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功能 知识点题库

材料一:南海很早就出现于我国的古籍中,早在《后汉书》和三国时期的《南州异物志》以及宋代的《太平御览》都有对南海的记载,勤劳的中国人民通过航海实践发现了南沙群岛。唐、宋以来,中国人民已在南沙群岛生活和从事捕捞等生产活动。宋代,中国将南沙群岛命名为万里石塘;在此之前的汉代,泛称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为崎头;在此之后至清代,又有万里长沙、千里石塘、石塘等名称。明、清时代,中国政府明确将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管辖。

材料二:7月16日,菲律宾国防部发言人在一条短信中说,“中国政府不断歪曲事实,并试图误导善良的中国人民”。对于菲律宾军方称中国政府误导“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你怎么看?76.4%的受调查者认为“这种说法荒唐可笑”。19.8%的人认为这是“菲军方编造谎言博同情。”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南海历来属于中国的依据。

  2. (2) 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说明菲律宾军方称中国政府误导“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的说法不仅是荒唐可笑的而且是非常有害的。

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都形成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强大力量,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结中外、沟通世界”,激发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习.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起强烈反响。有的媒体人认为,“新闻记者要练好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更多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做一名真正为民的好记者”;也有的媒体人认为,“新闻的核心永远是有血有肉的人,做好正面宣传更要以人为本,讲好中国故事。”

  1. (1)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所表述的新闻舆论重要性的理解。

  2. (2) 归纳材料中两位媒体人观点的相同之处,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其合理性。

  3. (3) “导向不等于刻板的说教”,请你为新闻舆论更好发挥“成风化人”的作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为了实现长征沿线地区脱贫致富的梦想,沿线基层干部在“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鼓舞下,带领群众积极想办法找对策,苦干实干。干部群众坚守信念、勇于担当、肩负使命,紧紧抓牢发展产业这一扶贫的第一要务,激发出强大的发展活力,使许多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1. (1) 运用“文化的力量”的知识,简析长征精神在长征沿线地区脱贫致富中的作用。

  2. (2) 从实践含义角度,分析长征沿线地区是如何将脱贫致富的梦想变为现实的?

2015年“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大国工匠》,深入挖掘高风林等八位行业顶级技工的典型故事,歌颂“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劳动者。

高风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特级技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焊接工艺专家,先后攻克96项航天领域焊接技术难关,为“神五”至“神十”的成功发射做出了竞出贡献。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十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时间允许的误差。否则会瞬间被烧穿或是被漏焊,将造成数百万元的经济损失。35年来,从高质量的操作,到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再到创新生产工艺,高凰林不断攀越焊接技术的高峰。高凤林三十五年的品质坚守,诠释了大国工匠的精神实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高速增长、雄冠垒球,但高能耗、低技术、低创新、低附加值让“中国制造”难以真正扬眉吐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中国制造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我们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带动我国制造业发展,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红色气质是革命战争年代忠贞不愈、慷慨赴死的战士气质,正是这种气质,是中国共.产.党在95年里不断成长壮大;是建设发展时期舍身忘我、一心为民的公仆气质,正是这种气质,是党的领导,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爱戴和支持;是改革开放时期扎实肯干、无私奉献的先锋气质,正是这种气质,是党以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人在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历练的“红色气质”,能够保存多久,党的生命就能够保持多久,能够薪火相传,人民的江山就能世代永固。

材料二:《朗读者》第一集压轴出场的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外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2014年8月2日,许元通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项奖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徐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学之美,似无止境。对于未来的时间,它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弘扬红色气质。
  2. (2) 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为什么可以互译共存。
“一本好书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说明了文化是一种(    )

A . 社会物质力量 B . 社会教育力量 C . 社会道德力量 D . 社会精神力量
1962年以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对此,习.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并给予高度赞扬。这表明(    )

①文化由人创造并为人特有,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文化会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习.平来到辽宁抚顺,向雷锋墓敬献花篮,参观了雷锋纪念馆。他说,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楷模。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不断闯关夺隘,需要不断涌现新的时代楷模。干事创业离不开精气神,这里曾涌现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这样的民族脊梁,这里曾矗立起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这样的精神高地,其中所蕴含的信念力量、大爱胸怀、忘我精神、进取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也一定能为振兴东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结合材料,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谈谈你对“干事创业离不开民族精神”的理解。

大数据时代,人们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能多视角、全方位挖掘数据,梳理、分析相关信息,为生产生活服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科学精神贯穿于抗击疫情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以科学研究助力疫情防控,加强病毒溯源和病源学检测分析,加快治疗药品和疫苗研发,深化对病情特征与治疗方法的科学认知,提高了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科学治理遏制疫情蔓延,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根据不同群体、行业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策略。发挥科技在防控中的重要作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5G等前沿科技,在疫情科普宣传、政策发布、智慧监测等环节助力。围绕“防疫病、防恐慌”,积极开展应急科普,用事实、用科学说话,科学分析疫情形势、抗疫指导和心理疏导,有效增强了整个社会防控疫情的意识和能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科学精神在战胜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

日前,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华师故事”发布会在该校举行,老、中、青三代教育工作者,讲述了7个感人至深的战疫故事。疫苗试验志愿者李智、方舱教师陆方喆……他们既是奋战在一线的战士,也同样是父母、是子女,他们把一缕缕情愫,写进了一封封家书,既有担当的勇气,更有不舍的思虑,行行暖心,字字泪目。这充分体现(   )

①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③精神产品凝结在物质载体之中

④文化能够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纪实文学作品《春归库布其》成功入选2019年度中国好书。该书通过对库布其治沙人数十年实践的追述,引见人们踏上一场“风沙变成风景”、“黄沙变成黄金”的梦想成真之旅。由此可见(   )
A .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 .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 C . 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D . 文化是经济、政治的集中表现
以中国梦为主题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广场上、小区宣传栏里,一幅幅设计精美、文化气息浓厚的公益广告像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这体现了(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

②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③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用宣传而自然而然地实现的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家国情怀,是今年春节最亮的底色。拓荒牛、老黄牛、孺子牛——“三牛精神”蕴藏着中华民族“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的奋斗密码。弘扬“三牛精神”在于(   )

①先进文化的力量是激励人们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②作为一个人无精神则不立,一个国家无精神则不强

③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可以直接变为物质力量

④“三牛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特征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广场舞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文化体育活动,近年来在全国蓬勃开展。在丰富城乡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展示群众良好精神风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部分受访者表示广场舞可以感受舞蹈的魅力,跳舞的过程会忘记生活中的琐事、放松心情;在音乐节奏下,伴随着步伐,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对于部分没有兴趣爱好的退休老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广场舞起点低,可以帮助他们培养个人兴趣爱好,提高退休生活质量;跳舞的过程也是交友的过程,可以认识很多不同的朋友,正确看待不同的风俗习惯与价值观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广场舞为什么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随着熟悉又动人的旋律响起,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引爆了2020国庆档观影热潮,国庆首日票房突破2.7亿元。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的献礼作品,五个故事单元在讲述祖国各地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共同畅叙了深植中国人基因中的家乡情怀。这一现象反映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

②主旋律影片体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④家国情怀的激发能在实践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②④
每一个人都有关于家的味道、家的记忆,南北不味道各异,但都蕴涵着深深的爱。幼儿时,爱是母亲轻轻摇动的睡篮:少年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爱是一种明礼;长大后,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菜,爱是一种感恩…筷子为中国人用餐必备的饮食工具,乍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棍,但是却有着大爱的学问。由此可见(    )

①家的味道在不同阶段传递着不同的情感   
②人们对家的情感源于长期的生活体验

③筷子的使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④家的记忆源于每个人对家的心理感受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心中有光明,人生就不会黑暗”说明了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闪光的足迹——我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你”大型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在河北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正式启动。引导和激励人们把爱国奋斗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这告诉我们(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要高度重视传媒建设

③要通过多种方式培育民族精神,将爱国主义作为培育民族精神的主心骨

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最本质的体现。核心价值观是一国之“维”、一国之“纲”,是一个国家共同的道德基础,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有学者指出,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是选择生硬灌输,“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交流,还是选择润物无声、和风细雨的双向互动方式,显现着教育者和引导者的水平与层次,关乎教育和引导的效果。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跟上青年学生生活变化的新节奏,传递青年学生生活变化的新信息,与青年学生的需要和利益相契合,才会被其主动和建构性地接受。唯有说到点子上,打动内心,青年学生才会积极接受和认同,进而自觉维护和捍卫。

在新时代,价值观自信对于个人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中国人强调“中庸之道”,而西方人却认为,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中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由此可见(   )

①文化影响人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④人的认识活动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