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浙江八年级上学期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期末考试

1. 详细信息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A.瓦(lè)         (yàn)         然不同(jiǒnɡ)

B.匍(fú)         (jié)         连声(nuò)

C(chuānɡ)     (pín        惟妙惟xiào

D.愧(zà)         (dànɡ)        风雪(zài)

2. 详细信息

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

A.脏物    制裁    物竞天择    世外桃源

B.琐屑    杀戮    事故人情    自出心裁

C.追溯    雄姿    穷愁潦倒    消声匿迹

D.推崇    擅长    情郁于中    张皇失措

3. 详细信息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所以,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       

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       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③冯老师对成绩稍差的学生也不_______,常常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给他们“开小灶”。

A.影响      灭绝     另眼相看        B.印象      灭亡      刮目相看

C.影响      灭绝     刮目相看        D.印象      灭亡      另眼相看

4.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3)

A.毛.泽东同志也强调过,讲话写文章“都应当简明扼要”。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

B.昨天的作业太多了,能全部完成的同学,只不过占全班十分之二、三。至于完成的质量就更不好说了。

C.你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火车来呢,或者索性坐飞机呢?赶快给我个准信儿。

D.在海边他写浪花,写礁石,在山顶他写青松,写老藤,在田野他写春花,写秋月。

5.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

A.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

B.《老王》的作者是余秋雨,他的作品有《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

C.《陋室铭》的作者是北宋的刘禹锡,我们还学过他的《秋词》。

D.《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明末清初的郦道元。

6.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三小题)(3)

             ,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汉乐府《长歌行》)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③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7.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①②处分别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之语意连贯,语句通畅。(3)

钱江二桥自建成通车至今已近20年,设计最高日流量为2.5万辆,目前日均流量为6.7万辆,最高流量超过8万辆,远超            。而且,钱江二桥通行的货车超载现象严重,这些因素必然对桥梁结构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二桥进行            

8. 详细信息

名著导读:(3)

①《朝花夕拾》书名的意思是                                                         

书中你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课文除外)是                                                                                                                                

9. 详细信息

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3)

①杭州市为了重塑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开展“邻居节”。②今年第八届“邻居节”则更注重用身边道德模范的力量提高“和谐邻里”关系的建设。③为此,“邻居节”的开幕式请来了被誉为“最美妈妈”的吴菊萍特地担任杭州“邻居节”形象大使。

10. 详细信息

概括下面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3)

经过30多小时的加时冲刺,德班气候变化大会终于在昨日越过终点线。大会通过4项决议,建立德班增强行动特设工作组,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

然而,这份积极的成绩单并不意味着未来应对气候变化之路将一帆风顺。首先,《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期限问题仍然待定,决议没有明确说明5年或8年。此外,发达国家并未在此次德班会议期间签约许诺量化减排目标,届时不排除它们故意压低标准的可能……一切说明,今后的任务只会愈加艰巨,后德班之路真是一点也不轻松。

1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①董大:当时著名琴师董庭兰      ②曛:形容天色昏暗

1)一、二句诗所描写的塞北景色有什么特点?(2分)

2)后两句诗为历代传诵,请作赏析。(3分)

12. 详细信息

满架秋风扁豆花
    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它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位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页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几百年过去了,当年的大悲庵,早已化作尘土。但他那句“满架秋风扁豆花”,却与扁豆同在,一代又一代,不知被多少人在秋风中念起。
   
清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

11.扁豆花不同于别的花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概括回答。(2分)

12.下列句子描写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地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

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

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13.文中写老妇人和郑板桥有什么表达作用?请具体分析。(4分)

14.末段“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作者读出了什么“欢喜”?结合全文概括回答。(4分)

13. 详细信息

  灰霾天气的形成和危害

①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直接向大气排放大量粒子,城市群区域和大城市的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由气溶胶造成的能见度恶化事件越来越多,原本少见的天气现象“霾”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②灰霾指的是大气边界层乃至对流层低层整体的大气浑浊现象,能见度低于10公里。灰霾与空气污染程度的变化密切相关,灰霾是在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90%,尤其是在大气逆温等稳定气象条件下,由气溶胶和气体污染造成的一种城市和区域性空气污染现象。灰霾发生时,细粒子浓度升高,大量极细微的干性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悬浮在空气中,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

③大气中气溶胶粒子的增加,是灰霾形成的重要因素。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主要来源于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自然过程排放的气溶胶有火山爆发时排出的火山灰,海水翻腾向大气释放的海盐粒子,植物花粉、孢子,大风扬起的沙尘等。人为过程排放的气溶胶包括工业、餐饮业和居民生活中燃料燃烧放出的烟气和汽车尾气中排出的颗粒物等。另外,各种气态污染物也可以通过气粒转化产生二次气溶胶。近些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机动车辆的增多,这种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使得整个城市看起来灰蒙蒙一片。

④气象条件,尤其是大气边界层特征,是灰霾天气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和控制因素。气象条件直接影响城市的扩散能力。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楼房越建越高,增大了地面摩擦系数,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的增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向城区外围扩展稀释,即污染物横向的稀释越来越少,并且容易在城区内积累高浓度污染。垂直方向的大气边界层稳定层结是灰霾形成的另一个气象因素,稳定层结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限制其内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不能及时排放出去。若遇上天旱少雨、日照强烈、空气湿度较低时,积聚在近地面的污染物之间就比较容易发生各种反应,形成灰霾。

⑤灰霾天气出现时,室外能见度降低,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造成交通阻塞,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还可能导致城市病频发,城市公共危害加剧。灰霾日趋严重,导致空气污染加剧,严重危害了都市人身体健康。灰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其中有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是粒径小于2.5μm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等,它们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灰霾环境还会诱发肺癌;细颗粒物上载带的有害元素和化合物如铅、镉、镍、硫酸盐、铵盐等还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诱发疾病。

⑥此外,灰霾天气的出现会导致近地层紫外线辐射减弱,影响人体维生素D合成,直接导致小儿佝偻病高发,且易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灰霾天气还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使人产生压抑、悲观等情绪。

⑦灰霾天气还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灰霾天气能够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减少日照时数,从而导致植物光合作用的减少;同时,灰霾可以沉降到植物叶面,也会阻滞植物呼吸和光合作用。

⑧灰霾天气影响区域气候,使区域极端气候事件频繁,气象灾害连连。灰霾粒子可以改变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引起气候变化,诱发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1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

是灰霾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种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

16.灰霾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是什么?根据第③、④自然段文意简要说明。(4)

17.根据第⑤段到第⑧段的内容,分点概括灰霾天气的危害。(4)

18结合文意,给“灰霾”下个定义。(4)

14.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注】跻:来到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A.沿溯阻(绝妙)         B.虽乘御风(飞奔的马)

C.猿鸣清(到)           D.目所履历(个人简历)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

A三峡七百里中           黄牛滩东入西陵界

B王命急宣               绝壁千许丈

C.至峡口百             高可二黍

D.曾无称有山水美也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22. 两个语段所写的三峡山水有什么相同点?简要回答。(4)

15.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

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会抒发人生的感慨;与朋友亲密接触,会拉近心灵的距离;与书本亲密接触,会开阔你的视野;与挫折亲密接触,会锻炼你坚韧的品格……

请以“与      的亲密接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