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重庆高一上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1. 详细信息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文献记载都是人为臆造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2. 详细信息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下列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西周的国姓为姬            B.周初分封对象都是亲族

C.西周实行分封制           D.周公对分封制贡献重大

3. 详细信息

周以少数人口征服了中原以及今日华北的主要地区,经过“三监之乱”,不能不“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由此可见西周分封诸侯的目的是( 

A.分戍驻防、拱卫王室     B.防止集中、分而治之

C.分层统治、方便管理    D.明确等级、防止

4. 详细信息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是中国几千年宗法社会所衍生的传统观念,这说明宗法制( 

A.以宗教信仰为纽带        B.以家族血缘为纽带

C.以活动地域为纽带        D.以土地财产为纽带

5. 详细信息

历史典故反映时代的变化。从“楚庄王问鼎”到“三家分晋”、“田氏伐齐”反映出哪个时代( 

A.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B.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C.分封制日渐巩固           D.血缘政治及其兴盛

6. 详细信息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唯一的君主。”“独主”与“共主”的本质区别在( 

A.权利是否世系               B.是否直接控制地方

C.称呼上的不同               D.是否掌握军队权力

7. 详细信息

《汉书》记载:“□□,皆秦官,金银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空缺处应填入( 

A.皇帝        B.丞相         C.太尉        D.内阁

8. 详细信息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一书指出:“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制度角度看“秦,岁死犹存”主要指秦朝( 

A.统一了六国                   B.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C.创立郡县制                  D.实行严苛律法制度

9. 详细信息

《汉书》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代设立“内朝”旨在

A.辅佐丞相                      B.分割丞相权力

C.制衡相权                      D.强化军事力量

10. 详细信息

《汉书·武帝纪》记载“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由此可见

A.汉武帝开创察举制        B.孝廉是选官的唯一标准

C.选官制被地方控制        D.举荐人要承担连带责任

11. 详细信息

下图是秦朝与唐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唐朝中央官制的突出特点是( 

A.丞相制度已被废除

B.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C.中央行政机构效率低下

D.分散相权保障皇帝集权

12. 详细信息

《唐六典》对某一官职的职责有如下叙述:“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及玺书策命,皆按典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该官职应设置于(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枢密院

13. 详细信息

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获得的正确信息包括(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①科举考试重视考查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   ②科举考试重视对儒家经典考察

③科举考试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要求较高  ④明经科比进士科的考查更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它促成的“上升”型流动,也在于其“下降”型流动。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平衡了官员来源的地域分布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打破了世族对选官权的控制

15. 详细信息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材料中的“国初”是指( 

A.西汉初年        B.唐朝初年         C.北宋初年        D.明朝初年

16. 详细信息

元朝御史高鸣进谏元世祖说:“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为此元朝( 

A.中央只设中书省                   B.推行三生六部制

C.设枢密院独掌大权               D.地方实行郡县制

17. 详细信息

 “自秦始设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主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我朝”指的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8. 详细信息

著名思想家黄宗義在评价内阁制度是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由此可知( 

A.内阁提高了行政效率            B.内阁成员可参与中央决策

C.黄宗義肯定内阁制度           D.内阁制度强化了专制皇权

19. 详细信息

皇帝下达给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通称为“廷寄”。“廷寄”制度反应出( 

A.军机处权利大于内阁            B.军机处提高清政府行政效率

C.军机处直接统领兵部           D.军机大臣掌握行政决策权

20. 详细信息

下图为某书目录的一部分,请为此书的本章内容选择一恰当的标题( 

明清社会黑暗的专制政治…………………………………………………………(185

皇权强化与愚民政策………………………………………………………………(190

专制皇权对人权的摧残……………………………………………………………(199

皇权强化与闭关锁国………………………………………………………………(208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皇权登天人权落地

C.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D.不成功的文明转型

21. 详细信息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区划图(部分)

材料三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兵自重,多次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太平治迹统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述王绾、李斯在地方管理体制上的主张及其理由。(4分)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年地方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此制度在汉初带来怎样的政治问题?(4分)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一问题?(4分)

3)根据材料三,赵普“劝上革去其弊”中的“弊”指什么问题?(2分)概括材料三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些措施。(4分)

22. 详细信息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材料二  监察系统的功能有三:一是维护王朝秩序的稳定运转。这主要表现在监督群臣的举止,以及对贪赃枉法管理的解法弹劾上。监察系统的第二种功能是保障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但实际上效忠也有两种,一是对王朝的效忠,二是对某个皇帝个人的效忠,这两者经常搅在一起,但皇帝经常更着重对自己的个人效忠。监察系统的第三种功能是根本性的,那就是作为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因素。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的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受皇帝个人素质的影响过大,受皇帝制度的影响更大。

——摘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2分)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理解。(8分。要求: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