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安徽高二上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期末考试

1. 详细信息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    )

    A.注重以人为本                           B.重视研究社会现实

C.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人的前生未来

2. 详细信息

2.古代中国所信奉的一些神秘数字,在班固的《白虎通》里均能找到宇宙依据,如“三纲法天地人”“五常法五行”“六纪法六合”。汉代思想家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

  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    B.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

  C,制造人为的迷信思想    D.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3. 详细信息

3.有人说:“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下列说法最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

4. 详细信息

4.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论断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含有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②反映了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③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④直陈“天下为主,君为客”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 详细信息

5.苏格拉底反对雅典“轮番而治”的直接民主制度,而主张让“那个知道的人”去统治。下列著作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十日谈》     C.《路易十四时代》    D.《纯粹理性批判》

6. 详细信息

6.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   

A. 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 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C. 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7. 详细信息

7.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D.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8. 详细信息

8.法国大革命中沦为阶下囚的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这说明了启蒙思想(    )

A.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彻底解放                B.导致了法国的政教分离

C.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动员作用              D.否定了法国的等级制度

9. 详细信息

9.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10. 详细信息

10.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请欣赏下列四种文字:

       

                            

上述四种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 ①③②④         B.①②④③       C. ①②③④         D.①④③②

11. 详细信息

11.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市坊融为一体      ②雕版印刷首创       ③儒家信仰重建      ④世俗文学兴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 详细信息

12.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A.达尔文认为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遭到教会敌视

B.进化论为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

D.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13. 详细信息

13.《科学的旅程》一书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下列史实不符合该论述的是(  

A.从亚里斯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       B.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C.从量子理论到光电效应的成功解释       D.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

14. 详细信息

14. 世界大国普遍发展航天技术,下表反映了20世纪5070年代这一领域的重大成果

年份

国家

成果

年份

国家

成果

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

中国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61

苏联

第一艘载人飞船

1971

苏联

第一个空间站

1969

美国

人类第一次登月

1975

中国

首颗返回式卫星

对此表解读有误的是(    )

A.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B.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上处于领先状态

C.中国在空间技术上奋起直追         D.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力大增

15. 详细信息

15. “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该论述反映了科学(    )

A.改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B.完全摆脱了宗教的影响

C.影响了人类的思想观念                   D.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16. 详细信息

16.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有人认为:“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跟着,日本也变了,但先变的是体制,然后是皮毛。”这里的“皮毛”是指(    )

A.西方科学技术      B.西方生活习俗      C.西方经济制度        D.西方教育制度

17. 详细信息

17.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18. 详细信息

18.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19. 详细信息

19 1965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0. 详细信息

20.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科学技术决定论                          B.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点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21. 详细信息

21.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  

A.工业化       B.科技现代化       C. 政治民主化       D. 国防现代化

22. 详细信息

22.“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 ,开办工农学校③恢复高考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23. 详细信息

23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文学的主流着力于表现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罪恶。属于这一文学主流的名著是(    )

A.《大卫·科波菲尔》     B.《老人与海》  C.《巴黎圣母院》       D.《等待戈多》

24. 详细信息

24.贝多芬用人们难以忘怀的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信念。据此判断贝多芬音乐的主旋律是(    )

A.古典主义的悲剧情结                        B.文艺复兴的人文关怀

C.现代主义的批判意识                       D.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                           

25. 详细信息

                 

25.(16分)某中学为活跃校园文化,举办了中外文化展览。现摘录其中的部分展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展览一:中外思想集锦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  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展览一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谈谈这两种思想的不同之处。(4)

展览二:中外名画欣赏

(2)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鉴赏的基本要求,请你欣赏展览二中两幅名画,写出解说词。(内容必须包括:作者、时代特征、艺术风格或流派)(6)

(3)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结论?(4)

26. 详细信息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哀大地生人之多艰,乃降圣人而极民患,为神明,为圣王,为万民作师,为万民作保,为大地教示。”——康有为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岳麓必修三

康有为

材料二  严复靠留学英国期间积累的深厚西学修养,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述了中国如能顺应天演的规律,实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否则就将亡国灭种或被淘汰的道理。           ——岳麓必修三

严复               《天演论》手稿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康有为的话是针对他的哪部著作所说的?(1分)对材料中所说康有为的“移花接木”法你应该如何评价?(6分)

(2)       材料二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什么意思?(3分)从材料出发谈谈严复与康有为在宣传变法方式上的主要不同及其突出原因?(6分)

27. 详细信息

27.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2分)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4分)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4分)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4分)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2分)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