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96个、博物馆5132个,已经实现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基本解决了落后地区群众看戏难、看电影难和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市场日趋繁荣。我国电视剧和图书年产量高居世界第一,电影年产量世界第二。文化创作产品亮点迭出、精彩纷呈,出现一批植根生活,反映时代特点和人民心声,有筋骨、有道德、 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让人们尽享文化饕餐盛宴。

文明长河奔流不息。背倚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乘着新时代制度创新的浩荡东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定能够书写新的发展篇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举国上下打响了一场伟大的抗击疫情阻击战。

疫情期间,由中国文联、中国视协、中国影协创作的抗疫主题MV《坚信爱会赢》在多个网络平台上线。北京龙在天皮影剧院创作的皮影戏《孙悟空大战病毒妖》,把孙悟空降妖除魔的传统形象与白衣战士抗击疫情、消灭病毒巧妙结合,受到观众喜爱。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艺志愿服务队唱出了“最炫民族风”,联系澳洲等留学生加入,对土家文化山歌、南曲、渔鼓、花姑子戏等“旧瓶装新酒”,创作出各类宣传宣讲视频。广大文艺爱好者创作话剧、戏歌、诗歌、小戏小品、戏曲微电影等记录、讴歌抗疫一线各行各业凡人英雄的事迹,起到了强信心、鼓士气、暖人心的作用。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抗疫“以文化人”,凝聚起中华儿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精神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文化抗疫是如何凝聚起中华儿女强大的精神力量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

 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首播,节目以“和诗以歌”的艺术形式,邀请经典传唱人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力压同天播出的各大一线卫视春晚,占据当晚同时段实时收视第一位置,成为叫好又叫座的文化节目。网上好评如潮!

网评:诗言志,歌咏言。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但经典的内涵从未改变。如何让经典流行?这个节目在诗词与音乐之间找到了答案。

孤独了300年的清代大诗人袁枚的《苔》,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天籁之声动情演绎,一夜爆红。“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词对生命的礼赞也让网友感动。

  1. (1) 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阐释材料中网评所说的“答案”。
  2. (2) 在传承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校应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请你写出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近年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短视频崛起,汉服设计师们为汉服融入现代元素,汉服创业者们以商业方式打开局面,迎来了“汉服热”。“汉服热”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②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传统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

④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这说明 (    )
A .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的重要保证 B . 文化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C . 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D .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文化的繁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我国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和人类法治文明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适应当代人格权的发展趋势,改变了传统民法“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创设人格权编,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

民法典和其他单行民事法律(以下简称“单行法”)的关系,是一般法和特别法的关系。民法典是民商事法律,是一般法,其他单行法比如知识产权法、劳动合同法等等是其领域内的特别法。二者关系应该是,特别法有规定的优先适用特别法,特别法没有规定的则适用一般法。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按照民法典的精神和规定,修改现行的单行法;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单行法的作用,针对特定对象做出更加具体的制度安排。

编撰民法典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这不仅为文化创造提供了多彩多姿的鲜活素材,也为文化新形式、新样态和新业态的产生提供了广阔厚实的肥沃土壤。上述材料表明(   )
A . 文化引导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B . 文化创新要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C .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 . 推动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浙江卫视与美国IOI公司签署协议,授权其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制作《我就是演员》节目的国际版《I AM THE ACTOR》,开启了我国自己开发原创节目模式的海外输出之旅。这表明(  )
A .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 . 文化创新是繁荣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C . 世界各国综艺节目日渐趋同 D .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渗透的过程
端午期间,河南卫视晚会《端午奇妙游》收获了如潮好评。创作团队精心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契合点,创新形式为传统文化赋能,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历史遗存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创作团队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直走在时代前列

②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全盘继承中华文化,发挥了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④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论语》《道德经》等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闪光故事、流转传承,收获无数点赞。该节目深受观众好评,是因为它(   )

①唤起了人们阅读典籍的热情

②实现了知识传播和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

③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④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到了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截至2020 年3月23日,在全国确诊病例中使用中医药的占90% 左右,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 90% 以上。

当前,中医药面临着传承不足、创新不够的局面, 严重制约着中医药的发展。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中医药工作必须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分析如何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守正创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中国文联、中国视协、中国影协和中国音协共同创作的抗疫主题MV《坚信爱会赢》在多个网络平台上线。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创作的皮影动画《孙悟空大战病毒妖》,把孙悟空降妖除魔的传统形象与白衣战士抗击疫情、消灭病毒巧妙结合,受到观众喜爱。湖北省宜昌市文艺志愿服务队唱出了“最炫民族风”,对土家文化中的山歌、南曲、渔鼓、花姑子戏等“旧瓶装新酒”,创作出各类宣传宣讲视频。广大文艺爱好者创作话剧、戏歌、诗歌、小戏小品、戏曲微电影等,记录、讴歌抗疫一线各行各业平凡英雄的事迹,起到了强信心、鼓士气、暖人心的作用。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抗疫“以文化人”,凝聚起中华儿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精神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文化抗疫是如何凝聚起中华儿女强大的精神力量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

大型现实题材电视剧《功勋》日前热播,该剧取材于李延年、于敏、黄旭华等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以“国家叙事、时代表达”的艺术手法,用单元剧的形式,串联起他们为国冲锋、为国铸盾、为国钻研的人生华彩篇章,礼赞功勋人物“忠诚、执着、朴实”的崇高品格,以功勋人物的鲜明品格引领观众,激荡起和平年代的英雄情怀。该剧(   )

①表明有价值的文化创造取决于艺术手法和形式的创新

②传递出的奉献精神可以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③因富含家国情怀而具有催人奋进的艺术感染力号召力

④传播了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力量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战争史诗巨制《长津湖》在内地、香港、澳门及海外热映以来,观众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那段钢与火的历史震撼感动,纷纷表示:“这么优秀的电影,值得让全世界看到!”“这才是文化输出,希望让各地的华人,还有更多外国观众都能了解那段历史!” 

 该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极寒严酷环境下,东线作战部队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扭转战场态势,为长津湖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是扭转局势的关键一战,而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惨痛的牺牲,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极端天气中,很多战士是以端着枪的姿势被冻僵甚至壮烈牺牲,体现了志愿军服从命令、视死如归,冻成冰雕也不退缩的革命精神。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和志愿军战士的人性光辉,在《长津湖》里随处可见—连长伍千里说:“听命令,掩护电台和译电员同志先撤!”得到回应后,那一张张视死如归的脸,那些坚毅的眼神带给观众深深的触动;被问到“我们为什么要打仗?”指导员梅生回答:“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代就不用再打了。”战争是生与死的抉择、是对人性和勇气的考验。面对牺牲,他们视死如归,向死而生,每一位牺牲的战士都值得我们缅怀和敬畏。 

  1. (1)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电影《长津湖》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2. (2) 运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每一位牺牲的战士都值得我们缅怀和敬 

     畏。 

  3. (3)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今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既需要弘扬,更需要传承。请以立志、践行为主题,各拟写一条人生励志语,每条20字以内。 
科幻文学在西方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今天,中国科幻作家在吸收借鉴外国科幻经典的同时,也在追求科幻精神的中国表达。无论是《山海经》《淮南子》中的神话传说,还是《离骚》《穆天子传》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艺术的丰富遗产成为科幻作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这表明(   )

①文化创新需要借鉴不同民族优秀文化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关系,掀起一波“典籍热”。由此可见,提升文化自信应(    )

①“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②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文化相适应

③坚持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传统服饰记录着不同社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民生经济、思想潮流、精神信仰、审美观念,不仅承载的历史信息极其丰厚,还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风尚、审美观念的外在表达。 

 2020年11月7日央视大型非遗服饰文化节目《衣尚中国》开播以来,很受观众欢迎。该节目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中国审美”为宗旨,聚焦中国传统服饰,通过讲述服饰故事,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基因和审美表达。节目邀请著名文化学者、顶级艺术家以及传统服饰研究者、制作者、传播者、爱好者、设计师、科研创造者、明星等群体从新时代视角出发,运用创新的艺术表达,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进行艺术性的转化和传播。同时通过科技感的舞台与极致跨界大秀,向观众展示中华传统服饰之美和文化之美,展示服饰文化中蕴含的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情感与寄托,从审美的角度讲好中国故事。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衣尚中国》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启示。 

舞蹈《唐宫夜宴》汲取唐俑服饰造型特点,借助5G+AR技术,让当代人用自己熟悉的方式,亲眼看到“古代的时尚”,播出后圈粉无数。该节目的成功,是因为(    ) 

 ①承袭了传统文化的古老基因     

 ②用现代科技活化了传统文化资源 

 ③实现了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④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简约、精彩、安全”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精彩落幕。

材料一:作为视觉符号和形象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核心图形(见下图)具有连接会徽、吉祥物、口号等奥运形象元素的关键纽带作用。

该图形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借助科技手段,通过计算机生成技术,将京张赛区山形及长城形态,与象征文化的《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充满动感与力量的线条、中国书法的韵味、运动员的比赛激情、赛场的滑道和前沿科技相融合,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中国风韵的冬季美景,呈现出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材料二: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人特有的浪漫与激情。最让人难忘的,便是主火炬点燃时刻。

一说到奥运会主火炬,人们脑海中想到的首先就是一团熊熊烈火,不管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神来一箭,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空中飞人,观众已习惯了放在主火炬台上的“大火”。按照这样的方式,每一分钟,它都要燃烧大量燃料,从冬奥会到冬残奥会,一直持续一个多月。

不同于以往的盛大与恢弘,本次奥运主火炬首次以“微火”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奥运史上全新的一幕。全部参赛代表团的引导牌组成了巨大的雪花,这朵大雪花加上缠绕的橄榄枝。构成了火炬台。经过火炬手的接力。最后一棒火炬搭乘着这朵雪花升起在鸟巢中央,原来这就是本届冬奥会的主火炬!中间的火炬火苗虽然小,但是所有国家将它围在中央,共同保卫这个和平的火焰,蕴含了世界人民对美与和平的期盼。北京冬奥会主火炬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代替“大火”,清晰地传达了低碳环保的理念,生动地表达了“一起向未来”的主题。

  1. (1) 从文化角度,谈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核心图形的设计对我国文化发展有何启示。
  2. (2)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谈谈北京冬奥之火点燃方式的创新之处。
从“解放”蒸汽机车到“东风”型内燃机车,从“韶山”型电力机车到“和谐号”动车组,直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纽,一代代有工匠精神的人奉献青春热血,才换来中国高铁技术的进步。从“博采众长”到“自力更生”,从追赶到引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中国高铁走过了高效而辉煌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成为代表中国制造新高度的名片。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具有蓬勃创造活力的民族。由于我国近现代科技起步晚,从整体看,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们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中国高铁是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