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语文: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八年级(初二)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蹇叔哭师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蹇叔。蹇叔曰:“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公使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注]①管;钥匙。②无乃:恐怕,大概,表示委婉语气的副词。③公辞焉:秦穆公拒不接受蹇叔的劝告。④孟子:对孟明的敬称。⑤你懂什么!如果中寿死掉,你那坟头上的树早就长得两手合抱了!⑥与:参加。

  1. (1) 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2. (2) 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3. (3) 就出师奔袭郑国一事,秦穆公向蹇叔咨询,蹇叔的意见是怎样的?理由有哪些?
  4. (4) 蹇叔是如何预见秦师和他儿子命运的?请参照蹇叔的预见用一句话点明事件的结局。
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杳无音信    油光可见    好意难却 B . 深恶痛疾    精通时事    高高耸起 C . 无从插嘴    难以下咽    不倦教诲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寒噤:        仄歪:

张皇失措:   转弯抹角: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只要付出一个汉堡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与时间。

②就算读到后来,看天还是天,看水还是水,但我们却可以构建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③读书和旅行一样,是灵魂在别处的一次对话。

④如何拿智商来作乐?读书便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⑤我想,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它能让你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这个世界。

A . ④①②⑤③ B . ⑤①④②③ C . ③⑤①④② D . ④①③②⑤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陆生往请,直入坐,而陈丞相方深念,不时见陆生。陆生曰:“何念之深也?”陈平曰:“生揣我何念?”陆生曰:“足下位为上相,食三万户侯,可谓极富贵无欲矣。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陈平曰:“然。为之奈何?”陆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侯,绛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侯寿,厚具乐饮;太尉亦报如之。此两人深相结,则吕氏谋益衰。陈平乃以奴婢百人,车马五十乘,钱五百万,遗陆生为饮食费。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藉甚。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节)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祸及己

    ②则吕氏谋

    ③何之深也

    陆生为饮食费

  2.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陈平乃以奴婢百人

    A .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B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C .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 .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3. (3) 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2分)

    ①生  揣  我  何  念(标在动宾之间)

    ②绛  侯  与  我  戏(标在主谓之间)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侯寿。

  5. (5) 结合选文,简要分析陆贾的人物性格。
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ǎi)默(jiān) B . 线(qū)猎(shǒu) C . (pú)泽(zhǎo) D . 鸡(zhì)黑(l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漓江情韵

丛维熙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等我醒过神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中:“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体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残疾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有改动)

  1. (1) 文章题为《漓江情韵》,全文写了哪些“情韵”?请分条概括。
  2. (2)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摇船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 (3) 文中画线的句子“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中,为什么“我”想问却又张不开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 (4) 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下列句子中加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人不独其亲(“以……为亲”)     B . 矜、寡、孤、独、废者(病) C . 女有(回家)                    D . 故外户而不(用门闩插门)
下列语句中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如果支付宝的“圈子”里藏污纳垢 , 就可能吸引不法分子将病毒植入其中,对用户权益构成伤害。 B . 王明学习一丝不苟 , 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C . 对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的养猪户,人民群众深恶痛疾 D . 电影《大鱼海棠》的预告片中“守望重生”“义无反顾”“爱苦别离”三个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
结合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敕勒歌》所描绘的画面。

《虽有嘉肴》中说:“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请从你读过的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除外)中,列举一个可以证明这个观点的事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时间:9月28日上午 地点:红星中学阶梯教室

    活动:“珍爱生命 安全出行”安全知识宣讲活动

    人物:红星中学全体师生和县交警大队宣传科温警官

    事件:温警官讲座;全体同学在“文明出行我承诺,我践行”横幅上签名,郑重承诺遵守交通规则,做文明守纪中学生。

    材料二:

    讲座主题:道路交通安全

    主讲人:县交警大队宣传科温警官

    主要内容:温警官从《道路交通安全法》入手,结合自己多年的实际经验、当前交通安全现状,对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安全意识展开讲解,并与现场同学互动交流。温警官旁征博引,以详尽的数据、真实的案例和惨痛的教训说明了交通事故严重的后果,警示同学们注意交通安全,严格遵守交通法律法规。

    讲座特色:语言浅显易懂,事例典型生动,讲解精彩全面。

  1. (1) 请根据上面的新闻内容,为该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 (2) 阅读以上材料,请将其拟写成一则新闻。(分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写)
学习了本文,为进一步了解伟人深邃的思想,你的班级举行以“走近列夫·托尔斯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题目。
  1. (1) 班级掀起阅读列夫·托尔斯泰著作的热潮,同学们都以极高的热情积极筹备读书活动。请你为这次读书活动写一则宣传标语。

    标语:

  2. (2) 用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衍写下面画线的字。

    奇迹,需要的不仅是幸运的垂青,它还需要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付出。《史记》是奇迹,它是史学家司马迁坚持神圣使命的结晶;

下列划线词语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 (lái)     乐(xián)     铁(xuán) B . (hé)      于(yòu)      吹(xū) C . (bó)      小(fàn)      雪花(lào) D . (jié)     荸(qí)       麦(qiáo)
课内阅读。

苦难的童年

【阅读点睛:一样冷酷的社会现实,一样冷漠的人际关系,从小在彭德怀与保尔的心理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甲】彭德怀自己的家庭是富农。他六岁那年死了母亲,他的父亲续弦后,后母憎嫌彭德怀,因为他使她想起了她的前任。她送他到一所老式私塾去念书,在那里常常挨老师打。彭德怀显然很有能力照顾自己:有一次挨打时,他举起一条板凳,揍了老师一下,就逃之夭夭了。老师在本地法院告他,他的后母把他赶了出来。

接着发生了一件惊人的事,这最好用彭德怀自己的话来说:

“我的祖母把我们统统看做是她的奴隶。她抽鸦片烟很凶。我不喜欢闻鸦片烟,有一天晚上我再也忍受不住了,起身把她的烟盘从炉子上踢了下来。她大发脾气,把全族人都叫来开了会,正式要求把我溺死,因为我是不孝的孩子。她对我提出了一大串罪状。

“当时族人已准备执行她的要求。我的继母赞成把我溺死,我的父亲说,既然这是一家的意见,他也不反对。这时我的舅舅站了出来,狠狠地责备我的父母没有把我教养好。他说这是他们的过失,因此孩子没有责任。

“我的命就得了救,但是我得离家。我当时才九岁,十月里天气很冷,我除了一身衣裤外身无长物。我的继母还想把我身上的衣裤留下。但我证明这不是她的,是我生身的母亲给我做的。”

这就是彭德怀闯世界的生活的开始。他起先当放牛娃,后来又做矿工,一天拉十四小时风箱。工作时间这么长使他吃不消,于是他就离开煤矿,去当鞋匠学徒,一天只工作十二小时,这已是个大改善了。他没有工资,过了八个月他又逃跑了,这次去到烧碱矿做工。矿井歇业后,他再一次得去找工作。身上除了一身破烂以外仍一无长物。他去修水渠,终于有了个“好差使”,拿到了工资。二年攒了一千五百文,——大约十二元钱!但换了军阀后,原来的纸币成了废纸,他又一文不名。灰心丧气之下,他决定回家乡。

【乙】三个孩子开始把他们口袋里的东西掏出来,放在桌子上。

神甫仔细地检查口袋的每一条缝,看有没有烟末,但是什么也没有找到,便把目光转到第四个孩子身上。这孩子长着一对黑眼睛,穿着灰衬衣和膝盖打补丁的蓝裤子。

“你怎么像个木头人,站着不动弹?”

黑眼睛的孩子压住心头的仇恨,看着神甫,闷声闷气地回答:“我没有口袋。”他用手摸了摸缝死了的袋口。

“哼,没有口袋!你以为这么一来,我就不知道是谁干的坏事,把发面糟蹋了吗?你以为这回你还能在学校待下去吗?没那么便宜,小宝贝。上回是你妈求情,才把你留下的,这回可不行了。你给我滚出去!”他使劲揪住男孩子的一只耳朵,把他推到走廊上,随手关上了门。

  1. (1) 甲文选自《》,作者。乙文选自《》,作者。(文学常识)
  2. (2) 两段选文中的主人公对老师/神甫的反抗分别是怎样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内容理解)
  3. (3) 两段选文中主人公最后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联系原著,概括他们走上革命的原因。(内容理解)
  4. (4) 彭德怀和保尔的的遭遇给你怎样的人生感悟?(体会感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一)藤野先生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字形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消息(yǎo)   寓居 B . (huì)   疲倦 C . 仰面    (piē)见 D . 抑扬顿挫    深(è)痛疾
  2. (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了。 B . 不幸七年前迁居(从一地迁徙到另一地生活;搬家)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 C .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寄居;侨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 D .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指品行端正、遵守道德的人)”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这一句中“竟”字表达了作者没有寄信和照片的遗憾、内疚、自责之情。 B .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一句属于间接抒情,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崇敬与怀念。 C .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一句中的三个“希望”词性不完全一样。 D .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这一句中的“照相”是名词。
  4. (4) 下列对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自传体小说《朝花夕拾》。 B . 选文写的是“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C . 选文中的藤野先生是一位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的老师。 D . 选文中的“我”是一位忧国爱国的、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青年。
  5. (5) 《朝花夕拾》中还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请在其他篇目中再选一篇,列举一个情节。

    篇目:

    情节:

下列加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气(  ) 闭(  ) 道(   )  使( ) 原子(  )

A . xiè jìn suì  qū qīnɡ B . xiè jìn suì  qū jīnɡ C . xiè jīn suì  qū qīnɡ D . xiè jīn sùi  qū qīnɡ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①形容恭敬地听别人讲话。

②原指官吏初到任所,这里指刚步入文坛。

③比喻技术或学问达到成熟、完美的境界。

④没有可以被攻击或挑剔的漏洞,形容十分严密。

阅读下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连环画,完成下列小题。

如图:他身上穿着又破又旧的短褂,脚上穿着两只稀奇古怪的鞋子,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只有他那双眼睛,还跟从前一样炯炯有神。这个像叫花子一样的衣衫褴褛的人,不久以前还是她所爱的!世事变化得多么快啊!

如图:保尔又问他身边的女人:“女公民,您也拒绝干活吗?”这个戴海狗皮帽子的女子一转身,保尔一刹那间呆住了。站在他面前的竟是他童年的好友________。

如图:保尔冷冷地说:“我的生活用不着你担心,一切正常。倒是你的生活,比我原来想象的还要糟。两年前你还好一些,还敢跟一个工人握手。可现在浑身都是臭樟脑丸味。我跟你没什么可说的了。”

  1. (1) 如图中,他指的是①(人名),他身上衣衫褴褛是因为②(工作)。
  2. (2) 如图中,“童年的好友”指的是谁?保尔印象中“童年的好友”是怎样的?
  3. (3) 如图中,保尔评价对方“浑身都是臭樟脑丸味”,联系原著,请你分析曾经两小无猜的亲密恋人为什么会走上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了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B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也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C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间接抒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D . 《马说》中“执策而临之”的“执策者”就是那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统治者,面对千里马,却发出“天下无马!”的哀叹。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与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