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2020-2021年高二11月联考在线考试题带答案和解析在线考试题带答案和解析

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诗或白话诗,和白话文,都脱离了那多多少少带着人工的、音乐的声调,而用着接近说话的声调。现在的诗即负上自觉的使命,自然就不注重音乐而注重意义了。在这动乱时代,人们着急要说话,因为要说的话实在太多。小说也不注重故事或情节了,人物也主要的是些平常人了,长篇议论文发展了工具性,诉诸情感的是那发展在后的小品散文,就是那标榜“生活的艺术”,抒写“身边琐事"的。这倒是回到趣味中心,企图着教人“百读不厌”的,确乎也风行过一时。然而时代太紧张了,大家嫌小品文近乎所谓“软性”,丢下了它去找那“硬性”的东西。
文艺作品的读者变了质了,作品本身也变了质了,意义和使命压下了趣味,认识和行动压下了快感。这也许就是所谓“硬”的解释。“硬性”的作品得一本正经的读,自然就不容易让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于是“百读不厌”就不成其为评价的标准了,至少不成其为主要的标准了。但是文艺是欣赏的对象,它究竟是形象化的,诉诸情感的,怎么“硬”也不能“硬”到和论文或公式一样。诗虽然不必再讲那带几分机械性的声调,却不能不讲节奏,说话不也有轻重高低快慢吗?节奏合式,才能集中,才能够高度集中。文也有文的节奏,配合着意义使意义集中。小说是不注重故事或情节了,但也总得有些契机来表现生活和批评它;这些契机得费心思去选择和配合,才能够将那要说的话,要传达的意义,完整的说出来,传达出来。集中了的完整了的意义,才见出情感,才让人乐意接受,“欣赏”就是“乐意接受”的意思。能够这样让人欣赏的作品是好的,是否“百读不厌”,可以不论。在这种情形之下,笔者同意:《李有才板话》即使没有人想重读一遍,也不减少它的价值,它的好。
但是在我们的现代文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有的。例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动摇》 《追求》 三部曲,笔者都读过不止一回,想来读过不止一回的人该不少吧。这几个作品让笔者“百读不厌”。《阿Q正传》 主要的作用不在幽默,那三部曲的主要作用也不在铸造几个女性,但是这些却可能产生让人“百读不厌”的趣味。这种趣味虽然不是必要的,却也可以增加作品的力量。抗战期中,文艺作品尤其是小说的读者大大的增加了。增加的多半是小市民的读者,他们要求消遣,要求趣味和快感。扩大了的读众,有着这样的要求也是很自然的。长篇小说的流行就是这个要求的反应,因为篇幅长,故事就长,情节就多,趣味也就丰富了。这可以促进长篇小说的发展,倒是很好的。可是有些作者却因为这样的要求,忘记了自己的边界,放纵到色情上,以及粗劣的笑料上,去吸引读众,这只是迎合低级趣味。而读者贪读这一类低级的软性的作品,也只是沉溺,说不上“百读不厌”。“百读不厌”究竟是个赞词或评语,虽然以趣味为主,总要是纯正的趣味才说得上的。
(朱自清《论百读不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话文刚兴起时,诉诸情感的只有“生活的艺术”,抒写“身边琐事”的小品散文,它当然让人“百读不厌”。
B.所谓“硬”,就是意义和使命压下了趣味,认识和行动压下了快感,这样的作品自然不能让人“百读不厌”。
C.集中了的完整了的意义,能见情感,就让人乐意接受,这样的作品是好的,那自然就是“百读不厌”的作品。
D.《阿Q正传》与“三部曲”的意义不仅仅是幽默和塑造了几个女性,但却可能让人产生“百读不厌”的趣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没有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而是由几种主要文体的创作情况引出有关“百读不厌”的话题。
B.文章并没有明确“百读不厌”作品的标准,而是在层层分析说理中让读者自己感悟其特点。
C.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说明长篇小说虽适应读者增加需求,有趣味,但也些却是低级趣味。
D.文章是一篇破立结合的议论文,先破后立,其结构和课文《拿来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得并不悠闲的人们都不喜欢“软性”的东西而喜欢“硬性”的东西,于是就开始嫌弃小品文。
B.有的作品需要一本正经去读,这就很难激起阅读兴趣,用“百读不厌”作主要评判标准就不妥了。
C.一部作品是否优秀并不仅仅是有没人想重读,因此,绝大多数作品无论是否有人重读都是好作品。
D.抗战中,长篇小说迎来发展机遇,但一些作者没有守住底线,他们的作品并不是“百读不厌”的。
2.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平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习.平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有关部门正在贯彻落实习.平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实施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社会深入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工作。
(摘自《习.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新华网”2020年8月11日)
材料二:
各级各类学校始终把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为日常教育的内容,大力培养学生的节约习惯。浙江传媒学院通过推出营养简餐、科学制定食谱、做好餐食搭配,并利用大数据研究就餐率及师生的饮食偏好,实现按需、按量供给。江西理工大学连续多年开展“光盘换水果”活动,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志愿者劝导机制,引导青年学生吃多少打多少,对浪费行为说“不”。在北京大学,食堂可以卖半份菜,米饭多数按“两”售卖,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酌情购买。“我们提倡适量点餐、 推广‘光盘行动’,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北京大学餐饮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摘自《筑牢法治防线遏制餐饮浪费》《北京青年报》 2020年8月14日)
材料三:
近期,针对如何反对餐饮浪费问题,一些地方作出了积极探索。如北京餐饮行业协会发出倡议,要求各餐饮企业在餐厅摆放相关提示牌、视频、宣传画等,提供“半份、半价”“小份、适价”服务;武汉餐饮业协会推行N-1点餐模式;江苏餐饮行业协会在全国率先推行《位上莱制作规范》。此外,一些餐饮单位也自发实施半份菜、自助餐服务押金等措施,提醒顾客按需、少量、多次取餐,增强顾客节约消费的主动性。
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将餐桌浪费上升到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高度进行立法限制。比如,在德国,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见证人都可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法国也制定了反浪费食物法,禁止丢弃食品,鼓励将多余食物捐赠给需要的人。国内外反对浪费食物的实践充分证明,依法治理是遏制餐饮浪费现象的有效途径。
当前,各地不妨在国家立法之前,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地方立法尝试。地方立法或政策规定应明确,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建立明察暗访、公众有奖举报等制度,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听取公众意见,使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任性而为浪费食物的顾客依法进行处罚,令其付出应有的代价;让息于履责、消极应付的餐饮单位承担法律责任,并予以曝光批评,并将餐饮单位制止餐饮浪费的情况纳入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范畴,与信用等级评价挂钩,激发餐饮单位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内生动力。
(摘自《各地各部门实施更有力的举措,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人民日报》 2020年8 月13日)
【1】下列对制止餐饮浪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养成节约习惯的一些人在餐馆不切实际地点过量食物、因公款消费的一些个人和单位的铺张浪费等现象都是餐饮浪费
B.目前,由于各地各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实行“光盘行动",“舌尖上的浪费”尤其是群众关心的公款餐饮浪费得到有效遏制但并未绝迹。
C.一些大学推出的“光盘换水果”、志愿者劝导机制、米饭多按“两”售卖等措施,既发挥了学校的管理职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D.餐饮浪费已引起国际关注,一些国家将其上升到浪费社会公共资源高度立法限制,国内外实践证明,依法治理是遏制餐饮浪费的有效途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 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遏制餐饮浪费的指示精神落地生根,经常进行节约意识的宣传教育,有助于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氛围。
B.推出营养简餐、科学制定食谱、做好餐食搭配,利用大数据研究就餐率并据此按需、按量供给,以改变师生的饮食偏好。
C.餐饮单位实施半份菜、自助餐服务押金等措施,让顾客按需、少量、多次取餐,说明餐饮业主在制止餐饮浪费中是有作为的。
D.制止餐饮浪费,地方立法或政策应明确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建立明察暗访、公众有奖举报等制度,增加餐饮业主的责任意识。
【3】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需要哪些层面作出怎样的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
将军和刘处长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就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 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的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中奔跑。
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激动了。对于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焦虑过;他不止一-次的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现在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筑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的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
他俩找到了要去的单位的劳动地点。人们正在紧张地劳动着。在一道一米多深的土洼下面,平躺着一列斗车,战士们把砂土挑到崖边,再由另一部分人把它倒进车里去。他俩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
直到这时,他觉得出实在有些累了。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28年以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但这毕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会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砂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是不比以前了,腰上的伤口隐隐作痛。那地方在1935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骨。他把腰眼贴在沙土上烙着。那沙土被太阳晒得滚烫,烫的伤口热乎乎的,十分舒服。他咬了口馒头,扬起拳头轻轻地敲了敲腰眼,暗暗想到:没有关系,只要今天能坚持的了,过了明天就没有问题了。
忽然一场雨,震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呼隆呼隆,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得马上装料才行。"将军四下里望了望,只见有几个同志走出去了但看别人没动,又退了回来。将军看着这情形,提高了声音喊道:“同志们,走哇!”
说完,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
这句话像一道命令,人们都站起来了,一个,二个,……跑进风雨里。他们哄笑着,叫嚷着,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将军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看,这情形很使他兴奋。“有多少年没有这样做了?”他暗暗问自己,脑子里忽然浮上了另一幅情景: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的衰弱无力的战士们直往草丛里钻。但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
将军和小李跑到装料台边,抓起铁锨,装了满满一筐沙,便抬起来紧跑。正跑着,迎面两个人跑过来,走到前面一把抓住了将军的扁担梢,喘呼呼地说: “首长……这活你…… "
将军一定神,才看清那人臂上的红袖章,跟在后面的是刘处长。他随手拨开分队长的手说:“在这里我是战士,你才是首长哩。分队长同志我有个意见:赶快把大家组织一下,风雨里看不清,要特别注意安全!”
“对。”分队长无可奈何松开手,他走到小李身边,伸手腕住小李的肩膀,低声说:“将军年岁大,又负过伤,你可得留心照顾着……”
“将军!”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他连忙放下扁担,走到将军面前,结结巴巴地说:“将军同志,我不知道是……”
“嗨,你这小鬼。"将军爱抚地把手搭在他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说罢, 他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
小李激动地抓起扃担,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怔了一霎;雨水混着汗水,正从那发梢上急急地流下来。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趁势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了半尺。
这回,将军却没有发觉。他一手扶肩,一手甩开,挺直了腰,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当他带着他的团队通过日寇的封锁线时,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
(有删改)
[注]原文发表于1958年8月号《北京文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与繁忙,突出了人们劳动的热情与积极性,小说氛围由此变得越来越热烈,情节也由此不断向前发展
B.小说对分队长这个人物着墨并不多,只是一“抓”一“松”两个动作和两句话的简单勾勒,就把他虚心听取意见又关心老同志的形象刻画出来了。
C.当小李知道他的搭档是将军后,他“心跳得很急”,而且说话也“结结巴巴",这表明他对将军参加劳动感到十分意外,也写出了他的胆小怕事。
D.小说语言优美,特别是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小说语言锦上添花,使小说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有气势,极具可读性与感染力。
【2】小说开头对劳动场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作者为什么要将当前的水库建设与过去的革命战争联系起来写?请从主题、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也。租玄,晋车骑将军。父瑛,生而不慧,为秘书郎,蚤亡。
太祖登祚,诛徐羡之等,征为秘书监,再召不起,上使光禄大夫范泰与灵运书敦奖之,乃出就职。使整理秘阁书,补足阙文。以晋氏一代,自始至终,竟无一家之史,令灵运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竟不就。寻迁侍中,日夕引见,赏遇甚厚。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既自以名辈,才能应参时政,初被召,便以此自许;既至,文帝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名位素不逾之,并见任遇,灵运意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堇,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上不欲伤大臣,讽旨令自解。灵运乃上表陈疾,上赐假东归。
灵运以疾东归,而游娱宴集,以夜续昼,复为御史中丞傅隆所奏,坐以免官。是岁,元嘉五年。灵连既东还,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惠连幼有才悟,而轻薄不为父方明所知。灵运去永嘉还始宁,时方明为会稽郡。灵运尝自始宁至会稽造方明,过视惠连,大相知赏。时长瑜教惠连读书,亦在郡内,灵运又以为绝伦,载之而去。
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成岭必造出峻岩燥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本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基后肯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真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
(节选自《宋书●列传二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
B.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
C.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
D.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实行科举考试前选拔官吏的主要方法,指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B.秘书监,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府设置的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的机构和官名。
C.表闻,即上奏表使皇帝知晓(某事)。表,古代臣子给皇帝的奏折,即上表奏事。
D.泰山,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泰山,却并非“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灵运恃才傲物。被调任秘书监,文帝两次征召,他不理不睬;而范泰写信称赏后却到任;文帝让他写《晋书》也没写成。
B.谢灵运过于自重。文帝把他的文章和墨迹视为宝贝,他就认为自己应该参与朝政;文帝只把他当文人,他就心中不满。
C.谢灵运公私不分,他无休无止让为国家服劳役的人,为自己干私活:不守纪律,出城游玩,十天半月不回,不请示不请假。
D.谢灵运纵情山水,崇山峻岭、千岩万险,无所不到。他发明一种登山木鞋,上山去掉前齿,下山则去掉后齿,以保持平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晋氏一代,自始至终,竟无一家之史,令灵运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竟不就。
(2)灵运以疾东归,而游娱宴集,以夜续昼,复为御史中丞傅隆所奏,坐以免官。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方虚日斜再行宿乌山二首(其二)
杨万里
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
偶然逢客子,问得好山名。
投宿欣犹早,斜阳落更明。
仆人休进扇,得似晚风清。
[注]这首诗是诗入隐退前于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秋,以秘书监外补江东转运副使(宋代以金陵、太平、宁国、广德为江南东路)巡察溧水东南一带时所作。方墟即今南京市溧水经济开发区柘塘东侧的一个村庄,宋代在此设方墟铺,乌山,县城西北25里,宋代在此设乌山铺。
【1】下面对本诗内容分析概括和艺术手法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写各村庄、店旁的庄稼长势很好,“垂杨店店迎”用的是比喻的手法。
B.全诗以时间为顺序,描写诗人由方墟到乌山的沿途见闻,所见所感写得很真切感人。
C.诗的颈联写他们到达乌山时的情景,当时斜阳西落,晚霞满天,照得大地一片明艳。
D.诗人移步换景,运用白描手法,描写沿途所见风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沿途水墨画。
【2】诗歌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反复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说人如果能够“积善成德"就能达到 “_____,______”的境界。
(2)《诗经·氓》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把“日”与“春”作 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
7.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生的婴儿总是不美的,革新中的事物也_____。因为革新正是时间所孕育的婴儿。
然而,正如创业难于守成,好的开端是一切后继者的模范。在人类心灵中,恶似乎有一种自然的动力,它在发展中增强。而善却似乎缺乏一种动力,总是在开始时最强。革新乃是驱除“恶”的药物。有病而不服药就意味着不断患新病,因为事物终归是要随着时间而发展的。因此,如果时间已使事物腐败,可人又无智慧使之改革。那么结局将只有毁灭。
既成的习惯,即使并不优良,也会因习惯而使人适应。而新事物,即使更优良,也会因不习惯而受到非议。对于旧习俗,新事物好像一位陌生的____ , 它引起惊异,却不受欢迎。
然而,历史是 的。 若不能因时变事,而顽固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致乱之源。时间本身正是立志改革者的楷模。它在运行中更新了世间的一切,表面上却又使一切似乎并未改变。假如不是如此,新事物发生得太突然,就难免会遇到极大的反对力量。所以实行改革要十分谨慎。每一次改革都必须是确有必要而并非为了____。从事改革更不可轻率从事。要注意到,即使有很多人赞同,它还是很危险的!正如《圣经》所告诚我们的:“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那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心里必得安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如出一辙 布衣之交 车水马龙 独树一帜
B.毫无二致 不速之客 车水马龙 标新立异
C.如出一辙 布衣之交 川流不息 独树一帜
D.毫无二致 不速之客 川流不息 标新立异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时间已被事物腐败,而人又无智慧使之改革,那么其结局将只有销毁
B.如果时间已使事物腐烂,而人又无智慧为之改革,那么其结局将只有毁灭
C.如果时间已使事物腐败,而人又无智慧使之改革,那么其结局将只有毁灭
D.时间如果已使事物腐败,而人又无智慧使之改革,那么其结局就已经毁灭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线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B.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老根据地人民做的鞋是“量天尺”。
8.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据内蒙的同志说,除青冢外,在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王昭君究竟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的昭君墓。显然,①__________,反映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然而现在还有人反对昭君出塞,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屈辱。②__________。因为在封建时代要建立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主要的是依靠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而和亲就是和解的一种方式。当然,和亲也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些和亲是被迫的,③_______,昭君出塞就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存在。
9.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习.平强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李克强主持大会,栗战书宣读主席令,王沪宁宣读表彰决定,汪洋、赵乐际、韩正、王岐山出席。
10.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社团活动时,指导老师不仅点了名,还宣布了诸如不许迟到早退、有事书面请假、按时完成作业等规定。对此,不少同学点头认可,认为凡事都要讲规则:也有同学不以为然,以为社团活动就是放松的,哪要那么多规定!
学校广播站决定,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向全校同学征稿。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应征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