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探索历程 知识点题库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1858年德国的施莱登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 B .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模型: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C .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是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 D . 1970年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可以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下列不含有脂质的结构是 (    )

A . 叶绿体 B . 细胞膜 C . 线粒体 D . 中心体
下列关于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说法正确的是(  )
A . 欧文顿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 科学家通过提取红细胞中的脂质实验,得出结论:膜的脂质分子是双层排列 C . 罗伯特森大胆地把生物膜描述为动态的统一结构 D .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认为全部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
下列有关实验课题与相应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细胞膜的制备用到了研磨法 B . 研究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利用荧光标记法 C . 研究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来源涉及到了内共生学说 D . 观察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可用甲基绿染液
下列对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的 B . 对膜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证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C . 罗伯特森证实了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组成 D . 小鼠细胞和卵细胞融合实验结果为建立生物膜模型提供了实验证据
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奉献和坚持,下列有关科学家的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萨克斯的半叶法实验中须先将叶片摘下置于暗处,以消耗掉叶片中的各种有机物 B .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都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成 C . 英格豪斯发现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D . 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18O2中的氧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化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下列关于科学家及其成就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吸收CO2 , 释放氧气 B . 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他们由此推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 . 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揭示了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 D . 恩格尔曼用同位素示踪法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下列有关科学发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沃森和克里克成功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B . 施莱登和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并提出了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观点 C . 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成 D . 斯他林和贝利斯首次发现了动物激素——促胰液素,由胰腺分泌
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欧文顿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 科学家通过提取红细胞中的脂质实验,得出结论:膜的脂质分子是双层排布 C . 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提出了生物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 D . 在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在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罗伯特森提出的三层结构模型与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同点是(  )
A . 两种模型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脂质 B . 两种模型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均匀排列在脂质分子的两侧 C . 两种模型都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D . 两种模型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在处理污水时,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有毒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这是模拟生物膜的(    )
A . 信息交流功能 B . 流动性功能 C . 主动运输功能 D . 选择透过性功能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进出细胞膜,提出:膜是由磷脂组成的 B .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取出蛙的红细胞内所有物质,最终确定膜上的磷脂为双层结构 C . 1959年,罗伯特森获得细胞膜“暗-亮-暗”的电镜照片,认为蛋白质分布于膜两侧 D .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膜上所有磷脂和蛋白质都是运动的
科研人员对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和功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用丙酮提取蛙的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能铺成单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B . 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表明细胞膜中含有脂质 C . 用蛋白酶处理后的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能力减弱 D . 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糖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膜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最初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证实的 B . 模型是人们为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是定性的 C . 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前提是将这些细胞器分离出来 D .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中,无氧条件下为对照组,有氧条件下为实验组
下列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亮一暗一亮的三层结构 B . 罗伯特森的细胞膜模型假说可以很好地解释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C . 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标记小鼠细胞膜蛋白的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 . 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以下关于生物学实验和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    ②观察叶绿体    ③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④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    ⑤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A . ②③均可体现细胞膜流动性 B . ③⑤均需制备固体培养基 C . ①②均需使用光学显微镜 D . ③④均需利用荧光标记技术
下列说法中与生物膜发现史一致的是(   )
A . 欧文顿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 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的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他们由此推断: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成连续的两层 C . 科学家用不同颜色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并将标记后的两种细胞进行融合,这一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 . 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细胞膜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成
生物科学史蕴含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下列科学史实验与结论不相符的叙述是(  )

选项

科学史实验

结论

A

用伞形帽和菊花形帽伞藻进行嫁接和核移植实验

伞藻的帽形建成主要与细胞核有关

B

绿叶暗处理后,一半遮光,另一半曝光,碘蒸气处理后观察叶片颜色变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C

不同颜色荧光染料标记人和小鼠的细胞膜蛋白进行细胞融合实验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

将狗的小肠黏膜和稀盐酸混合磨碎后制成的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检测胰液分泌情况

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A . A B . B C . C D . D
下列关于细胞的流动镶嵌模型说法正确的是(  )
A . 欧文顿利用了化学上的“相似相容原理”提出膜是由蛋白质组成的 B . 罗伯特森利用光学显微镜提出了“亮-暗-亮”的三明治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 C . 荧光标记鼠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等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 .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已完美无缺
模型方法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 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属于构建概念模型 B . 某课外小组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生物膜模型为物理模型 C . 罗伯特森拍摄的细胞膜的暗一亮一暗三层结构的电镜照片属于物理模型 D . 林德曼通过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