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下册一模语文免费试卷完整版(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是儒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就连孔子的三位高足,理解也有高下之分。《荀子》记载,孔子问:“仁者若何?”子路认为,“仁者使人爱己”。孔子的评价:“可谓士矣。”这个评价已不低。子贡认为,“仁者爱人”。孔子的评价:“可谓士君子矣。”这比对子路的评价高了一层。颜渊认为,“仁者自爱”。孔子的评价:“可谓明君子矣。”显然,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评价。
为什么孔子高度肯定“仁者自爱”?这是因为,在儒家看来,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是自爱、自尊、自立的人,而一个真正自爱、自尊、自立的人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他就会爱人,也容易赢得他人的爱。儒家的这一理念对我们今天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很有启示。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些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成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对于中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主体意识,就有可能被其他文化侵蚀甚至同化,沦为“文化殖民地”。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提倡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就是要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是中国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只有坚持并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吸收异质文化的有益养料,滋润、丰富和繁荣、发展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就是一个例子。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就因为它对外来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拿来或拒斥,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然而,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的认识存在两个显著的不平衡:一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不平衡,二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教育中,就是对中华文化关注不够,而西方文化却占极大比重。这是有失偏颇的。
《论语》记载:孔子和弟子周游到卫国,看到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弟子问:下一步该怎么发展?孔子曰:“富之。”弟子又问,如果大家都富裕了,该怎么办?孔子曰:“教之。”当前,我国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甚至在许多外国人看来也“富”起来了。接下来该怎么办?“教之”!教什么?是沿着西方文化的“引导”来教,还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看来,后者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当前,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最迫切的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认真研究和吸取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合理因素,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
总之,我们既要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又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既要有开放接纳、交流融合的雅量,又要有不削足适履、不买椟还珠的智慧和定力,这样才能在文化精神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国际儒学网”楼宇烈《中华文化有智慧和气度消化并吸收外来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问“仁”时,对同一概念,三位高足见仁见智,内涵有区别,境界见高下。
B. 从使人爱己、爱人到自爱,这是儒家主张的一个仁德之人完善人格的必由之路。
C. 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认识的不平衡,导致对中外文化的关注不尽合理。
D. 如果丧失自我意识以西学为主导,中华文化就可能被侵蚀甚至沦为殖民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_二段提出儒家对“仁”的理解和重视,以例证、引证引出文化自主的话题。
B. 第三段通过假设论证谈失去文化主体意识的危害,明确增强主体意识的重要性。
C. 第四段以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为例,证明了中华文化始终保持了自己的主体性。
D. 文章在开头结尾都提及儒家的孔子和其弟子,其中包含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意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仁者必然会推己及人,会爱人,也因此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赢得他人的爱。
B. 欠发达的国家和民族只要保持和增强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就能抵御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和侵蚀。
C. 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时,发现卫国人口众多,生活高裕,觉得应该继之以教化,提高道德水准。
D.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在坚守主体的同时借鉴吸收外来文化。
2.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处于各方军阀的混战,各种政权此起彼伏,但思想领域也从未停下前进的步伐,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人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北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同时,先进刊物的发表给中华大地时常刮来新思想的浪潮,这些都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独特的进步青年。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这些青年们走上街头抗议,不仅仅表达他们对腐败无能的统治者的不满,对列强侵占国土的强烈谴责,更是在发出他们这一代人对于这个残破的国家的呐喊,向人们昭告着这个时代的进步青年们对这个国家还有希望,他们还在为这个国家的存亡殚精竭虑,他们还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抱有美好的希冀!这场运动留下一个非常可贵的精神财富——希望,正是这笔精神财富支撑着后来的先烈们去战斗、开辟与探索。
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勇敢追求未来的精神值得一百年后我们的青年和学生思考与学习。
(“前尘尽后”微博2018年11月12日,有删改)
材料二: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他租住的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即今天的南昌路100弄2号,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撰写发刊词《敬告青年》。同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决定给中国的青年办本杂志。36岁的他,满腔热情地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一代新青年身上。他在发刊词中列举“新青年的六大标准”,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100多年后的今天,伫立在两层小楼前,重读这篇3000多字的《敬告青年》,仍有振聋发聩之感:先有新青年,才有新国家,青年才是国家未来的主人。
如今,青年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聆听历史深处那热烈的憧憬、热情的冀望。“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独立、进取、开放、脚踏实地、富于理性的一代人,正在为了新时代的光荣和梦想,奋发前行。
(《光明日报》2018年11月08日,有删改)
材料三:
1896年10月,高君宇出生在当地一个有名望的封建大户人家。受父亲的影响,他思想活跃,接纳新生事物,向往变革与革命。
1916年,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参加各种进步社团,广泛接触有进步思想的老师和学生,在北大崭露头角,成为学生领袖。1919年参加并领导了五四运动,带领学生上街游行,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组织各校罢课,发表革命文章。高君宇也以其“弘毅果敢”的爱国壮举,被誉为“中国青年革命之健将”。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高君宇是全国50余名党员之一。
1924年12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
1925年3月5日在北京病逝,时年29岁。
伟大的信仰让高君宇充满力量,他因奔波不息积劳成疾,却不顾个人安危,随时准备为革命付出自己的生命。他如同闪电一般,划破旧世界的黑暗,悄然点亮中国的未来。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高君宇写在自己照片上的一首言志诗,也是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18日,有删改)
材料四:
2018年5月4日,中国青年报与腾讯QQ联合发布《00后画像报告》。

(中青在线2018年05月07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等影响下,北京大学学生拥有了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
B. 陈独秀将国家希望寄托在一代新青年身上,在杂志的发刊词中提出理想中的青年的标准,强调了新青年对于新国家的意义所在。
C. 高君宇思想活跃,考进北大后参加各种进步社团,成为学生领袖,参加并领导了五四运动。
D. 对于“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现代化强国”,约八成的00后受访者表示知情,约三成00后受访者表示要“发奋努力,为实现强国目标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四运动中,学生和青年走上街头抗议,表达愤怒,发出呐喊,表明了学生和青年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B. 高君宇冲破家庭阻碍,积极投身革命,参与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是那个时代青年的杰出代表。
C. 绝大多数00后积极向上,认识到个人努力对成功的重要性,同时,其中一些人也相信个人天赋和良好机遇的作用。
D. 前三则都淡及20世纪前期的中国青年,他们在国家民族的危急存亡关头的英勇事迹和可贵精神,给现代中国的青年树立了榜样。
【3】结合前三则材料,分析要让新时代的青年,在时代大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
3.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屋·父亲
李翰
父亲走了以后,老家临街的两间平房,屋顶也披离下来。毕竟有三十多年房龄,风雨侵蚀,那些桁条、椽木,也渐渐走到生命的尽头。父亲买下这块宅基地的时候,也就是两间白灰小瓦的平房,年深日久,破破烂烂。父亲看中的,主要是屋后的一大片荒山。读书人似乎都有个陶渊明情结,父亲是“文革”早期的大学生,那个年代算是高知了。有一方自家的天地,既给子孙留下恒产,又可以种种花草,养些鸡鸭,闲暇时安静地读书喝茶……这块地,最宜作他的归田计。
父亲胼手胝足,前前后后差不多忙活了六七年,起了两层砖混小楼,搭建了两间平房。
原宅高耸的古砖院墙,青铁皮的实木大门,都还保留着,整体看起来,颇有几分气象。父亲又种上竹子、香樟、蜡梅,以及桃、杏、梨、枇杷等果树,沿着屋基脚,则栽种了一簇簇月季。
每年春天,都是从竹外的杏花开始。粉薄的花瓣,透射着阳光或露水,蜜蜂也忙碌起来,小狗绕树追逐它毛绒绒的短尾。杏花败,桃花开,一场雨后,竹笋悄悄钻出地表,香椿在枝头探出新芽。我们用长长的竹篙,绑上铁丝钩,咔嚓,咔嚓,香椿芽一爿爿掉下来,青莹润泽。弟弟从鸡窝里摸出几枚刚下的鸡蛋,母亲捏着鸡蛋,在锅沿上一磕,两指一掰,鸡蛋便在油锅里滋滋作响。煎到五分熟,加入香椿芽,一股说不出的清香,立刻从厨房弥漫开来。
春暮夏初,月季绕着屋角绽放,熏得人犯困,天渐渐热起来。街坊有位退休的房老师,总来我们家纳凉。他写得一手好书法,还能作诗。他一边写,一边哼唱着,都写好了,再摇头晃脑,用他那枞阳腔从头到尾高声吟诵一遍。父亲很喜欢和房老师往来。一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楹联至今还挂在家里。
房老师90年代中期去世,父亲很是伤感。大概也就是那时,父亲开始学写古诗。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三册介绍格律诗写作,有关平仄、声韵的书页,因经常翻阅,纸张尤为暗黑。渐渐有一些诗友来往,父亲必引进家里,听人家夸他的院子,称赏着彼此的诗作。待客人一走,父亲便任情评骘起来,这个人用词俗,那个人多处出律,总之,都不如他的诗好。
大学一二年级,经常收到父亲的家书,慰勉学业。那些信文乎文乎的,我仿佛能看到他写信时陶醉的神情。后来读到《围城》里方遁翁写日记,不禁莞尔。读研时,我遇到生活中的种种困扰,还是习惯回老家休整,在那里汲取力量和信心。推开老宅厚重的铁皮木门,见到父亲坐在窗前,桌子上的酽茶升腾着热气,立时觉得笃定、安宁。父亲见到我,眼睛便会亮起来,整个人也松弛、舒展开来,似乎屋子一下子变暖和了。
我自离家读书,每次回来都呆不了几天。父母守护着老屋,在我们看不到的时光里慢慢变老。2014年6月24日,周二的凌晨,母亲打来电话,父亲走了。
我的山塌了。
他走得静悄悄的,除了亲戚与生前友好,除了庭前垂头饮泣的吊兰,没有人关注到他的离去,也没有人来分割我的悲伤。父亲的离去,让我明白,原来我最在意的,是他的欣慰与骄傲,那才是我获得存在感的根本。
中年伤于哀乐,因凋零之场景,将不断上演。这是生命的残酷,也是生命的仁慈。那边的世界,积攒着此生最珍贵的情感,有我们最爱的人,当我们临近谢幕,将不会孤独和恐惧。此生亦可恋,是我们又做了父亲、母亲,在人间播种了下一轮的爱。除了一掷乾坤的大人物,万千众生都是一样的琐碎、平凡,父母与子女,是我们在尘世扑腾的最大动力。
这五年里,长长短短,也写了不少文字,却不曾为父亲正经写过一篇。近来始渐渐明白,既然以文学为主业,父母儿女、兄弟姐妹,村口的阿牛与邻家的小芳,那些川流不息流淌在时空中,却消失于历史的芸芸众生,才是我应该去关注、书写与研究的——小城的高楼络绎拔起,道路越来越宽,老一辈的痕迹被日渐吞噬,仿佛我的父亲,还有同时代众多离开的人,不曾生活在这里。不过,没有关系。历史所遗忘的,都收纳在文学的容器里。更确定的,是老屋还倔强地站在那里,被高楼环绕,而仍未湮灭。便宜门4号,晚上一合眼,我就能梦到。
即便有一天,这一切都消失了,“父亲”作为一个文学的共名,也将以近似的形象和温度,在天下儿女的心中永生。
写于己亥清明前
(本文刊于2019年4月5日《文汇报·笔会》,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清明之时撰文纪念父亲,正是对礼敬祖先、慎终追远这一传统有意识地继承和延续。
B. 文章对父亲的追忆深情诚挚,泪中含笑,笑里带泪,借《围城》中迂腐可笑的“方遁翁”形象写出了父亲可亲可爱的一面。
C. 文章以小见大,描写窄小老屋的四季变迁,串起童年的回忆,寄托对父亲的哀思,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D. 作者把对父亲的怀念上升到对平凡人的敬意以及对文学力量的信心,其中包含了一位文字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2】情到深处,如何描写都动人。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推开老宅厚重的铁皮木门,见到父亲坐在窗前,桌子上的酽茶升腾着热气,立时觉得笃定、安宁。
②父亲见到我,眼睛便会亮起来,整个人也松弛、舒展开来,似乎屋子一下子变暖和了。
【3】本文作者李翰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其散文写作中的诸多元素也带有浓郁的古典意味。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4.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衎,字祖德,兖州曲阜人。少苦学,治《左氏春秋》。梁龙德中擢第,解褐授北海主簿,以治行闻。后唐天成中,为邹平令。符习初镇天平,以书告属邑,毋聚敛为献贺。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习遽召衎笞之,幕客军吏咸以为辱及正人。习甚悔焉,即表为观察推官,且塞前事。长兴初,召拜太常博士,习力奏留之。习致仕,衎东归养亲。未几,房知温镇青州,复辟置幕下。知温险愎厚敛多不法衎每极言之不避其患晋祖入洛知温恃兵力偃蹇衎劝其入贡知温以善终衎之力也。改河阳三城节度副使,知州事。居半岁,得家问,父在青州有风痹疾,衎不奏弃官去侍疾,不复有仕宦意。岁余,父疾不能起,衎亲自掬矢,未尝少倦。晋祖闻之,召为工部郎中,连使促召至阙,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以本官奉朝请。逾年,上表请还侍养,授青州行营司马。丁父忧,哀毁甚。俄召为驾部郎中、盐铁判官。以母老恳辞,有诏止守本官。召拜御史中丞。丧乱之后,朝纲不振,衎执宪颇有风采。尝上言:“州郡无参谒之仪,出入失风宪之体,请自今藩镇幕僚,勿得任台官;虽亲王、宰相出镇,亦不得奏充宾佐。非奉制勘事,勿得出京,自余不令厘杂务。”诏惟辟召入幕如故,余从其请。时王峻持权,衎与陈观俱为峻所引用。会峻败,观左迁,衎罢职,守兵部侍郎。显德初,上表求解官,授工部尚书。致仕还乡里,台阁缙绅祖饯都门外,冠盖相望,时人荣之。建隆三年春,卒于家,年七十四。
(节选自《宋史·列传二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知温险愎厚敛/多不法/衎每极言之/不避其患晋祖/入洛知温恃兵力偃蹇/衎劝其入贡/知温以善终/衎之力也
B. 知温险愎/厚敛多不法/衎每极言之不避/其患晋祖入洛/知温恃兵力偃蹇/衎劝其入贡/知温以善终/衎之力也
C. 知温险愎/厚敛多不法/衎每极言之/不避其患/晋祖入洛/知温恃兵力偃蹇/衎劝其入贡/知温以善终/衎之力也
D. 知温险愎/厚敛多不法/衎每极言之/不避其患/晋祖入洛/知温恃兵力偃蹇/衎劝其入贡/知温以善/终衎之力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褐,同“释褐”,意为脱去粗布衣服,文中指因做官而摆脱贫贱,这与借指贫贱的“衣褐”相对。
B. 天成,与后文“长兴”均为年号。汉武帝首创,后形成制度,并影响周边国家,日本至今使用年号。
C. 幕客,幕府中的僚属,即幕府下属官吏,因以西东分宾主,故又称“西宾”“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D. 奉朝请,指臣子定期参加朝会,是给予闲散高官的待遇。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颜衎为政有方,颇有名望。任北海主簿以政绩闻名;受符习鞭刑,被人认为是正派人受辱,终让符习后悔。
B. 颜衎为人正直,敢于直言。针对房知温重征不合法令的赋敛行为,他常常极力规劝,却不料招致报复。
C. 颜衎奉行孝道,侍养双亲。父亲在青州患病,毅然辞官前往奉养,父亲病重卧床,他不曾有一丝厌倦。
D. 颜衎忠心劝谏,严肃朝纲。战乱后朝纲不振,他直言朝政弊端,厘清朝政体制,大多谏言被皇帝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连使促召至阙,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
(2)致仕还乡里,台阁缙绅祖饯都门外,冠盖相望,时人荣之。
5.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①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②,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③入汉家。
(注)①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②玉门犹被遮: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③蒲桃:即现在的“葡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开头借“白日”“黄昏”衔接贯串,记录了出征将士从早到晚单调艰苦的军旅生活。
B. 第四句虚实结合,以虚写实,借汉代和亲时公主的幽怨衬托出征将士哀怨凄苦的心情。
C. 诗歌七、八句写土生土长的胡雁、胡儿处荒凉大漠而哀啼、落泪,侧面烘托出征将士心中悲苦。
D. 诗歌九、十句写玉门被遮,战士追随将军拼命向前,表现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2】这首诗“借古讽今”,其中有两句与“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异曲同工,请指出并赏析这两句。
6.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列子虽免于步行,但还不是“逍遥游”,因为他“_______”;只有顺应宇宙万物的规律而“_______”,遨游于无穷的境域,才真正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但这样的英雄也早已消逝;“_______”一句,便是直抒胸臆,悲叹人生短暂。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两句,由外在形象渗透到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位壮志难酬的词人形象。
7.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关系研究在我国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这个学科缺乏崇尚学术研究的环境。崇尚学术是指同行评价的心理标准,是学术性的而非行政或社会标准,营造崇尚学术的环境对于学术人才的成长是有益的。
首先,崇尚学术的环境有助于学者养成学术精神。学术精神包含多方面,其中之一是追求客观真理,不容忍错误的认知,通俗地讲就是较真儿。追求客观真相或真理是成为国际关系学术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一个真正的学术人才必然具有独立判断的精神,不畏惧权威的观点不同,一心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哪种观点更符合客观世界。在崇尚学术的环境里,人们较容易形成较真儿的学术态度,这对学术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崇尚学术的环境有助于增强学者的学术毅力。虽然不能排除个别人在年轻时取得举世瞩目的国际关系学术研究成果,但多数国际关系学术大家的高水平学术成果都是在年过半百之后取得的。能否几十年坚持不懈从事国际关系学术研究对学术人才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崇尚学术的环境有助于学者去除心中杂念、专心学术研究。( );而在崇尚学术的环境里,学者们愿意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而这种不计名利的学术投入,正是当今时代学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1】联系前后文辨析,文段中画线部分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一个真正的学术人才必然具有独立判断的精神,不畏惧权威的观点不同
B. 但多数国际关系学术大家的高水平学术成果都是在年过半百之后取得的
C. 能否几十年坚持不懈从事国际关系学术研究对学术人才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D. 而这种不计名利的学术投入,正是当今时代学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政策研究名利双收,学者要抵制内心的世俗欲望其实并不容易
B. 抵制住内心的世俗欲望,不受政策研究名利双收的环境影响
C. 在政策研究名利双收的环境下,抵制内心的世俗欲望并不容易
D. 不受政策研究名利双收的环境影响,抵制住内心的世俗欲望
8. 详细信息
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都要抱着一副“ ”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有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这两层不讲究,社会上多一个讲政治经济的人,便是多一个借党忙官的人;这种人愈多,社会愈趋于腐浊。现在一般借党忙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学家以及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给人的印象只要一个成语就说尽了——“ ”。
A. 无论 无所为而为 既然 下里巴人
B. 只要 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 俗不可耐
C. 只要 无为而无不为 既然 下里巴人
D. 无论 无所为而为 如果 俗不可耐
9.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Copyleft指著作权,意为著作权方允许二次创作者使用,传播,修改,但二次创作出来的作品需要以相同方式回馈社会。通俗地讲,就是创造性抄袭。从综艺节目、电影、电视剧、歌曲、网络小说等大众文化,到新闻稿件、绘画、学术论文等专业领域,创造性抄袭几乎无处不在。
你对于“创造性抄袭”持什么观点?请扼要表达,并通过举例(或比喻、引用、因果分析等)阐述理由。
所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字以内)
阐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0字以内)
10. 详细信息
下面是某专业心理辅导室一位实习生给高三小明同学回信的草稿,有多处表达不当,请选出5处加以改正。
亲爱的小明同学:
您好!
感谢您对我们杂志社的信任。获悉您深受考试焦虑症困扰,我深深痛惜!我有几点建议供您参考:第一,重视学习过程,淡化结果。第二,多看成功之处,积极肯定自己的努力。第三,通过一定运动或娱乐活动适度放松,缓解紧张情绪。第四,多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第五,求助父母老师或朋友,倾诉情绪。第六,保证睡眠,养好精气神。第七,您还可亲自造访我室,做专业心理垂询。相信您一定能积极面对问题,战胜自己,找回自信。祝您学习进步,高考夺冠!
此致
敬礼!
××心理辅导室
2019年4月20日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4) 改为 (5) 改为
1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孔子
(2)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习.平
(3)这一路,任何的落脚处都是人生驿站,我们可以把这些驿站当作灵魂的故乡,却永远不要当可以安身的归宿……——白若梅
(4)当你全心全意梦想着什么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协同起来,助你实现自己的心愿。——保罗·戈埃罗
(5)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约翰·多恩
为纪念“五四青年节”,“格言·逐梦青春”主题班会如期举行。以上是为班会准备的格言,请综合其中两三句生发思辨,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