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商城实验学校2020-2021年高一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

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存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河姆渡文化 B.良渚文化 C.红山文化 D.陶寺文化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建立后,在分封同姓诸侯的同时,也分封了部分异姓诸侯。其目的是
A.稳定统治秩序
B.强化宗法制度
C.促进民族交融
D.加强文化交流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郡国并行制 B. 颁布“推恩令” C. 实行三公九卿制 D. 实行行省制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魏新都洛阳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南朝宋、齐的都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A.国家富强 B.对外开放 C.江南开发 D.民族交融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东晋时期,整个社会形成崇尚门第的风气,以出身高门为荣,以出身低贱为耻。与这一风气形成密切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度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行政权 B.削弱三省权限 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加强皇权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果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作物和果树栽培方法,最好查阅(  )
A.《九章算术》 B.《尚书》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 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 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 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
A. 士人群体的形成
B. 市民阶层的壮大
C. 资产阶级的产生
D. 农民文化需求的增加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金为了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辖管理,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展游牧生产 B.建立猛安谋克制 C.设置南北面官 D.迁都洛阳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 B.宋代南方手工业进步
C.宋代南方商业繁荣,出现了“交子” 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A. 建立元朝
B. 设置行省
C. 统一蒙古
D. 开凿运河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代的厂卫组织拥有侦缉、审判、执行的权力,甚至可以干预行政、军事、立法事务,他们直接对皇
帝负责,除了皇帝之外,不受任何部门制约。厂卫制度
A. 体现君臣共治、分权制衡
B. 彻底解决了君权相权的矛盾

C. 行使了与内阁相同的权力
D. 通过特务制度加强封建皇权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思想家曾作诗咏《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该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王阳明
D. 李贽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中后期,有很多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上述现象根源于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
B.商品经济的活跃
C.城市功能逐渐转型
D.科举制走向僵化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维护国家统一,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是任何一个国家统治者的重大治国策略。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设置了
A.驻藏大臣 B.台湾府 C.伊犁将军 D.达赖喇嘛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减少了决策失误
C. 确保了政治清明
D. 削弱了中枢权力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区调整疆界,归并事权;清查土地,清理财粮;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据此可知“改土归流”
A.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B.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C.破坏了民族团结 D.使皇权空前强化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废除行商制度、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在华实施治外法权、废止对外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不仅是英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权益, 更是 1830 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观点意在说明( )
A.商品输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 B.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
C.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鸦片战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一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曾出现过一系列努力,旨在改造政权到某一程度,使之一方面得以顺利参加近代世界的种种活动,另一方面又无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最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戊戌年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上书的本质意图是
A.学习西方先进器物 B.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C.学习西方现代文明 D.革除旧有社会陋习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虽然当时他们没有声音,但一旦改革失败,他们就会表现出一股很强的义愤。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奸臣。”这说明
A.康梁等维新派影响力太小 B.戊戌六君子是守旧派代表
C.变法的群众基础过于薄弱 D.民众对清朝统治基本认可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民国初期国内商业发生了某些变化:原来专营洋货的商号兼营国货,并出现专营国货的商业; 原来封建性的商业也逐渐向资本主义商业转化。这主要得益于
A.民族资本的初步发展 B.战争及国内外市场变化的综合影响
C.列强在华的尖锐矛盾 D.国民政府大力推行经济建设运动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A.推动经济近代化 B.推动政治近代化
C.推动思想近代化 D.推动教育近代化
25. 详细信息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家统一,民心所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他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西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材料三 从康熙到乾隆,都奖励开垦荒地,重视兴修水利,大规模治理黄淮水患,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一带已大面积推广双季稻,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16世纪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甘薯和玉米,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栽培……到乾隆中期,清朝耕地面积大量增加,人口迅速增长,突破了3亿,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图一、二所示的疆域分属哪个朝代?各反映出实行怎样的地方管理体制?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他”是谁?列举他“开辟辽阔疆域”的主要举措。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盛世?这一时期统治者是如何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2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汉·佚名《桓灵时童谣》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运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编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节选)》
材料三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任意提取一个细节,指出与它相关的重大历史现象,并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要准确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