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考试(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4日07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 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C. “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D. 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B. 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 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
D. 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B. 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C. 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
D. 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
场坪上,白日照着,一圈闲人,为小小热闹粘在那里。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地停了下来。
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发红的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地低声地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
来了个学生,站着,没动。
老头子瞥了眼,微笑着,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的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
“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学生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
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闲人聚集得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地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小小地结束了。
老头子慢慢的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又将傀儡扶起,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你累了吗?热了吗?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国术会打擂台,挣个大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过一阵,围的人已不少,他便四面作揖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呆一会儿,撑个场面。”
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儿,皱着眉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沿着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很可笑地左右摆动着。
这老头子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做得特别好,就只因为在做,故多数人皆用稀奇怜悯的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照例也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
卖莲子小摊,有人中了暑,晕了过去,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有人跑向那方面,也跟着跑去。只一会儿,玩傀儡的场坪观众就走去了大半,少数人也似乎才察觉了头上的烈日,渐渐散去了。
场中剩了七个人。
老头子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的摇着肩背,玩着之前的那一套。古怪动作招来了四个人,但不久去了五个人。等另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便全跑去了。
老头子依然玩着,依然常常故意把假脚举起,作为其中一个全身均被举起的姿势,又把肩背极力倾斜向左向右,便仿佛傀儡相扑极烈。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地倒下。王九又把赵四战胜了。
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已空无一人。
于是他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城里城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闲人们从“嘻嘻地笑着”到“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再到“众人又哄然笑”,作者通过接二连三的笑声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这群看客的百无聊赖与冷漠无情。
B. 老头子在闲人们纷纷离开时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地倒下”,除了希望通过有趣、认真的表演吸引挽留闲人,最主要的是借摔倒来宣泄心中的丧子之痛。
C. 小说结尾交代老头子之子王九被人打死已有十年,但老头子十年来表演的傀儡戏中一直让王九在相拼中胜利,作者同情中又有对其人其行“怒其不争”的批判。
D. 本文语言朴实,作者用从容淡然的笔调叙说了一位老卖艺人的悲苦人生。然而,平静的文字下却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感喟和悲悯情怀。
【2】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3】小说题目“生”是解读作品主题的关键,请结合该题目谈一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3.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扩张,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传统十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尤其“仿古建筑,小吃一条街”的疯狂“造街”,不仅使古村落因过度开发失去原真,而且陷入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
浙江省对古村落的开发保护值得各地借鉴。以建德市新叶村为例,该村是我国首批传统村落,是国家文物局保护与利用综合试点推进的6个村落之一。新叶村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文化旅游项日,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经济补偿基础,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在保护过程中,积极采取“规划新区,保护老区,有序过渡,和谐共生”的办法,来降低老区的人口密度,同时引导村民发展相关的旅游事业。
(摘编自2016年6月28日《广州日报》)
材料二:
大量古村落国人去屋空而破敗甚至消失,意味着文明的断裂,现代人在享受幸福生活时如果丧失了“文化之根”,这种幸福只能是不完整的,此,国家肩负着保护古村落、振兴古村落的责任。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保护、振兴古村落自然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一个古村落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关键在于这个村落要能够人丁兴旺,只有有了足够的人气才能让古村落有生气。一些列入了保护名录的古村落,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能够吸引到一些旅游资源,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样板,如江南地区的乌镇、周庄等古镇。但是更多的古村落并不具备像这些名镇那样的丰富资源,很难吸引到足够的客流,而一些新造的旅游景点也不足以体现传统文化。因此,保护古村落,更重要的是要让古村落能够留得住人,说得具体点,就是能够留得住在此居住、生活的人群。
(摘编自2017年12月11日《新闻》)
材料三: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公布了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4153个传统村落,然而,中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平均每一个县被收录的古村落不足2处。据调查统计,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10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夫,相当于一天之内就有250个自然村落消失。至今,全国的自然村已只有约200万个。面对急剧消失的古村,“牧火式的奔走根本跑不贏古村消失的脚步",公益组织的力量似乎分外薄弱。
2014年11月,汤敏辞去城市规划师的工作,在深圳发起成立“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着手建立“全国古村落保护与活化联盟”,尝试用“互联网+公益”的方式为古村保护积蓄能量。
汤敏认为,在“互联问+”语境下,利用扃平化与便捷快速的社群链接,正让社会创新走向多维立体生态,也能让“古村之友”聚合出巨大的价值增量。
“一个人干出100分,就只是100分,一万个人干出70分,那就是70万分。”汤敏说,如今,古村落保护不缺政府的支持,也不缺商业的力量,缺的是公众参与,“对古村落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让老百姓自己来保护,引导大众的文化自觉,使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习惯。而如今,互联网正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容易和可能。”
【注】①汤敏,北大研究生毕业,近年致力于保护古村落,推动乡贤文化建设。
(摘编自2018年1月23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摘编自中国高陵网)
【1】下列关于“古村落保护”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古村落往往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从一定意义上讲,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和传承文化之根。
B. 保护古村落、振兴古村落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肩负的历史重任。
C. 古村落保护过程中人是关键因素,要让古村落拥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留得住在此居住、生活的人群。
D. 大力增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是当前应对古村落急剧消失现状的根本之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大量同质化、低水平重复“造街”的做法,违背古村落保护初衷,属于过度开发,难以对古村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
B. 浙江省建德市新叶村坚持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因而入选我国首批传统村落。
C. 古村落破败消失与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不无关系,只要放缓城市化进程,就能有效遏制古村落的破败消失。
D. “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者网络”等网络组织的成立,使得“互联网+公益”的方式成为古村保护的主要途径。
E. 从材料四可以看出,我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数量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这说明我们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
【3】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古村落。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太子太傅。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之。十五年,加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
天眷初,同签会宁牧。及熙宗幸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改同知燕京留守。魏王道济出守中京,以桢为同判,俄改行台平章政事,为西京留守,封任国公。是时,奚、霫军民皆南徙,谋克别术者因之啸聚为盗。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迁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莒王。策拜司空,进封代王,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如故。
桢久在台,弹劾无所避,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二人皆险诐深刻,欲令以事中桢。正隆例封冀国公,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及疾革,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薨,年六十九。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节选自《金史•高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B. 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C. 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D. 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称进士。一甲授官,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为正长官。
C. 路,我国古代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地区”。
D. 薨,古代用于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也都叫“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桢少年好学。即使祖上为官,也不曾荒废学业,还曾经学习准备考取进士。
B. 高桢不畏权贵。痛打海陵王宠爱之人,检举官吏罪状无所回避,以致掌权的人憎恨他。
C. 高桢尽责政事。虽然因病免官了,但还惦记着某事还未决定,某事还未上奏。
D. 高桢方正严肃,简朴沉静。家里没有供养歌伎,即使和妻子、儿女端坐一整天,也不苟言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
(2) 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小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陆淳在南郑担任军务。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 “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贼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 “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 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 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沟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的心志。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 )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吏出门看”这样的句子,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念起来则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铿锵成韵。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泾渭分明 发扬蹈厉 轻重缓急
B. 大相径庭 厉兵秣马 抑扬顿挫
C. 泾渭分明 厉兵秣马 轻重缓急
D. 大相径庭 发扬蹈厉 抑扬顿挫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B. 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C. 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的缘故。
D. 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的缘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就东海问题重申:春晓油气田完全在中国的领土范围内,与共同开发无关;在东海划界问题上,中方的立场一直是不承认所谓的“中间线”。
B. 联合国安理会强烈谴责朝鲜的射星行为,称其引发了亚洲地区严重的安全担忧。安理会提出,要在朝鲜制裁的名单上加入新的“机构和项目”。
C. 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D. 近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让世界不仅更全面地认识了中国,而且还激发了各国友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典籍的热情。
8.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下面是记者采访法国某喜剧导演的部分内容,请根据该导演的回答,补写出记者的提问内容。
记者(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导演:我的想法一直以来都是一样的,就是要娱乐观众,让他们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让他们走出影院时能有个好心情。
记者:(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5个字)
导演: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我也不是每次都能做到。这很神奇,因为总是有意外。我发现有时一个“一般般”的笑点效果特别好,而有些我认为“非常搞笑”的笑点,观众却反响平平。所以,我完全同意中国导演所说的,观众能否对笑点产生共鸣,是个神秘的未知。
9.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说明如何修改。
通知
各位家长:
春光明媚,惠风和畅。兹定于2018年3月30日在我校报告厅召开高三年级家长会。我们将传达今年高考改革的形势,通报第二次模拟考试情况,与大家磋商高考冲刺复习事宜。请务必准时到会。
2018年3月25日
×××中学
10.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12月16日凌晨,安徽六安市裕安区外科医生方培虎,在值班室内猝死,年仅31岁。他有着和绝大多数医生类似的经历:连轴转,又忙又累,积劳成疾。此事当时没有引起什么关注,一个多月后,当地区卫计委做出了《关于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倡议系统医务工作者学习方培虎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救死扶伤、铁肩担道义的精神,不料却在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网友纷纷发问:学什么?学习如何更好地猝死在岗位上吗?很多医生表示,不学,要体面而有尊严的活着!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的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