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知识点题库

《经典咏流传》第七期,歌手张杰作为经典传唱人带来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高亢的歌声点燃全场,将流行与经典完美融合,使两个时代面对面交流,唱出了当下中国青少年的意气风发与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节目引发公众热烈反响,各大政府媒体、机构纷纷转发分享了这首歌曲。可见,该歌曲的成功 (    )

①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充分说明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可靠保证

③在于能够体现时代精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④在于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让经典作品更具穿透性。该节目的成功在于(   )
A . 发挥了大众传媒文化创造、共享的功能 B . 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实现内容和形式创新 C . 立足社会实践融汇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质 D . 借助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文化传播发展
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上线吧!华彩少年》向观众展现了青春力量和传统文化的相遇。35名少年在婉转吟唱、水袖挥洒间,跃动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融人巧思的现代表达。“与古为新”,为越来越多人创造了亲近传统文化的场景,让传统文化以更轻盈灵动的姿态走进年轻人的心灵。这表明(     )

①创新能更好地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②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创新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交流传播才具有价值

④对优秀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文化创新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海派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继承了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弘的拓边精神。上海开埠后,西方文明在上海首先登陆华夏大地,上海有一个小镇迅速锐变为全国的商业经济中心,中西大汇融的海派文化随之渐趋形成。

上海话是典型海派文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某中学学生在以“上海话现状及发展”为主题开展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上海话生存空间正在缩小,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无论是参与学校的活动还是小朋友间的游戏,都讲普通话,几乎与上海话“绝缘”,甚至已不会讲自己的方言了。

  1. (1) 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角度,分析海派文化的形成过程。
  2. (2) 假如你是一名上海学生,联系实际,就如何通过传承上海话来弘扬海派文化提两条建议。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奔腾到人间”。央视综艺频道推出的特别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以文艺的形式展现了自巴颜喀拉山下的黄河源到山东东营的入海口,5000多公里的征程中,黄河的清冽、碧绿、温柔、奔騰、咆哮……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黄河文化火起来了,同时,也为大家带来了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思考(  )
A . 开发黄河文化遗产是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的首要选择 B . 优秀的黄河文化有相对的稳定性 C . 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的实质在于挖掘其经济价值 D . 对黄河文化遗产应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古稀之年的张伯礼院士,临危受命,逆向而行,穿过隆冬时节的漫天细雨飞向武汉……张伯礼院士认为中医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财富,是无价的瑰宝,在这次疫情的防控中他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守正创新、传承精华,交出一张漂亮的答卷。

时隔近一年, 73岁的他再披战袍又一次逆行出征,身着“天津老张”防护服,出现在石家庄的重症监护室。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指导下,组织来自全国和省市中医协同攻关,开展临床研究,用科技助力中医药疫情防治,助力河北省疫情防控早日取得胜利!

假如你是某文化专栏深度报道记者,请根据所给材料,从文化角度,以“中医文化·中华瑰宝”为主题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紧扣主题,内容具体;②层次分明,语言流畅;③不超过200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来,取得了一乐列成就。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抓住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契机,因地制宜举办一系列接地气、有生气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策划的“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名家回传承”网络主题活动,以及推出的“最美中国色看中国”系列短视频等,一度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中国地名大会》国家宝藏》朗读者》《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栏目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突出展示诗词、文物、戏曲、民歌、典籍等传统文化元素,赢得广大观众的点赞……

2021年4月,中央宣传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对做好未来5年的传承发展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

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
A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B . 科学技术的进步 C . 思想运动 D . 教育
水下中国风舞蹈《祈》再现曹植名篇《洛神赋》,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 或拨裙回转,……,惊艳呈现了曹植想象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髻鬓兮若轻云之 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的美丽绝伦洛神形象。让观者仿佛都成了曹植,深陷洛神 之美。《祈》的成功说明 (     )

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丰富传统文艺内涵的创新才能感染人

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发展并享用文化

④其审美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价值判断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021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涵盖健全保护传承体系、提高保护传承水平、加大传播普及力度等方面内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需要(    )

①把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壮大传承队伍

②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全面承袭传统文化

③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限制开发利用

④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作的《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从中甄选最值得讲述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的成书、核心思想以及流转中的闪亮故事,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典籍里的中国》的创作与播出(   )

①生动演绎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②表明主流媒体在思想宣传工作中发挥着领导作用

③创新文化表达,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④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近年来,从电视剧《芝麻胡同》的酱菜制作工艺,到《鬓边不是海棠红》中的京剧等,这些影视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为核心题材,在知识普及、情节设计、人物塑造、服装道具等方面真实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细节,借助网络平台及媒体,让以往曲高和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亲和的讲述方式、传奇的故事情节走近年轻观众,有声有色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影视助力“非遗”出圈表明(    )

①创新文化的表达方式更能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和魅力

②文艺作品守“根”聚“魂”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③融入现代科技因素才能解密文化遗产存在的根本价值

④真实呈现文化遗产是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创新性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多次伟大飞跃。从理论上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再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从实践上看,党领导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通过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毛.泽东曾经指出,要切实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历史文化深度结合,“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要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人自己的理论创造,“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说明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词。”作家笔下的春节,总能勾起许多人的乡愁回忆。物质丰富、文化多样的时代,人们虽然创设出各具特色的过年新形式,但传统年俗的仪式感,从未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失落。

那仪式感又是什么呢?它是元宵观灯的彻夜狂欢,是清明祭祖的慎终追远,是中秋赏月的千里相思,是重阳登高的健康企盼。仪式感是传统节日的传承载体,是中华民族的盛典和骄傲。我们应该以一颗敬畏之心,重视这些传统节日之仪式感,用心去体验传统精神和情感。

针对现代生活中诸多仪式被淡化的倾向,有人呼吁,举办仪式会赋予传统节日和特定活动“与众不同”的意义。你是否赞同上述观点?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2021年4月23日,中国文旅品牌影响力大会在京召开。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策马网红女副县长”贺娇龙、东方美食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和理塘“甜野男孩”丁真四位文旅界的代表围绕新时代文旅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享意见,讨论如何借助现代手段和潮流,表达展示文化根脉、共谋文旅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从代表们的议题中可以看出(   )

①应该以现代传媒为基础坚守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②科技的发展有助于以新的方式扬中国精神、传中国文化

③文旅结合开创了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④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能够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又被称作“雪如意”,其设计灵感源于中国传统吉祥饰物“如意”。从跳台环形顶端,到剖面线形,再到底部看台,与“如意”的 S 形曲线完美契合,既体现了体育建筑的动感,又凸显了中国文化元素。 “雪如意”的设计( )

①传递了中华民族美好祝愿  

②立足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③承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广播电视行业一系列文化节目彰显中国之美、文化之美,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

从《梨园春》对待传统戏曲文化、《武林风》对中华武术文化、《汉字英雄》《成语英雄》对汉语言文化的展示,再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弘扬,某省广播电视台在融合、联动的全媒体传播矩阵中发挥传统文化的内容价值,并利用AR、VR、MR技术,将中国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通过跨时空转换、二次元衔接,让视觉产生奇观“唐宫小姐姐”从古老画卷中走出,《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文化宝藏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厚重、古朴、有距离感的历史文化严肃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传统经典焕发生机,成为年轻一代喜爱的“新国潮”,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国潮”文化现象对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为人民而创作,文化精品频现。从讲述精准扶贫故事的歌舞剧《大地颂歌》,到全景描写中国脱贫攻坚的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从表现伟大抗疫精神的话剧《人民至上》,到抗疫主题歌曲《坚信爱会赢》;从六季《中国诗词大会》收视超过30亿人次,《永乐大典》“回归和再造”展览见证中华儿女传续文脉,到《国宝档案》《唐宫夜宴》等传统文化节目频频“破圈”,广大文化工作者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文化工作者应如何创作文化精品

纵观全国的住宅市场,新中式建筑逐渐成为建筑界的潮流。新中式建筑就是指在建造房子时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通过现代手法将其表现出来,赋予建筑新的生命与灵魂。新中式建筑风格可分为两大派系雄浑宏大的北方合院派以及淡丽清雅的南方园林派。由此可见,新中式建筑(    )

①具有独特的结构体系和优美的艺术造型    

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的审美意蕴    

④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