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2019年七年级历史后半期期中考试带参考答案与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南北起止点分别是(  )
A. 余杭、洛阳 B. 洛阳、涿郡 C. 涿郡、余杭 D. 余杭、涿郡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曾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的是(  )
A. 松赞干布 B. 尺带珠丹 C. 文成公主 D. 金城公主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
A. 北宋的四川地区 B. 南宋的广州地区
C. 北宋的汴梁地区 D. 南宋的临安地区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下列工具由唐代农民改进而成的是


A. 铁农具
B. 水排
C. 耧车
D. 曲辕犁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蒙古政权的建立
②定国号为元
③定都大都
④灭亡南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①④②③ D. ①③②④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进出口种类繁多,下列各项中属于宋代对外贸易主要港口的是(  )
①杭州
②明州
③广州
④泉州。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由盛转衰开始于(  )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宦官专权 D. 黄巢起义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  )
A. 统一六国 B. 建立元朝 C. 统一蒙古 D. 建立明朝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灭亡北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 辽 B. 西夏 C. 金 D. 蒙古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哪位皇帝被称为“天可汗”?(  )
A. 隋炀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辽、宋夏和议中共同内容有( )
A. 辽夏向宋称臣 B. 北宋割地求和
C. 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D. 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 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
D. 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到了南宋时期,人们的主食主要来自于(  )
A. 水稻 B. 小麦 C. 玉米 D. 粟米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专门设立了直辖台湾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是小明同学制作的“元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局部)”,其中“?”处应填入(  )

A. 中书省 B. 宣政院 C. 枢密院 D. 御史台
16. 判断题 详细信息
岳飞在其《满江红》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这里的“匈奴” 指的是契丹统治者(____)
17. 判断题 详细信息
唐朝先后设置西域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地区。 ( )
18. 判断题 详细信息
“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的粮仓。( )
19. 判断题 详细信息
宋朝时期 , 海外贸易范围很广 , 东到朝鲜、日本 , 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 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
20. 综合题 详细信息
请你仔细观察《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并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政权建立者。

北宋
西夏
(2)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都城名称。
A______B______C______
21. 连线题 详细信息
图说历史:

(1)上图唐朝三位皇帝主政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如人才、经济、民族政策、科举制等方面任意两点相同之处即可)
(2)三位皇帝都曾改写了唐朝历史,历史上把唐太宗、唐玄宗统治期间的“盛世”称作为什么?
(3)到天宝年间唐玄宗懈怠于政事,淫于酒色,重用奸臣导致发生了安史之乱,王朝由盛转衰。由此你得出哪些结论?
22. 综合题 详细信息

材料: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都是从我们国家学过去的。
﹣﹣孙中山
请回答:
(1)孙中山所说的“考试制度”是指什么制度?
(2)此制度诞生于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3)此制度完善于哪个朝代?为此做出贡献的是哪几个关键人物?
(4)自从有了此制度,就有了考试舞弊,谈谈你对考试舞弊的看法,并就如何杜绝此现象,提出自己的建议。
23.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行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渭南文集》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最终完成于什么时候?
(2)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情况主要得益于哪一优良稻种的推广种植?
(3)根据材料二,概括出我国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4)材料二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之间有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