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罗马市民法最早的“要式契约”是债务口约,具有以下特点:固定的套语、完全以口头方式进行、提问和回答必须是连续的,“郑重的仪式才能使当事人双方的合意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其法律效力是严厉的、可怕的。罗马法这一特征在当时利于(    )
A . 缓和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B . 以法律方式推进民主政治发展 C . 推动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 . 增强市民法的有效性和约束力
2009年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8周年,《马林与中国》文献图片展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幕。200余件珍贵文物、史料和照片公开展出,其中来自荷兰等地的实物、史料是首次与中国公众见面。众多珍贵历史资料最能说明(  )

A . 荷兰人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B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C .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俄为师” D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紧密结合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上述政治路线制定于(    )
A . 八七会议 B . 洛川会议 C . 中共七大 D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同时,统治者却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 . 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B . 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C . 古代商业政策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D . 重农抑商逐渐演变成重商主义政策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宋朝演变为台谏合一,到明清行使监察权的机构变为科道。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君主集权的加强 B . 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 C . 台谏分置的弊端 D . 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
下面是某同学在读史活动中摘抄的有关“罗马帝国兴衰”的读书笔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帝国;1世纪,在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诞生了基督教﹐后来被定为国教,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2世纪初,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曾繁荣一时。

A . 帝国起源于地中海区域 B . 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 C . 帝国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D . 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90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

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大秦)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

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 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朝郡名)微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

1944 年法国学者马勒莱发掘越南南部古海港奥克.艾奥遗址,认为其为东西海上交通的中继站。发掘出的中国物产包括西汉的规矩镜、东汉三国时期的八凤镜等,罗马特产包括 152 年和 161~180 年发行的罗马金币,这些金币以及罗马或仿罗马式金银装饰品、雕像中安敦时代的风格,表明二世纪中后期是罗马帝国与东方交往的高潮时期。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①—⑤各时期中国与罗马历史发展的共性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无法建立直接往来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交流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之处是(    )
A . 都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 B . 战前都建立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C . 北非地区都成为战争的主战场 D . 都使西欧国家遭受到严重削弱
下列书籍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是(   )
A . 《黄帝内经》 B . 《伤寒杂病论》 C . 《齐民要术》 D . 《本草纲目》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 . 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 . 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 . 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 . 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流行词语往往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下列流行语与时代对应不正确的是

A . 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新中国成立初期 B . 放卫星、赶英超美——大跃进时期 C . 上山下乡、样板戏——“文革时期” D . 经济特区、互联网——改革开放时期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    )

A . 沉重打击西欧的制造业 B . 导致西欧白银大量外流 C . 有利于增强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 D .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
根据下图的形状判断应为(    )


A . 西递 B . 宏村 C . 中村 D . 北村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 (1) 据材料,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
  2. (2) 据材料,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 .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 .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 . 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 . 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俄共(布)代表大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决议一经公布,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英法等国家认为:“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材料中的“这一招”是指(  )

A . 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B . 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 C .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D . 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 . 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 B . 台独势力 C . 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 D . 冷战格局
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互联网优势是(    )

①文字、图象、声音兼备

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费用低、传播正能量、信息量大

④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面对西周大军兵临城下的危局,商纣王却镇定地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是何能为!”西周初年,统治者明确提出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表明

A . 商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敬天尊祖制 B . 西周统治者认识到人事重于天命 C . 商朝统治者不认可传统的天命观 D . 西周统治者接受了儒家民本思想

    》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同时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    的新内容和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