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二生物上册期末考试刷题练习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
B.一个森林的全部蛇
C.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
D.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蝴蝶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项中,与效应T细胞的形成有关的一组是( )
A.造血干细胞、T细胞、B细胞、抗体和抗原
B.造血干细胞、吞噬细胞、宿主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和抗原
C.造血干细胞、胸腺、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
D.造血干细胞、胸腺、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和抗原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果饮用水被一种雌性激素类似物污染,可能会导致下列哪种结果?( )
A.雌性个体的促性腺激素含量上升
B.雌性个体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上升
C.雌性个体分泌雌激素含量上升
D.对雌性个体卵细胞形成过程的促进作用增强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右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 发热和寒颤 B. 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 寒颤和出汗减少 D. 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膝跳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A.骨骼肌 B.神经中枢→效应器
C.反射弧 D.感受器→神经中枢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白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 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 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 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要使最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最高,把能量较多引向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和生物E与C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

A.A→B→C→E、捕食和竞争
B.A→E→C、捕食和竞争
C.A→D、竞争
D.A→B→E、竞争和捕食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同学给健康的实验兔静脉滴注浓度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淋巴进入组织液和血浆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外液Na+的浓度大于细胞内液Na+的浓度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② D. ④→①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经人工处理过的一只成年狗,身体变得臃肿,行动呆笨而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根据上述症状可以断定人工处理的方法是( )
A.摘除了狗的生殖腺 B.摘除了狗的甲状腺
C.给狗注射了大量的甲状腺激素 D.给狗注射了大量的生长素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合成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了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 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 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C. 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D. 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B.
C. D.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D.正常人体内,很多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正确的顺序是 ( )
①森林阶段 ②草本植物阶段 ③地衣阶段 ④灌木阶段 ⑤裸岩阶段 ⑥苔藓阶段
A. ⑤③⑥②④① B. ⑤⑥③④②①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②③④⑥①⑤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吃梅止渴”和“望梅止渴”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前者属于条件反射,后者属于非条件反射
B. 两种现象只有前者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
C. 两种现象都是因为神经中枢受到直接刺激引起唾液分泌
D. 两种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 )完成的
A.突触 B.突触小体 C.突触前膜 D.突触后膜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二氧化碳和氧  ④Na+ ⑤血浆蛋白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①③④ D. ②③④⑤
22. 详细信息
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B. 在内环境中可发生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 寒冷时出现寒颤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 O2、CO2、血红蛋白、H+
B. 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载体
C. 钠-钾泵、Ca2+、H2O、胰岛素受体
D. Na+、葡萄糖、乙酰胆碱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关于人体内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序号

物质

化学组成

作用机理

A

激素

蛋白质或脂质

调节生命活动

B

蛋白质或RNA

提供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

受体

蛋白质与糖类

信息交流

D

抗体

蛋白质与糖类

特异性结合抗原



A.A B.B C.C D.D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为调查某人工鱼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用渔网捕获了80条鱼,其中鲤鱼15条,做标记后又放回池塘,半个月后又捕获了100条鱼,其中有标记的鲤鱼6条,没有标记的鲤鱼12条,则该池塘的鲤鱼大约有(  )
A. 18条 B. 15条 C. 30条 D. 45条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食物链和食物网
B.食物网和营养结构
C.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 )
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
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
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
28.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图A、B、C表示三个不同年龄组成的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增长型的种群是_____________,该种群中_____________个体最多,___________个体最少。
(2)正处于稳定时期的种群是______________,该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______________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29.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表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①~③表示不同激素。请分析回答:

(1)图中激素②代表的激素是________(填中文);激素③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2)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后,③的分泌量将________,从而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组织细胞代谢的速率,增加产热。
(3)③的分泌量达到一定值后,会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①和②的分泌,进而使③的分泌量减少,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
(4)图中下丘脑除了分泌激素①外,还能合成并分泌________激素,从而调节人体水平衡;图中垂体除了分泌的激素②外,还能分泌________(激素),促进人体生长。
30.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图是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________,B液为________,C液为________。三者共同构成了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________,又称为________。
(2)图中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细胞外液是________。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________增多。
31.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根据南极食物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食物网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属于三级消费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构成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组成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和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