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半年期末历史在线测验完整版(2019-2020年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王应麟在《三字经》中写道:“迨至隋,一土字。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以下史实出现在其中的有
①隋朝实现了统一 ②科举制度在隋朝时建立 ③隋朝的灭亡 ④李渊建立唐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贞观时期,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凉州等。这一现象说明了唐朝
A.政治清明 B.商业发达 C.民族关系融洽 D.社会稳定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长安胡风大盛。服装有胡衣、胡帽、胡拖裙、回鹘小腰衣;食品有胡麻饼、搭纳;饮料有高昌葡萄酒、波斯三勒酒、龙羔酒等。这体现出唐朝长安
A.民族文化交流频繁 B.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C.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D.是国际文化荟萃之地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A. 对边疆统治加强 B. 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 经济文化的繁荣 D. 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20年2月,日本民间团体向武汉捐赠的口罩外包装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千多年前,日本遣唐使来中国时赠送给唐朝的每一件袈裟上都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对此,当时的一位高僧深受感动,并以自身的行动作为回报。他的事迹是
A.大胆向唐太宗进谏 B.创立了殿试制度
C.前往天竺研习佛法 D.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下表中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纪年

公元年份(年)

人口数量(人)

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52919309

肃宗乾元三年

760

16990386



A.外戚专权 B.藩镇割据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比较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数量最多时达120多万。这一制度
A.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B.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1141年宋金之间的和议,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A. 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
B. 维持了相当时期的和平
C. 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 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边的示意图可以反映出的内容是

A.占城稻的推广 B.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海外贸易的兴盛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他的词中写道:“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由此可见,他难以忘怀的是
A.中华文化的弘扬 B.美丽宜人的风光
C.个人的离愁别恨 D.祖国山河的统一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初,某地发生了旱灾,急需朝廷调拨国家税款。负责这一事项的机构应是
A.吏部 B.户部 C.兵部 D.刑部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郑和每到一处,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国王,并且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许多国家见郑和带着庞大的船队,而且态度友好,都热情地接待他。”材料说明了
A.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B.明朝时期的造船技术名列世界前茅
C.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郑和与随行人员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图史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边的地图有助于下列哪一具体内容的学习

A.元末社会动荡的表现 B.清兵入关的路线
C.“满洲”的兴起 D.李自成起义的过程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御稻、香粳、银条等类别,取其品质好;而更多的是百日动、六十日、八月白等名目,取其早熟。这对于实行复种、提高产量至关重要。材料说明了
A.清朝水稻品种繁多,农家经常选育新种 B.清朝时期农业耕地面积增加
C.清朝水稻产量显著提高 D.水稻成为清朝时期人民的主要粮食
15.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千米,平均高6米至7米、宽4米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材料二 长城作为中国北方的防线,从秦至明的历代帝王无不切切关心之。可是到了清朝,因为其祖辈就是经长城进来的,所以对长城的作用也就产生了怀疑。康熙皇帝在1691年的一份上谕中这样说道:“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材料三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1991年7月25日,在北京颁发了证书。2002年10月,长城被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遺产保护名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修建长城的最初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怎样理解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朝统治者对待长城的态度。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从长城的发展历史中,你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16.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诗歌有近5万首,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著作

内容及成就

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附有药物形态图1100多幅,是世界闻名的药物学巨著

《农政全书》

全书60卷,约70万字,书中总结了前人的农学成就和生产经验,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知识,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天工开物》

全书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对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一朝代?请写出两位当时涌现的优秀诗人。
(2)请列举一项宋朝时期的科技发明来证明材料二中的观点,并说说这项发明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表格横线处应填写的著作是什么?归纳材料三中的三部著作的主要相同点。

17.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了“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和白釉等至今仍享有崇高的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了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
——摘编自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最少答出四点)
18.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片段中的历史)
材料一

片段一:亚洲文化的中心,同亚洲国家的交流最为密切;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交往方式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等形式。这种对外交往具有双重性的影响。

片段二:海路和陆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新局面。当时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等欧洲国家,这一时期还是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的时期,同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


(1)阅读材料一,指出,上述两个片段分别叙述了我国哪一时期的对外交往情况,并简要归纳各自的特点。
(地图中的历史)
材料二 如图。

(2)根据材料二,写出图中方框内A点所示地名。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所反映的事件的特点。
(史书中的历史)
材料三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在沿海骚扰,给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兴起,而中国……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清朝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以古为鉴,谈谈你对对外交往政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