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探索历程 知识点题库

细胞内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的,下图表示真核细胞中4种生物膜上发生的化学变化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细胞膜有① B . 高尔基体膜结构有② C . 叶绿体内膜有③ D . 线粒体内膜有④
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完全相同 B . 不同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的生物膜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变的 C . 生物膜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 D . 细胞内的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
对细胞膜结构和组成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早在19世纪末期,研究人员就曾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细胞的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溶于脂质的物质,很容易穿过膜;这表明:细胞膜是由 构成的.

(2)将红细胞加入蒸馏水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在该液体的 (上、中、下)层能得到破碎的磷脂双分子层.1925年,有人用丙酮从红细胞膜中提取到磷脂,并将其铺在水面上形成磷脂单分子层.测量铺展面积,约为红细胞总表面积的两倍,说明细胞膜由 层磷脂分子构成.

(3)1933年发现:蛋白酶能够使细胞膜分解,这表明 . 用红绿两种荧光蛋白分别标记人的细胞和小鼠的细胞,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后,于37℃中40分钟后两种颜色荧光蛋白均匀分布,说明细胞膜具有的结构特性: .

(4)与植物细胞比较,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结构成分是 ,在细胞中合成的场所是 .

以下关于生物科学史的叙述中,描述正确的是(    )
A . 桑格和尼克森指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B . 欧文顿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 C . 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以核糖核苷酸为基本单位的物质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D . 德国的施莱登、施旺最初提出的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细胞都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
下列关于细胞膜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看到的是亮-暗-亮三层,其中亮的部分是蛋白质 B . 用丙酮提取构成细胞膜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证明构成细胞膜的脂质排列为连续两层 C .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可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 . 细胞膜表面的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可作为运输物质的载体
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B . 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 C . 对细胞膜的研究是从细胞膜的生理功能——膜的通透性开始的 D . 流动镶嵌模型与“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相同
下列说法中,与生物膜发现史不一致的是( )
A . 欧文顿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 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他们由此推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 .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成的 D . 科学家用不同的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细胞和鼠细胞,并将标记后的两种细胞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史的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 .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B . 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结论 C . 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D . 高斯通过草履虫培养实验建立了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模型
有关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罗伯特森利用光学显微镜提出的“亮-暗-亮”的三明治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 B .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将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做标记的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 . 欧文顿利用“相似相容原理”解释了脂溶性物质容易进人细胞的原因是细胞膜上具有大量的磷脂和蛋白质 D . 细胞膜上大多数的蛋白质和磷脂双分子层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将下列哪些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
A . 蛙成熟红细胞 B . 鸡成熟红细胞 C . 支原体细胞 D . 人神经细胞
同位素标记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下列科学研究中未使用同位索标记的是(   )
A . 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 . 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C . 科学家通过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 . 科学家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
科学家将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红细胞放入蒸馏水中,造成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现象,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那么血影的主要成分有(   )
A . 脂质、蛋白质 B . 蛋白质、糖类 C . 无机盐、蛋白质 D . 脂肪、蛋白质
以下关于科学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在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B . 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过程中科学家运用了提出假说的方法 C . 分离细胞器可以采用差速离心法 D . 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该学习方法是建构化学模型
科学工作者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鼠细胞的膜蛋白后,进行细胞融合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该实验说明(   )

A . 膜蛋白具有催化作用 B . 两种细胞的膜蛋白种类相同 C . 膜蛋白具有流动性 D . 膜蛋白能相互作用
关于生物膜的研究是现今生物学领域的热门,201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颁给了发现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三位科学家。请根据题意作答。

Ⅰ.如图为细胞通过形成囊泡运输物质的过程及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①〜⑤表示不同的细胞结构。请据图作答。

  1. (1) 若囊泡X内“货物”为分泌蛋白,如(答出两类物质)等,则与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为。科学家们常用法来研究该过程,说明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2. (2) 若囊泡Y内“货物”为水解酶,由此推测结构⑤是,其作用是
  3. (3) 很多细胞器都具有膜,这些细胞器膜和以及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4. (4) 下图表示的是一次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中细胞膜、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的面积变化,则①③分别表示的结构依次是

  5. (5) 囊泡运输机制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为
  6. (6) 该“类细胞”的膜的成分与结构都与正常细胞膜类似,整个“类细胞”类似于真核细胞中产生的囊泡。
  7. (7) 该“类细胞”无法产生自身运动所需的直接能源,“类细胞”中添加的能源物质最可能是(填中文名称)。
  8. (8) 1972年,辛格和尼克尔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该模型属于(概念/物理/数学)模型;水稻吸收硅离子比较多而番茄吸收钙离子比较多体现了细胞膜的特性;相比绝大多数植物细胞膜,动物细胞膜特有的成分是
  9. (9) 磷脂分子在构成膜结构时都是以磷脂双分子层的形式存在吗?请在下图中的界面处 (上下两线之间)画出磷脂分子的分布情况。(用 表示磷脂分子)

  10. (10) 在现代医疗中将人工薄膜做成胶囊,把药物放在里面,可以将药物送入靶细胞内部发挥作用。现有能在水中结晶的药物A和脂溶性的药物B,请在图中标出药物A和药物B在胶囊中的分布位置

下列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探索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 通过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可得出组成细胞膜的脂质类型 B . 在电镜下观察到暗-亮-暗三层结构可以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 . 根据细胞膜的磷脂在空气-水的界面上铺展后面积是细胞膜的两倍可知,细胞膜具有双层磷脂分子 D . 通过分别用两种颜色的荧光标记人和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细胞融合后荧光均匀分布,可得出蛋白质在磷脂中的排列方式
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欧文顿用多种化学物质对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实验,发现脂溶性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 B . 科学家从蛙的红细胞中提取的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 C . 罗伯特森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D . 人一鼠杂交实验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下列关于科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运用了完全归纳法 B .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运用了荧光标记技术 C . 研究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采用稳定同位素进行标记法 D .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高速离心法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的线粒体结构照片属于物理模型 B . 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说明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C . 罗伯特森根据电镜下细胞膜照片,提出所有生物膜都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动态的统一结构 D . 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具有流动性,蛋白质镶嵌于磷脂分子中固定不动 B . 细胞膜是细胞的屏障,只有细胞需要的物质才能进入,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 C . 由于磷脂分子层内部是疏水的,因此水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 D . 细胞的生长现象不支持细胞膜的静态结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