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高二语文试题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焊花

袁省梅

当主任把常小俊带到老张跟前,说是他的徒弟时,老张和几个老师傅哈哈笑得说不出话来。昨天,老北就听说车间分来十几个技校生,有一个不仅瘦小不说,而且还白净文雅,一看就不是能吃苦的料儿。他和几个老师傅猜测这个小个子会分到谁的手下。他们认为,小个子来铆焊车间,在班组待上几天就会去坐办公室了,分给谁,谁的带徒费就泡汤了,算是谁走“红运”了。

老张气得直跺脚。常小俊哪里知道其中的故事,巴结地问师傅有啥事,他去帮忙给主任传话。老张不乐地用下巴点着旁边的一个老师傅,说:“你去跟主任说给他当徒弟。 ”常小俊说:“为啥? ”老张说:“他技术好呀。”常小俊说:“比您好? ”老张说:“那当然。 ”常小俊说:“那我也要跟着您。”做老张的徒弟,是常小俊自己选择的。他早打听到,铆焊车间老张的技术是最好的。

老张脸上的肉就丝瓜样吊了下来,说:“看你瘦得跟个焊条一样,还想当焊工?你知道焊工有多苦多累吗?”常小俊说:“知道。 ”老张骂他嘴硬,说:“不见棺材不掉泪。 ”随即抓起手边的焊枪朝他扔了过去。旋即,又是一个焊帽。常小俊赶紧伸手一一接过。老张眼皮不抬地叫他端半小时。常小俊一手端着焊帽一手端着焊枪,等着师傅讲解。然而老张自顾点了根烟,看也不看他一眼。可焊枪焊帽稍微歪斜一点儿,老张的斥责就焊花般闪亮了。

常小俊觉察到师傅想撵他走,就暗暗使了劲儿。然而没有五分钟,手臂就困了,手腕也酸麻得要抓握不住焊枪焊帽。师傅乜斜着眼睛说:“放下, 回去找主任说说坐办公室吧,这不是你干的活儿。’

这话常小俊不爱听,他的犟劲儿上来了,咬着牙把焊帽端得平平的,焊枪呢,也紧紧地攥在手里。只是他没有想到,没一会儿,右手又颤抖开了。怎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他傻眼了。

师傅的眉头皱了起来:“还是回车间重新安排个活儿吧。

他倔倔地说:“ 我不回去。”

“你不知道焊工对腕力的要求?要对着细如发丝的裂缝进行焊接,别说抖动一下,就是呼吸不均匀,情绪有波动,也会造成失误。”

“那你还犟啥?回去吧孩子,干焊工,你这是先天不足啊。”

“我不回去!”常小俊大喊一声,扔下焊枪,跑到车间大院里。大院里一片雪白。雪花不知什么时候飘落了一层,树木白了,房顶白了,堆积在墙脚的钢管也苫了一层白毡的样子。看着雪花一片片孜孜不倦地往树上房顶上钢管上飘飞,他把拳头握了又握,说:“你不是早就发誓要当个最好的焊工吗?”

常小俊咬着牙开始了苦行僧般的练习:暖瓶里灌满水,双手一端就是10分钟、20分钟;手腕上绑上沙袋,手上抓根筷子在墙上写字,一笔一画, 横平...终于,焊枪被常小俊稳稳地端了起来。

实习期满的考核,有一道题是对过滤机的外壳切割面进行焊接。18个学徒一个个往工作面走去,转眼又一个个灰溜地回来。焊缝宽12毫米,超过标准焊缝的4倍,熔滴下去,就顺着焊缝往下,他们根本没法焊接。别说是实习不到一年的学徒工,就是干了几十年的老师傅有时候也不能顺利完成。

主任喊老张:“你的那个小个子呢, 不会是临阵蔫儿了吧?”围观的人哈哈大笑。老张悄地对常小俊说:“咱不上了吧?”常小俊说:“为啥?” 老张说有难度。”常小俊说:“我想试。”

学徒工们也撺掇常小俊不要上。他们说: “逞能干啥呢? 你上也是给人看几个老师傅也劝他不要去,笑话。”

老张看着常小俊,说:“你不上,我保证说动主任换考题,不影响你们学徒期的考核。”

常小俊说:“我想试试。”

老张说:“你要上,就不能给师傅”

常小俊把手在耳朵边一比画,嘻地一笑:“遵命。”

老张看常小俊真的下了决心,就说:“焊缝宽,要的是速度和准头儿,但是不能冒进,只要你把焊点一点点叠加起来,焊缝一点点变窄,就成了。”

常小俊又是嘻嘻地一笑,问师傅:“您看过 《速度与激情》吗?”

师傅说:“啥?”

常小俊已经戴上眼镜,抓了焊枪,走向了过滤机。

倏地,过滤机上绽放了炫白闪亮的焊花。常小俊紧紧地抓握着焊枪,看着熔滴一滴滴落下。他突然觉得,焊枪就是自己的手,不是焊枪在焊接,而是他的手在一颗颗地捡拾着珠子往切割面上放呢。有一刻,他甚至想回头告诉师傅他有多么喜欢四溅的焊花。可是他不能。他必须凝神聚气、一鼓作气地把焊缝接好,给师傅争气。

他的焊枪沿着焊缝慢慢前行,半个小时过去了, 他没有停下来;一个半小时后,老张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想,他的这个小个子徒弟或许真的能成个好焊工。

(选自2018年第7期《百花园》)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虽然常小俊个子小,长得又白净文雅,但老张看出他具有成为好焊工的潜质,怕他不能坚持到底,故意设置难题,用言语激将他。 B . 以“焊花”作为标题,与主人公的身份是焊工有关,同时与结尾描写焊花相呼应, 体现了主人公对职业的喜爱和作者对主人公的赞美。 C . “你要上, 就不能给师傅丢人”是老张对常小俊的期望,也暗示了实习期满的焊接考核难度高,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 . 本文是工业题材的小说,记叙了常小俊从技校毕业后克服种种困难,成长为一名合格焊工的故事,折射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2. (2) 小说为了突出常小俊的人物形象,设置了哪些衬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3) 常小俊最终了完成满高难度的焊接考核,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 个字。

很多人喜欢喝葡萄酒,是因为它有抗氧化的作用。它之所以能抗氧化,是因为其酿造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白藜芦醇。白藜芦醇是一种生物性很强的天然多酚类物│质,可以对抗人体细胞的衰老。人体细胞在衰老过程中会产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会│进一步损害细胞,加速其衰老。然而,白藜芦醇可以清除这些自由基。不仅如此,它│还可以通过激活身体中的乙酰化酶和 DNA,减缓甚至扭转人体衰老过程。不过,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饮用葡萄酒。葡萄酒中含有酒精成分,儿童、孕妇、肝功能受损以及肠胃系统受损的朋友应当尽量减少葡萄酒的饮用。

根据情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湘夫人》中有两句诗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据所给上句补写:“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2. (2) 《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黄鹂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3. (3) 《阿房宫赋》中,杜牧以“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朝统治者,如果只是哀叹秦朝的灭亡却不能以此为借鉴,也会使更后代的人哀叹的句子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杜甫即使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的呼喊。
  2. (2) 李商隐《锦瑟》中运用起兴之笔,以“”两句象征诗人年近半百的人生,兴寄遥深、感情凝重。
  3. (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发出慨叹,“”两句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研究遗传基因可能带来重大科学突破,普及优生知识会产生巨大社会效益。我们不好比较这些贡献或影响的大小,因为学科不同,特别是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存在差别,           ①  。但是,无论从事何种学科专业的科学工作者都不应忘记科学普及的责任,而且似乎没有无法普及的科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非常艰涩难懂,据说解释相对论的文章比相对论长得多,  ②              , 人们逐渐了解了相关科学知识,这反过来又促进了科学发展。  ③             , 甚至鄙夷科学普及,自命清高,就会把自己封闭于象牙塔中,就会妨碍科技成果作用的发挥。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服装鞋帽的尺码号型该如何确定?这些与日常生活________的设计,都有赖于人类工效学基础数据的采集分析。

②房市升温回暖,银行却________,究竟是临近年末“没钱贷”,还是挑肥拣瘦“不愿贷”,调控升级“不敢贷”?

③习.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     

A . 休戚相关 扬汤止沸 养痈遗患 B . 休戚相关 釜底抽薪 养虎遗患 C . 息息相关 釜底抽薪 养痈遗患 D . 息息相关 扬汤止沸 养虎遗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铃儿

老舍

京城北郊王家镇小学校里,校长,教员,夫役,凑齐也有十来个人,没有一个不说小铃儿是聪明可爱的。

每到学期开始,同级的学友多半是举他做级长的。

别的孩子入学后,先生总喊他的学名,惟独小铃儿的名字——德森,仿佛是虚设的。校长时常的说:“小铃儿真像个小铜铃,一碰就响的!”

下了课后,先生总拉着小铃儿说长道短,直到别的孩子都走净,才放他走。那一天师生说闲话,先生顺便的问道:“小铃儿你父亲得什么病死的?你还记得他的模样吗?”

“不记得!等我回家问我娘去!”小铃儿哭丧着脸,说话的时候,眼睛不住的往别处看。

“小铃儿看这张画片多么好,送给你吧!”先生看见小铃儿可怜的样子,赶快从书架上拿了一张画片给了他。

“先生!谢谢你——这个人是谁?”

“这不是咱们常说的那个李鸿章吗!”“就是他呀!呸!跟日本讲和的!”小铃儿两只明汪汪的眼睛,看看画片,又看先生。“拿去吧!昨天咱们讲的国耻历史忘了没有?长大成人打日本去,别跟李鸿章一样!”“跟他一样?把脑袋打掉了,也不能讲和!”小铃儿每天下学,总是一直唱到家门,他母亲听见歌声,就出来开门;今天忽然变了。

“娘啊!开门来!”很急躁的用小拳头叩着门。

“刚才你大舅来了!等你半天,等的不耐烦,就走啦!"

“哟!你又跟人家拌嘴啦?谁?跟李鸿章?”

“娘啊!你要上学,可真不行,李鸿章早死啦!”从书包里拿出画片,给他母亲看“这不是他,不是跟日本讲和的奸细吗!”

“你这孩子!一点规矩都不懂啦!等你舅舅来,还是求他带你学手艺去,我知道李鸿章干嘛?”

“学手艺,我可不干!我现在当级长了,慢慢的往上升,横是有做校长的那一天!多么好!”他摇晃着脑袋,向他母亲说。

……

“娘啊!我父亲那一年就死了,怎么死的?”

小铃儿的母亲放下针线叹了一口气,那眼泪断了线的珠子般流下来!

“你父亲不是打南京①阵亡了吗?哼!尸骨也不知道飞到哪里去呢!”小铃儿听完,蹦下炕去,拿小拳头向南北画着,大声的说:“不用忙!我长大了给父亲报仇!先打日本后打南京!”

“你要怎样?快给我倒碗水吧!不用想那个,长大成人好好的养活我,那才算孝子。倒完水该睡了,明天好早起!”

他母亲依旧做她的活计,小铃儿躺在被窝里,把头钻出来钻进去,一直到二更多天才睡熟。

第二天小铃儿起来的很早,一直的跑到学校,不去给先生鞠躬,先找他的学伴。凑了几个身体强壮的,大家蹲在体操场的椅角上。

小铃儿说:“我打算弄一个会,不要旁人,只要咱们几个。每天早来晚走,咱们大家练身体,互相的打,打疼了,也不准急,练这么几年,管保能打日本去;我还多一层,打完日本再打南京。”

“好!好!就这么办!就举你作头目。”一个十四五岁头上长着疙瘩,名叫张纯的说。

不到半个月,学校里竟自发生一件奇怪的事,——永不招惹人的小铃儿会有人给他告诉:“先生!小铃儿打我一拳!”

“胡说!小铃儿哪会打人?不要欺侮他老实!”先生很决断的说,“叫小铃儿来!”

小铃儿一边擦头上的汗一边说:“先生!真是我打了他一下,我试着玩来着,我不敢再……”

“去吧!没什么要紧!以后不准这样,这么点事,值得告诉?真是!”先生说完,小铃儿同那委委屈屈的小孩子子都走出来。

走不远,就看见那几个淘气的男孩子,在墙根站着,向小铃儿招手。

“今天可好啦!我探明白了!一个小鬼子,每天骑着小自行车,从咱们学校北墙外边过,咱们想法子打他好不好?”张纯说。

李进才抢着说:“我也知道,他是北街洋教堂的孩子。”

“别粗心咧!咱们都带着学校的徽章,穿着制服,打他的时候,他还认不出来吗?”小铃儿说。

“好怯家伙!大丈夫敢作敢当,再说先生责罚咱们,不会问他,你不是说雪国耻得打洋人吗?”李进才指着教员室那边说。

“对!——可是倘若把衣裳撕了,我母亲不打我吗?”小铃儿站起来,掸了掸身上的土。

“你简直的不用去啦!这么怯,将来还打日本哪?”

“干哪!听你们的!走……”小铃儿红了脸,同着大众顺着墙根溜出去,也没顾拿书包。

第二天早晨,校长显出极懊丧的神色,在礼堂外挂了一块白牌,上面写着:“德森、张纯……不遵校规,纠众群殴……照章斥退……”

一九二二年(有删改)

注释①打南京:军阀混战时期的一场战斗。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铃儿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立志报国恨家仇,但在复仇的思想和方式上过于偏执,被复仇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冲昏了头脑。 B . 母亲希望小铃儿学手艺,将来好好孝顺她,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也从侧面表现了母亲没有深入思考孩子的未来。 C . 李进才、张纯、小铃儿等人一样是天真善良的孩子,都有一颗爱国心,但他们不懂得区分外国侵略者与普通的外国人。 D . 文章多处描写均表现了小铃儿深受喜爱,如同级的学友多半举他做级长,先生与小铃儿的对话,小铃儿打人而先生袒护他,等等。
  2. (2) 小铃儿与母亲对话的情节有哪些具体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3) 小说为何以小铃儿的视角来表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 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

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 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

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自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 B . “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中“他者”“自我”共生,旨在达到每个家庭利益最大化。 C .   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这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 D . “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
  2.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 B . 文章从“天下”理念出发,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C . 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言论,证明“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核心。 D . 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B . 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 C . 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D . 不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相对狭隘的自信,不利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       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       是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屋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      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1. (1)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体味  忌惮  渺茫 B . 深味  不惮  渺茫 C . 深味  不惮  微茫 D . 体味  忌惮  微茫
  2. (2) 填入括号内的句子,表述恰当一项是(   )
    A . 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 B . 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 C . 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 D . —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3. (3) 对画线句子成分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个单句,句子的主干是“事实为明证”。 B . 这是一个单句,句子的主干是“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C . 这是一个复句,由“虽……,而……”连接,分句间是转折关系。 D . 这是一组多重复句,,第一重由“虽……,则……”连接,分句间是转折关系;第二重由“虽……,而……”连接,分句间也是转折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去的红围巾

青霉素

一弯月斜挂在天上,远处的坟葬岗幻化成了一屉黑馒头。

真是馒头多好,要是花妮蒸的馒头就更好了。柳根觉着肚子一阵咕噜,天黑前喝的一碗地瓜干子汤,几泡尿都出来了。磕磕绊绊,柳根手脚并用,路边蒺藜草拉得手生疼,离坟葬岗还有最后一段路。

昨天一大早,花妮就站在村头的大碾上宣传区里下达的指示,号召年轻人积极参军保家卫国。花妮的爹是村长,她爹牺牲后花妮就当了村长。花妮说了半天,没人响应,花妮有些生气,大声说:“鬼子不赶走,永远没有好日子过!鬼子每次进村,谁家的房子没被烧过?

谁家的粮食没被抢走过?搞得人人害怕家家挨饿!”

好多人不抬头,他们知道花妮说得有道理,但他们更知道当兵就要打仗,打仗就会死人,都不想先报名,他们是眼看着花妮的爹领着担架队走的,也是眼看着花妮的爹被抬回村的。

花妮站在大碾上使劲地盯着柳根,她希望自己的心上人能带个头儿,她知道柳根懂得自己的意思,可柳根低着头不看她。她看到站在柳根旁边的山柱正看着自己,只是山柱的娘死死地抱着山柱的胳膊,不松手。

“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花妮喊出这句话时,眼里盈满了泪。

“我报名!”山柱挣脱他娘的胳膊,向前跨了一步。

“我报名!”柳根也向前跨了一步。

花妮含着两眼泪,笑了。

“我先说的!”山柱看着柳根一脸得意。

“我先想的!”柳根狠狠地瞪着山柱。

周围的乡亲都笑。有了开头,不少年轻人都报了名。打鬼子是大理,大理谁都懂。只是花妮又犯难了,柳根和山柱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山柱出了主意,让花妮白天把她的红围巾放到坟葬岗她爹的坟头上,深夜子时他们两个各自去取,谁先取来交给花妮谁就娶她做媳妇。山柱知道柳根的胆子小得芝麻粒似的,看见一段绳头儿就以为是蛇,从小一块儿长大,谁不知道?他谅柳根不敢去。

柳根一口答应下来,他输不起了,他不能没有花妮。

柳根终于来到坟葬岗,他一眼就看到花妮她爹的坟头,是新坟头,招魂幡还插在坟头上,远远看去,影影绰绰像个鬼影子。一股冷风吹过,柳根脊背发凉,但他很快镇静下来,自己给自己壮胆:“就要去打仗了,战场上低头抬头都有死人,我是爷们儿,怕什么?”心里想着,柳根还是狠狠地挠头发。他听人说过,男人走夜路,挠头发会发火光,神鬼避让。柳根边挠着头发边向坟头跑去,嗷嗷地喊着,冲锋一样。

真有红围巾!柳根太熟悉它了,他送给花妮的,能不熟悉吗?他记得给花妮围上时,花妮的脸比红围巾还红。忽然,一个黑影扑向柳根,抢走红围巾,一阵风似的没影儿了……

一串鞭炮声响过,山柱迎来了他的大喜日子。山柱把戴着红围巾的花妮娶进门,山柱的狗亲昵地围着花妮摇尾巴。

三天后,参军的年轻人离开村庄走了,花妮领着乡亲们站在村口送行。远远地,山柱和柳根不时地回头向她挥手。山柱高举手中的红围巾,旗帜一样走在队伍的前头。一向很坚强的花妮怎么也站不住,双手抱着村口的一棵柳树,一脸的泪。

柳树长得很大了,花妮的双臂已经围不过来,她举手在树干上抚摸,又轻轻地拍打着。

“花奶奶,你在干吗呀?”一群孩子从她身边走过,手里拿着新折的柳枝,叽叽喳喳像一群小鸟。

“奶奶看柳树呢!”她说着伸手摸孩子们的头,一脸的笑。

“花奶奶,给你一根柳枝,明天是清明了,要插在大门上的。”一个孩子说。

“好啊。”她接过柳枝,看着孩子们又叽叽喳喳地远去了。

“我也该回家喽!”她揉揉腰站直身子自言自语,“回家和面蒸馒头,摆上供桌,明天那两个家伙又该回家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10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喊出“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时花妮“眼里盈满了泪”,这一细节着意表现其内心动摇,却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B . “嗷嗷地喊着,冲锋一样”向花妮爹坟头跑去,这看似勇敢的行为其实是柳根来给自己壮胆的,恰恰说明他是深爱着花妮的。 C . 小说中的柳树见证着、承载着花妮对山柱、柳根浓浓的情感:送别时寄寓着对他们的依依不舍,年老时则寄寓着深深的怀念。 D . 结尾一群孩子的出现可谓别具匠心,作者借花奶奶巧妙地将孩子的幸福快乐与山柱和柳根联系起来,突出了他们牺牲的意义。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景物描写,既营造了紧张森然氛围,又呼应了下文柳根饥肠辘辘的状态,巧妙刻画出特定情境下的人物心理。 B . 花妮爹牺牲一事虽着墨不多,但对村里人的思想和行为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花妮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C . 小说在内容上先写柳根夜赴坟葬岗,再叙述前情,倒叙手法的巧妙运用起到了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D . 小说没有交代柳根等人参军后的情况,仅用一棵柳树完成时间切换,尽管淡化了主题,但是却留出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3. (3) “远去的红围巾”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4. (4) 如何看待花妮的情感世界?
完成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魏家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 (1) 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 .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 . 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 . 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 (2) 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 . 《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 . 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D . 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 . 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但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C . 如果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 . 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门衰薄(zuó)     范 (yì)  射(cuán)   旧谷既(mò) B . 游目怀(chěng)   舰 (gě)  倜(tǎng)   之以政(dào) C . 逸兴飞(chuán)   捧(jué)  慢(bū)     而不辍(yōu) D . 呱而泣(gū)      如(què)  丑 (guǐ)   钻改火(suì)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科一: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压力,据不完全统计,极至5月31日,全国确诊住院患者结算人数5.8万人次,总医疗费用13.5亿元,全国各级财政安排的防控资金达到1169亿元,用于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资金为1030亿元,再加上各行各业在停工停产期间的损失,已经超过1万亿元。一季度,我国GDP为20650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8%,其降幅创多年之最。由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消费者对企业经营利润、就业形势和收入增长预期的悲观可能导致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人)信心不足,从而降低支出和增加预防性储蓄。预期消费的下降对于经济复苏和提振显然有不利影响。

(摘编自毕马威《中国提振消费可消费券和现金补贴双管齐下》)

材料二:

杭州3月27日消费券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周消费增加值及拉动效应

3月27日-4月20日杭州消费券发放形式

日期

消费券内容(每人)

抵扣比例

抵扣面额

发放人数

3月27日

消费券Ⅰ卡包: 5张“满40元减10元”通用券,使用期限为7日

25%

50元

200万

4月1日

消费券Ⅰ卡包:但3月27日成功领取的人不能参与此次发放

25%

50元

230万

4月3日

消费券Ⅱ卡包:满100元减20元、满200元减35元、满300元减45元各一张,使用期限为7日

10-20%不等

100元

150万

4月10日

消费券Ⅰ卡包

25%

50元

150万

4月20日

消费券Ⅱ卡包

25%

50元

150万

(资料来源:光华管理学院《中国城市数字消费券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材料三:

1999年,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政府为提振经济刺激消费开始在地方政府层面发放名为“地城振兴券”的消费券。这笔资金由日本中央政府提供,发放对象和金额为家中有15岁以下儿童的家庭每位儿童可领2万日元券,65岁以上的不缴纳住民税的老人每人可领取2万日元券。该消费券可以在大多数超市、小商铺、酒店使用。明确禁止使用的范围是偿还银行贷款、购买股票、缴纳水费电费煤气费等公共费用、缴纳税金等。据日本政府无当年8月公布的《地域振兴券激励消费效果》报告,此次消费券带动新增消费2025亿元,占被使用消费券总额约32%,占当时日本全国 GDP的0.04%,以及全国个人消费比重的0.1%。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本再次出台提振消费举措,这次选择了向全体国民直接发放现金的方式,每人发放1.2万日元,18岁以下和65岁以上则是每人2万日元。这次发放现金所带动的新增消费与发放消费券几乎一样为其总额的32%左右。本次疫情冲击下,日本先是宣布将为低收入家庭每家发放30万日元现金,后来又撤回了该政策,改为全体国人每人发放10万日元。

(摘编自韩生江《消费券在日本的使用效果》)

材料四:

如此大规模使用消费券提振经济在我国尚属首次。从已经发放消费券省市的实践看,其之所以能够取得很好成效,得益于各地在发放消费券时注重科学施策,特别是做到了精准发放。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电子支付平台发放,既节约成本,缩短链条,又保证了可追溯,兼顾便捷与公平公正;二是划定使用领城和使用时间,更好地与需求匹配。

当然,消费券对市场的刺激固然速效,但作用毕竟有限。有些行业市场在短期刺激下相对容易被激活,但有些市场则不是通过消费券就可以简单撬动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真正发挥消费券提振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要掌握好度。一方面,发放消费券需考虑财政承受能力,避免过度透支;一方面,要抓好消费券发放和使用监管,避免职业“蒋羊毛”、刷单、黄牛等违反市场秩序的行为,保证“券”尽其用。在具体执行时,我们建议采取“双层”消费刺激方案。首先针对低收入群体和因疫情失业的群体发放1000元用于消费的现金券,对湖北省就业人口和因疫情失业人口全员发放消费券。其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发放核销额为5000亿元的消费券,由国家统筹,可以让地方政府根据本地情况探索“一城一策”。

(摘编自胡立彪《发放消费券要科学施策》)

  1. (1) 下列对于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分批发放,采用多种面额、多种抵扣比例组合的形式,市民可以自由选择,这种精心设计才使得杭州的消费券发放取得了良好效果。 B . 杭州发行的第一批消费券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均产生了3倍以上的“拉动效应”,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 C . 杭州发放的第一批消费券对不同年龄段人群产生的“拉动效应“有一写到差别,其中对4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刺激作用最为明显。 D . 新冠疫情冲击让老人产生更强的储蓄意愿,不利于经济复苏,发放消费券有效刺激了其消费意愿,可见这一政策的确行之有效。
  2. (2) 下列对“消费券“相关内容的理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消费券作为拉动消费的一种形式,政府多在经济下滑时采用,是一种提振经济的政策工具,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效果。 B . 消费券并非我国的首创,而大规模发放消费券在我国尚无先例,但从杭州的情况来看,它在我国发挥的拉动消费作用非常明显。 C . 类似刷单 、黄牛等违反市场秩序行为存在,可能是1999年日本政府发放“地域持股兴券“没有取得庚好预期效果的原因之一。 D . 杭州发放的第一期消费券已经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其他地区应当采用“杭州模式“以起到刺激消费、提振经济的作用。
  3. (3) 面对新冠疫情对经经济带来的冲击,我国为什么没有像日本一样发放现金,而是选择了发放消费券?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漱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  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4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卣辰!卣辰在实验室!”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救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选文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有警报时,大学的师生提着马扎,到城外继续上课;没有警报时,市民在菜市上说点“废话”,说明民众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 B . 庄卣辰不愿意参加跑警报,总是留在实验室看书思考问题,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因为他喜欢清静,乱世中依然坚持学术研究。 C . 山坡上不堪一击的书桌课本和天上狂轰滥炸的钢铁炮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小说以平和的心态和优雅的笔调,展现了知识对战争的抵抗。 D . 两个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做了异地望乡之鬼”,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写出了炮火硝烟中的冷酷与残忍。 E . 小说以明伦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背景,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孟樾、梁明时、庄卣辰等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2. (2) 文中多次写到蓝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 (3) 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20年11月24日,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据了解,距人类上一次从月球采样至今,已有40多年的时间没有拿到新的月球样品。科学家表示,将月球的月壤等关键性样品运回地面实验室供科学家进行精准分析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月球的状态、温度、物质含量等重要信息,深化对月壤、月壳和月球形成演化的认识。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之以庄,则敬                  临:面对 B . 然后于父母之怀                免:投入 C . 哉,硁硁乎                    鄙:浅薄 D . 不得已而去                    必:一定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风小不能托起大鹏的""两句还可以用来比喻没有丰厚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巨大的成功。
  2. (2) 秦国统治者搜刮财富时一丝一毫都不放过,而使用的时候则丝毫不懂得珍惜,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此发出了愤怒的斥责∶"?"
  3. (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两句,既对前句的写景作了简要的概括,又引出了对古代英雄的追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牧《阿房宫赋》中写后人不吸取秦人教训的后果的两句是“”。
  2. (2) 杜甫《蜀相》中表现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景象的两句是“”。
  3. (3) 范仲淹《渔家傲》中表现边地荒凉的两句是“”。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的心愿

北方

“麻警官,您母亲又闹着要出小区,倒是没在小区里翻垃圾箱检垃圾,这都第四次了,我们劝不住,疫情的严重性您是知道的,怎么说她就是不听。知道您忙,可我们实在没办法,只能找您了。”

“我早晨过去又说了说,怎么还闹呢?吃喝都给她准备得很充足,口罩也买了,”麻利锋刚上卡点,母亲居住的社区张主任就打来电话。昨天张主任就为麻利锋母亲要出去给他打了半个小时的电话,最后还是麻利锋亲自回去,才把母亲担住了。

母亲越来越不听劝了。麻利锋最初担心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病呆症),带她到市医院彻底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数据正常。大夫说人上了岁数,性格发生变化也不奇怪。

父亲在世时,母亲买菜做饭收拾屋子,还要伺候腿脚不便的父亲。每天不得闲,几乎不用麻利锋操心,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似乎就变了,主要表现是话少了,还总爱在小区的垃圾箱里翻检废品。纸箱、矿泉水瓶、废报纸、泡沫板……只要是废品回收站要的,母亲一样也不会漏掉,起初,听小区门房的梁姨说过几次,好似母亲抢了人家的生意,话说得客气但不好听,麻利锋似信非信,家里见不到任何废品的影子呢,他忙得顾不上,就让老婆去盯了两次,果然看到身形瘦小的母亲踮着脚半截身子插在垃圾箱里,像个土拨鼠似地往外检废品。

母亲被抓了现行后,更加无所顾忌了,梁姨被进出的车辆登记收费拖住了手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目标落入母亲的手中,碍于麻利锋的面子,再生气也不好明目张胆地夺回自己的地盘。

母亲是市五小退休教师,每月工资五千多。

麻利锋问地,缺钱吗?

不缺。

为啥检垃圾?那不是垃圾,是能回收利用的废品,找点事干。

麻利锋劝说多次无效,也不能整天看着她老人家。

“老妈,无论如何都不能出门呀! "麻利锋下卡点后急急忙忙赶回家,母亲趴在客厅的窗台上看着外面,他进门也没搭理,麻利锋从母亲的视线角度看去,正好有三个垃圾箱,“正在投情爆发期,您的身体又那么弱。”

“我没糊涂,电视里天天在将。你也要小心点,小杰真的不能回来了?在武汉没人管咋办呢。” 母亲依然没有回头,神情十分失落。

“肯定不能回来的,快三十岁的大小伙子还要怎么管?昨天不是给您打电话报平安了吗?您不用担心。我天天上卡点,可比您孙子辛苦多了。”

“妈知道你们辛苦,要不我才不在家闲坐着,没感染上病毒还坐出毛病来了呢,中间那个垃圾箱里扔进去两个牛奶箱,还有一一”

“哎呀妈,看在我苦口婆心饿着肚子说了半天的份上,就算是人家把金条扔进垃圾箱,您电不能下去检,太危险了。”麻利锋把母亲架到了沙发上,有些急赤白脸,母亲却笑了。

“赶快回去吃你的饭,我又不是小孩子,你比社区那几个女人的话还多,不放心的话,你干脆把老娘绑起来,让我等死算了!”母亲的脸沉了下来。

麻利锋登时泄了气,快快地走了。再强硬下去把母亲惹毛了,还真不好收场,安葬了父亲后,他就建议母亲搬过去跟他一起住,母亲说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动员了好几次也不听。

“老太太已经出小区了,我和门口的社区工作人员怎么劝都不听,你赶快回来吧,”麻利锋昨天没说通母亲,平上出门前就叮嘱老婆一定要过去盯着,果然时间不长老婆就打来电话抱恐,“非要去超市不可,买啥我替她去买还不行么,”

麻利锋头疼了:“唉, 就让她出去一次吧,五六天没--”

“你以为你是警察就可以让家里人随意进出?老太太真要出了事你负得起责吗?”麻利锋话没说完,老婆开火了。

麻利锋刚赶到小区大门口,就见母亲戴着口罩从不远处走来,身后跟着两个超市的工作人员,推着装满牛奶、方便面的小推车。母亲冲他欢乐地挥着手,麻利锋憋着一肚子气,大声冲母亲嚷嚷:“不让您出门就是不听,尽给人找麻烦!”

“他们几个整天守在小区门口很辛苦,我就是想给他们买点吃的喝的。”母亲轻声细语地说。

社区人员愕然,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其中一位年轻的没忍住,眼圈红了。

“老妈,您做得对!”回到家,麻利锋帮母亲脱大衣,在右边的衣兜里发现了一张工商银行的回执单,是母亲给武汉捐助了四万元的凭证,时间正是今天,超市旁边就有工商银行的营业点,麻利锋悄悄塞回去,转身给母亲竖起了大拇指。

母亲笑得像正午的阳光那般灿烂。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 “身形瘦小的母亲踮着脚半截身子插在垃圾箱里,像个土拨鼠似地往外捡废品”,形象描绘出母亲捡废品的行为,主要是为了表现老婆对母亲检废品的鄙弃和不满。 B . 结尾“母亲笑得像正午的阳光那般灿烂”,是为儿子终于理解并赞赏自己而喜悦,也为自己捐款行为而自豪,这种描写有“无声胜有声”的感人效果。 C . 小说人物语言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本文的对话朴素平易,既能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也可以直接反映小说人物的质朴品质。 D . 小说以日常的小事和人物间的小冲突为切入点,展现了“母亲”及麻利锋、社区人员这些平凡而又尽职尽责的普通人形象。
  2. (2) 小说直接以社区张主任给麻警官打电话的语言描写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本文中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将情节简单的故事变得内容丰富。请你结合文章分析作者运用这种叙述方式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习.平

材料2:“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维之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当每一个平凡生命的创造精神、奋斗韧劲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涓滴之水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中华民族的逐梦征程将所向披靡,新时代中国的前途将不可限量。

材料3:平凡因奉献而伟大,平凡因坚守而崇高,平凡因勇敢而伟岸,平凡因付出而出色。“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许许多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了生命的精彩华章,擦亮了道德星空,树起了时代标杆,挺直了民族脊梁。每一个平凡的奋斗者,都是卓越的追梦人。

  针对以上材料,你有这样的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