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到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 B . 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C . 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 D . 劳动人民的勤劳创造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指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强化。”据此可知,七届二中全会(    )
A . 对新型政权性质作出重要论断 B .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C . 开创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 . 得到各政党和团体的广泛拥护
下列关于两汉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体裁 B . 东汉民间流行的五言诗统称为乐府诗 C . 东汉宦官蔡伦发明了纸 D . 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中国的民族工业产生时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   )
A . 商品经济发达,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 B . 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解体早 C . 最早进行对外贸易往来 D . 官僚地主首先接触西方,最早创办近代企业
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确切的是(    )

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

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9年9月2日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为了自保和防止战火东延,在其西部边境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苏军于1939年9月17日进入了波兰东部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借口是波兰出现的局势对居住在上述两个取缔的苏联同胞构成威胁。随后苏军又入侵芬兰,于1940年3月强迫芬兰签订和约。通过和约苏联获得4万多平方公里的新领土,并租借了芬兰的汉科半岛作为军事基地。在此期间,苏联还分别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在三国境内有驻军、建筑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利。1940年6月,罗马尼亚政府同意苏军“进驻”北布科维纳地区。通过以上行动,苏联建立起自北向南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旨在阻抗德军向东挺进的壁障——东方战线。

——根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上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苏联建立“东方战线”这一事件。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根本不同点是(   )

A . 领导不同 B . 性质不同 C . 主力军不同 D . 结果不同
“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这主要表明的是

A . 儒家主张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B . 儒家认为人与社会、自然不可分离 C . 中国古代不重视人自身和科学研究 D . 中国古代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
某国际会议最后宣言规定:“每个与会国家在对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三国的关系上,保证尊重上述各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最终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这次会议是(   )
A . 开罗会议 B . 雅尔塔会议 C . 日内瓦会议 D . 万隆会议
《北史》记载:“(隋炀帝)大业三年,屯田主事常骏、虞部主事王君政等请使赤土(国)。月余,至其都,王遣其子那邪迦请与骏等礼见。……那邪迦随骏贡方物,并献金芙蓉冠、龙脑香。以铸金为多罗叶,隐起成文以为表,金函封之,令婆罗门以香花奏蠡鼓而送之。骏以六年春与那邪迦于弘农谒帝,大悦,赐骏等物二百段,俱授秉义尉,那邪迦等官赏各有差。”材料反映了(    )

①隋朝陆上丝绸之路交流的活跃   

②隋朝与赤土建立了贡赐关系

③隋朝最早与赤土建立商贸联系   

④赤土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明显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齐齐哈尔市市长的朱光在《齐齐哈尔工作简单介绍》报告中说:“我们占领齐市后,能否保确保,尚难肯定。故主要工作应是宣传党的各种政策,接收和掌握政权,镇压反动,肃清市里的反动残余武装,使市民复业、复工、复学,安定秩序。”该报告 (    )
A . 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基本胜利 B . 表明东北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 C . 为中共中央工作中心转移积累了经验 D . 体现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愿望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 . 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 . 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 . 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 . 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中亚帖木儿帝国时期(1370~1507年)出现了一种仿中国青花瓷制作的釉下蓝彩陶器。波斯萨非王朝阿拔斯大帝(1571~1629年)十分喜爱中国瓷器,在波斯制造出半陶半瓷的器物。材料反映了(    )
A . 阿拉伯人吸纳异域文化 B . 中国制瓷技术水平高超 C . 贸易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D . 丝绸之路陶瓷贸易兴盛
1929年10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1930年为23.6%,1931年为52.7%,1932年为61.5%,1933年为65.6%,1934年达71.4%,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农业集体化运动(    )
A . 满足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B . 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 C . 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D . 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
下面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独立自主”一词的使用频率。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 国力的增强助推外交新局面 B . 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际关系决定因素 C . 外交政策更加的灵活与务实 D . “一边倒”外交方针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 1895年——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在澳门创办《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报刊的创办者及其基本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报刊的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

3)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麦肯锡全球增长模型对 2030 济总 量国 家 2030 2 不同 的型。

2

自《 2030》 根持 论,史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更是我国社会变化最大的历史时期;其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史学界争鸣颇多,以下为几种主要的观点

观点

代表学者

主要内容

“新陈代谢论”

陈旭麓

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变革与反变革、反复推进的时代。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 1927 年大革命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和 1949 年共.产.党领导革命推翻国民党,这三次革命高潮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历程。

“民族运动说”

章开沅

强调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比反封建斗争更为重要。“近代中国的民族运动,是一种兼具民族独立和社会革新双重要求的混合型运动……是近代中国客观存在的发展整体态势。”

“沉沦、上升论”

张海鹏

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近代中国这个沉沦到谷底,然后上升的过程,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整理自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其本质目的在于

A.维护共和政体  B.限制袁世凯   C.使资产阶级继续掌握国家政权   D.发展资本主义

2、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上述材料称颂的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白渠            D. 坎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