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探索历程 知识点题库

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在一定条件下,大鼠脾细胞与兔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膜能够发生融合 B . 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组成,其通透性也随之改变 C . 在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生物膜发生了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联系 D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19世纪末,欧文顿通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 . 实验证实 B . 建构模型 C . 演绎推理 D . 提出假说
下列有关生命科学史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恩吉尔曼的实验证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B .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在通过多次实验和观察后不断改善而构建的 C .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 D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分子是遗传物质,DNA分子能进行复制
以下对生物学史以及生物学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所用的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都需现用现配 B . 观察线粒体可以用健那绿染色,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C . 科研上鉴定细胞死活,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 D . 1925年,荷兰科学家以丙酮和人的红细胞为材料,测得脂质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为连续的双层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面有关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及结论,叙述错误的是(  )
A . 施莱登、施旺的细胞学说指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B . 科学家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呈现出暗﹣亮﹣暗三层结构,大胆提出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C . 卡尔文用14C标记的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发现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为14CO214C3→(14CH2O) D .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实蛋白质是否是遗传物质
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的联系。如图是溶酶体的发生过程和“消化”功能的示意图,b是刚形成的溶酶体,起源于细胞器a, e是由膜包裹着的衰老细胞器d的囊泡,而e的膜来源于细胞器c。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 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B . 变形虫和草履虫体内,abcd的膜的基本组成成分相同 C . 由a、b、c、d等细胞器膜、核膜和细胞膜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D . d的外膜与内膜的主要功能不同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氧气是自变量,酒精是无关变量 B . 科学家用同位素标记细胞表面蛋白,进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 . 在绿叶的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会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 D . 在恩格尔曼的实验中,好氧细菌的作用是检测水绵细胞内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部位
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空气一水界面”实验表明脂质在细胞膜中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B . 在电镜下能看到细胞膜清晰的亮一暗一亮的三层结构 C . 生物膜是静态的观点不能解释变形虫的运动现象 D . 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可以运动
下列对生物膜结构的叙述中,最科学的是(   )
A . 电镜下观察到生物膜为暗—亮—暗三层结构构成,是一个静态的统一结构 B . 若用丙酮从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的单分子层面积小于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 C . 生物膜具有流动性,表现为磷脂双分子层可以运动,但蛋白质不可以运动 D . 生物膜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错误的(   )
A . 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清晰的观察到细胞膜之前已经能确定细胞膜的存在 B . 细胞骨架可以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C .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D . 细胞壁具有全透性,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模型方法是现代科学方法的核心内容之一。下列有关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科学家用电镜拍摄的细胞膜结构显微照片是物理模型 B . 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物理模型 C .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模型是概念模型 D .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是数学模型
下列关于归纳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部分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认为所有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B . 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了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进而研究细胞膜成分属于不完全归纳法 C . 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 D . 细胞学说的建立主要运用了归纳法
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欧文顿根据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 罗伯特森根据光学显微镜的观察结果提出生物膜的静态模型 C . 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 . 变形虫的变形运动可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来解释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 B . 人红细胞的脂质展成的单分子层是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膜中的脂质排列为两层 C . 根据细胞膜结构的电镜照片,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构成 D . 小鼠细胞与人细胞融合实验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证据之一
关于对细胞膜结构和成分的探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科学家最初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 罗伯特森提出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的静态模型,难以解释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现象 C . 科学家进行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时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D . 桑格和尼克森所提出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膜上的蛋白质全部都是可以运动的
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施莱登、施旺运用”归纳法”,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B . 辛格和尼科尔森运用”提出假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细胞生长和运动 C . 艾弗里运用“减法原理”控制无关变量,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D . 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果蝇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罗伯特森认为细胞膜是静态的统一结构 B . 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与磷脂分子头部的亲水性和尾部的疏水性有关 C . 蛋白质在膜两侧的分布不均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 D . 利用荧光标记法可验证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拍摄的电镜下的照片是物理模型 B . 孟德尔与摩尔根都是通过杂交实验发现问题,用测交实验进行验证的 C . 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蔡斯的T2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实验的思路都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单独、直接地观察各自的作用 D . 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且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 拍摄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照片,属于模型构建方法中的构建物理模型 B . 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C . 探究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无氧条件下是空白对照 D . 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探索过程,反映了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的作用
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罗伯特·虎克在显微镜下观察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细胞” B . 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RNA C . 辛格和尼科尔森通过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D . 希尔利用同位素示踪法证明水光解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