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七年级语文2019年上半期月考测验网络考试试卷

1. 字词书写 详细信息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jìng mì( )、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yōu yuǎn( )的情思。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C. “什么叫拟物?老师。”那同学问道。
D. “雨的四季”选自《散文》1989年第四期。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班全体同学专门开会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把“不”删掉)
B. 通过开展机动车使用乙醇汽油的活动,使中山市的空气更加清新。(把“使”删掉)
C. 为了搞好这次活动,老师征求了同学们广泛的意见。(把“为了”删掉)
D. 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把“也”改为“就”)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众多市民纷纷呼朋引伴,上山赏雪。
B. 春华秋实,没有那温暖的春风,又那里会有这满野秋色和大好收成呢?
C. 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 他得罪了我,当我说要告诉老师时,他变得暴怒无常,开始向我求情。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选出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 )
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拟人、排比)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
C.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比喻)
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比喻、拟人)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①________,斜光到晓穿朱户。
②________,百草丰茂。________,洪波涌起。
③________,吹面不寒杨柳风。
④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________。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________。
⑤古诗词中,诗人们往往借物抒情或借景抒情。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________”一句中,借夕阳表达了游子对家的思念。
7.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名著阅读。
(1)《无常》出自 (作者)的 (体裁)集《 》,文中提到的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 ,黑无常又叫 ,作者写无常的用意是: 。
(2)《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 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综合性学习。
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结束了。步入初中,开始了新的生活和学习,你对过去一定会有回顾、总结和思考。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题目。
(深情表达)一个人的成长,最难忘的就是教育过我们的各位师长。老师们的影响日日相随,融于我们的一言一行。日子一天天地流逝,我们也在一天天地长大、成熟。老师,________。
(1)根据语境为空白处填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师恩”的感悟。
(寄托留恋)小华想在国庆假期探望小学老师,他拟了一副对联表达对老师的敬意与感激。请根据他的上联拟出下联。
(2)上联:呕心沥血,培育八方学子 下联:________
(阅读交流)初中学习一个月后曾经的同学们又相聚在一起,交流了彼此的学习情况后大家做起了以“语文”的“语”开头的“成语接龙”,请你也来试试看(必须是成语)。
(3)语重心长→____→老当益壮→____
9.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联系全诗,说说作者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请你再写出一句与“雁”有关的诗句。
(2)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3)第三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10.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③。”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④,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①箅(bì):蒸饭的工具。②馏:把食物蒸熟。③糜子:粥。④更相:互相;易夺:改正补充。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宾客诣陈太丘宿____
(2)太丘使元方、季方炊____
(3)俱委而窃听____
(4)仿佛志之____
【2】下列句中虚词用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相委而去(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文中指“我”)
B. 仿佛志之(之,代词,代那些话)
C.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之,助词,无义)
D. 更相易夺(相,指互相,相互)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客 与 太 丘 论 议
【4】翻译下列句子。
(1)尔颇有所识不?
(2)未若柳絮因风起。
【5】元方兄弟长大后以博学多才而闻名天下,结合选文中陈太丘的做法分析原因。
1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名著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五猖会(节选)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从全文看,作者心情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句中的“谨肃”“蹊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工人的脸色忽然变“谨肃”了?这说明了什么?
【3】“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太阳也生得更高了”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我”一口气把书背了下来,且“梦似的就背完了”,这里的“梦”有哪些含义?
【5】文末两段写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这里用了怎样的手法?反映了什么?
1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刘克升的《弱种子也要发芽》,完成下列小题。
①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②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③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④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⑤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⑥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⑦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⑧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⑨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⑩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⑪“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⑫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A议种瘪种——B____——C____——D给儿新生
【2】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文中的农民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5】阅读链接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选自《济南的冬天》
文中第⑧自然段与链接材料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内容及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点。
13. 作文 详细信息
按要求作文
有了阳光,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绽放的笑容给人愉悦;有了阳光,万物竞发,生机勃勃,奋发的精神给人力量。它以灿烂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成功的未来。
一个鼓励的眼神是阳光,一句宽慰的话是阳光;微笑凝视是阳光,轻抚双肩是阳光;理解是阳光,宽容是阳光,信任是阳光;循循诱导是阳光,谆谆教诲是阳光。有了阳光,回忆也充满了温馨和美好……
请以“落满阳光的回忆”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以记叙和描写为主,适当抒情、议论,要有真情实感。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要有生动的细节描写。
(3)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