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试题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测溶液pH            B稀释浓硫酸 

C倾倒液体            D  取用固体药品

用氯酸钾制取 ,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B

C D

下列物质中,既含有分子又含有离子的是()

A.生铁

B.浓盐酸

C.干冰

D.医用酒精

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是

A. 氮气                                                                     B. 氧气

C. 稀有气体                                                              D. 二氧化碳

水是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我们应该了解有关水的一些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__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2)我国是淡水资源非常有限的国家,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行为属于浪费水的是__(填字母编号);

A 洗手擦香皂时不关上水龙头     B 用洗菜水浇花

C 用洗衣水冲厕所               D 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

3)如图是一种家用环保型消毒液发生器,其中发生的主要反应是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C1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418世纪末,人们就开始了对水的组成的研究。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把易燃空气(氢气)和空气混合后盛在干燥、洁净的玻璃瓶中,当用电火花点火时发出震耳的爆鸣声,且玻璃瓶内壁上出现了液滴。不久,卡文迪许用纯氧代替空气进行上述实验,确认所得液滴是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基于卡文迪许实验,可得出水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结论。

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完全燃烧,需要 3.2g 氧气,生成 4.4g 二氧化碳和 1.8g 水。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该化合物的质量为 3.0g

B .该化合物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 .该化合物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 2 4 1

D .该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4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其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但该装置需要做适当改进其做法是______

3)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制取氢气时,用装置F替代装置B的优点是______

4)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水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图GJ所示装置对氨气的制取、性质进行探究,其中G为气体发生装置,J为收集装置.

①装置G应选择上述装置中的______(填字母序号).

J装置选择K装置收集氨气,氨气应从导管______进入(填“a”或“b”).

③装置H的作用是______

根据以下粒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 B 粒子的符号 ___________

(2) 以上粒子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___________( 填字母 )

(3) 写出 B D 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___________

pH=10 的肥皂水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

A 无色

B 红色

C 蓝色

D 紫色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在一次实践活动中,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利用稀硫酸、BaNO32 溶液、Na2CO3

溶液、NaOH 溶液模拟化工厂工业废水的处理过程。

【活动一】将四种溶液两两混合判断能否发生反应。

1)四种溶液中能彼此发生反应的有   ▲   组,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能发生反应但没有明显现象的一组物质反应的微观本质是   ▲   

3)实验完毕,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个大烧杯中,静置,观察,杯底有白色沉淀,上层

溶液为无色。 并对白色沉淀和上层无色溶液的成分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活动二】探究白色沉淀的成分

【进行猜想】猜想:白色沉淀是 BaSO4;猜想:白色沉淀是 BaSO4 BaCO3 的混合物

【实验验证】

【活动三】探究废液杯中无色溶液的成分

质疑:小强认为在反应物中有酸,反应的生成物中也有酸,所以无色溶液中就一定含有酸。 但小红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她认为   ▲   ,同学们一致同意小红的观点。

检验溶液的酸碱度:所用实验用品有   ▲   。 经测定溶液的 pH7,呈碱性。

质疑:小林认为实验 1 不能证明无色溶液中不含碳酸钠,理由是   ▲   。 要证明溶液中不含有碳酸钠的实验方案是   ▲   

得出结论: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填化学式)。

【反思与交流】工厂排放出的废液常呈酸性或碱性,排放前我们必须进行处理。

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加热时,试管夹应由试管                   套,注意手指不能按在试管夹的柄上。

某同学用pH试纸测定某酸性溶液的pH时,他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湿润,然后再测定,则他所测得的溶液pH将(  

A.偏大             B.偏小             C.无影响           D.无法确定

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研究成果表明,在常温、常压和可见光条件下,基于 LDH( 一种固体催化剂 ) 合成氨气 (NH 3 ) 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四种物质中有一种属于氧化物

B .原料气 N 2 可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

C .参加反应的 N 2 与生成的 O 2 质量比为 7:8

D .参加反应的 N 2 H 2 O 的分子个数比为 1:3

端午佳节,粽叶飘香,蛋黄肉粽因其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

1)粽叶中富含的纤维素______________(选填“属于”或“不属于”)糖类物质。

2)蛋黄中含有CHONP等______________(选填“元素”、“分子”或“单质”)。

3)瘦肉中的______________在胃、肠中的酶及体内水的作用下,逐步分解,生成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化合物氨基酸。

4)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它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进一步转化而成的。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下列问题

1 )某兴趣小组参观火力发电厂,了解到废气中的 SO 2 NO 2 CO CO 2 会影响环境,设计如图流程处理废气。


①用生锈铁屑处理废气中的 CO ,体现 CO ______ 性。

②用石灰浆不用石灰水的原因是 ______

③固体 2 中有 ______ (写两种物质)。

2 A~D 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转化关系如图。 A 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钙盐, C 是火力发电厂排放的温室气体。


B 转化为 A 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②若 D 广泛用于玻璃、洗涤剂的生产,则 D 转化为 B 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______ ,检验 D 中阴离子的方法是 ______

③将足量 C 通入石蕊溶液中,现象是 ______ ,该溶液 pH=4 ,加热至 90s C 完全排出,画出加热过程 pH 变化图像 _____ 。


④硝酸钾可作化肥,能供给作物两种养分,属于 ______ 肥料。

化石燃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___,它们是________(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

2)将石油加热炼制,可得到不同的产品,其中用作汽车燃料的产品之一是__________

3)煤燃烧排放的_________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新能源的应用可有效缓解该问题,目前人类正在开发和利用的一种新能源是________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A 一定量的氧化铜和炭粉在空气中灼烧

B 向一定量的氯化亚铁和氯化铜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镁粉

C 10g10% 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缓慢滴加 10g10% 的稀盐酸

D 质量相等的铝粉和锌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浓硫酸是一种具有强烈腐蚀性的化学试剂,需张贴的标志是

A B C D

某化学兴趣小组将光亮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发现表面变黑,他们对黑色物质的成分产生了兴趣,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

(1)酒精不充分燃烧产生炭黑(即黑烟);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加热条件下能与金属铜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3)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炭黑难溶于水,且与稀硫酸不发生反应。

(猜想与假设)

猜想1:黑色物质是炭黑。

猜想2:黑色物质是空气中的氧气与铜反应生成的氧化铜。

猜想3:黑色物质既有炭黑又有氧化铜。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一:取一小段光亮铜片,放入试管内,然后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放在酒精灯的外焰部位加热

铜片变黑

实验二:取一支试管,将一小段光亮铜片放入试管中,塞上胶塞,并用注射器抽出试管内的空气,封好胶塞,并加热,趁热取下胶塞,观察现象

打开胶塞前铜片不变黑;打开胶塞后铜片变黑

实验三: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后的附着黑色物质的铜片,投入到盛有足量稀硫酸的试管中

试管中没有黑色物质剩余,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解释与结论)

(1)由实验可知,猜想________成立。

(2)实验二用注射器抽出试管内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

(3)通过对黑色物质来源的探究,金属铜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4)通过实验一和实验三都能得出猜想1和猜想3不正确,两个实验是从两个角度进行设计实验方案的,实验一是从____________的角度探究;实验三是从_____________的角度探究。

(反思拓展)

(5)实验一为什么能将猜想1和猜想3同时排除呢?你认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