。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但可以借助于精密的仪器来正确地认识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一些关系,而且还从太阳系扩展到银河系和其他星系。这说明              (  )
A . 真理是相对的,人们无法揭示宇宙的奥秘 B .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C . 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 D . 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国三国时代的刘徽算出圆周率为3.141 6。南北朝时,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在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当代,有人利用计算机把π的值算到了数千亿位数,但仍然没有穷尽,也不会穷尽。这说明人类对圆周长与直径之比的认识,始终是近似的。该例说明 (  )

A . 从符合程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B . 真理具有相对性 C .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D . 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养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材料一:大国之大即国土之大、国力之大,更是民心之大、民德之大。虽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关于“国民素质”的质疑之声,仍然不绝于耳。比如闯红灯、乱丢垃圾、在景区攀墙逃票等行为被屡次曝光,甚至“没素质”的行为被带到了国外……大家开始呼吁要提升国民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材料二:现今国学教育成为人们集成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今年4月份,某省一些小学把《弟子规》融入课间操,号召学生学习践行《弟子规》,此举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弟子规》中有43个“勿”字,不利于孩子天性的发挥以及批判精神的养成;有人认为《弟子规》是中华蒙学的经典,通过韵语童谣的形式讲述了最基本的为人处事的礼仪和行为规范;也有人认为不能机械背诵、简单接受《弟子规》,要引导孩子在阅读中学会分辨质疑,并与当代文化、价值观进行更好的融合。

  1. (1) 针对材料一的现象,有同学认为:“不必小题大做,如果大家的生活水平再提高一些,素质自然就跟上来了”。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知识阐明你的理由。

  2. (2) 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为什么对是否学习《弟子规》会出现不同的声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新年伊始,一题有内涵、高品质的电视文化类节目纷沓而至,火爆荧屏。

    从分享知识与智慧的《百家讲坛》,到探寻文字诗词之美的《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再到以人生感悟传递主流价值和正能量的《朗读者》《见字如面》,这些电视精品坚定文化立场、坚守文化品格,萃取中华文化基因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精神,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润物无声中成风化人,展现了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既收获了较高的收视率,也赢得了观众口碑,社会反响热烈。

    有学者指出,所以观众可以通过这些节目取得一些知识,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但看电视毕竟代替不了阅读。想要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的风味,还需要观众通过阅读经典,自己去琢磨。再出色的文化类综艺,也不是拯救文化焦虑的解药。

  1. (1) 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阐释材料中的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的原因。
  2. (2) 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看待该学者的观点。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一系列制作精良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带领着观众共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盛宴,为娱乐味过重的电视节目注入一股“清流”。

材料一 : 有网友认为,经过了这么些年快餐文化的‘狂轰滥炸’,人们在呼唤主流的、温暖人心东西的回归,对那种咀嚼式、需要细细品味的东西更有兴趣,文化类综艺的春天已经到来。但也有网友对于文化类综艺能否从“清流”变成电视荧屏主流,并不乐观。他们认为现在的几档文化类节目,形式基本停留在诵读、记忆层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更多的是在拼情怀和新鲜,这样的形式能有多长久的电视生命力,并不是很看好。

材料二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靠几档综艺类节目就能完成的,需要打一场持久战。既要形成文化传承接力,又要适时抓住契机,唤醒潜藏在大众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材料三 :  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方面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事业,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积极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从认识论的角度正确看待材料一中网友的不同观点。
  2. (2) 运用“发展的状态”的哲理,简要说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打持久战”
依据与自己身份相称的社交规范,社交机器人能和人类进行互动与沟通,解读人类情感,甚至可以根据一些社会交往来提升自己的行为能力。这佐证了(    )

①人脑不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②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不断深入

③社会的交往生成了意识的内容

④机器人能够模仿人脑的部分功能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不断发展,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做出新的判断体现了(    )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认识过程具有上升性和无限性

③真理在实践中不断被超越和推翻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2016年6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长征七号火箭,考核了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方案的正确性、功能和性能;9月,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接受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访问,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实验:10月,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承载2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对接后,进行为期30天的驻留试验。这说明(    )

①实践随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②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制定新规范,才能拥有持久生命力。1982年至2004年我国共进行了4次修宪。2004年宪法修改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适应新形势需要,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2018年3月11日下午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对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我国不断修宪的哲学依据。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纵向来看,生态文明将成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种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实施,是人类对长期以来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飞跃,是人类文明理念的一次创新。这折射出(    )

①认识来源于实践

②生态文明观是认识发展的产物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

④生态文明观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进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并在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全新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高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火炬,在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必将书写人类发展史上新的奇迹。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能不断实现中国化,成为中华民族革命、建设和伟大复兴事业的行动指南的原因。

十九大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这说明(    )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

②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决定时代的发展方向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材料一: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巨大挑战,国家发改委与有关部门推动一揽子宏观政策出台落地,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在就业民生方面,促进新业态发展和灵活就业,拓宽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在复工复产中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将受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众按规定纳入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保障和就业援助范围。

材料二:新冠疫情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疫苗的研发也引发了高度的社会关注。但成本高、周期长、成功率低构成了疫苗研发的一般规律,即便进入人体试验环节,后续研发也极其漫长并充满变数。有关专家表示,在疫苗的研发进展上公众一定要保持理性。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国家在就业民生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依据。
  2. (2) 某校高二(1)的学生小陈,准备就“理性看待疫苗的研发进展”写一篇演讲稿,请从认识论角度为其列出发言提纲。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 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该目标的提岀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有(   )

①人们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②真理总是在原有的正确认识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再到“法治中国”,理论和实践上的路径揭示了中国法治变迁的复杂历程,也展现了“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的法治图景。中国法治历经变迁体现了(   )

①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   ④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圆圈式循环的过程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之初,人们认为犬科动物是传播疫源,但进步研究发现可能是蝙蝠,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全部基因组组分都可以在蝙蝠上找到,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内部多个位点频繁重组。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①蝙蝠与灾害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②科学研究始终在接近 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

④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 . ①③ B . ③④ C . ①② D . ②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2020 年 10 月 29 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O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材料一: 从 7 月下旬到 9 月下旬,习.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 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听取各方面对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还开展了 网上征求意见活动,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留言 100 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 1000 余条建议。 

材料二: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以习.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论断。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说明编制“十四五”规划要广泛征求意见的原因。 
  2. (2) 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知识,说明如何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1年10月,国家气象中心发布消息称“2021年是双拉尼娜年”。根据气候学的研究,“拉尼娜现象”一般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两种现象各持续一年左右。研究人员根据大数据分析发现,全球“双拉尼娜现象”虽属罕见,但历史上有的年份也出现过,目前尚不能对其作出深层的、完整的解释。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①对拉尼娜现象的认识过程将会以波浪式前进的方式呈现

②研究人员利用科技设备已经完全掌握拉尼娜现象的变化规律

③对拉尼娜现象的真理性认识是推动后续科学试验发展的动力

④人们对拉尼娜现象的认识受客观事物复杂性的影响而具有反复性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的大脑回忆真实存在的事情时,眼球会先向上,再向左移动。而如果去虚构一个画面,即说谎时,眼球会先向上,再向右移动。所以,观察一个人的眼球运动往往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在撒谎。但英国心理学家查得威斯曼教授的团队开展的实验显示这个理论不成立。这项实验佐证了(    )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在实验中推动认识的深化

②意识的作用在于能动地认识世界和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④科学实验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新标准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