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精英对抗赛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 。譬诸人然,民族主义者,自胚胎以至成童所必不可缺少之材料也;由民族主义而变为帝国主义,则成人以后谋生建业所当事也。……吾尤恐乎他日之所谓政治学者,耳食新说,不审地位,贸然以十九世纪末之思想为措治之极则,谓欧洲各国既行之而效矣,而遂欲以政府万能之说,移植于中国,则吾国将永无成国之日矣。知他人以帝国主义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

“合群云者, 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此稍学哲理者所能知也。吾中国谓之为无群乎?彼固庞然四百兆人,经数千年聚族而居者也。”

                                                           ——《梁启超选集》

材料二 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以相对于世界其他现代民族国家。他提出了“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这样一对概念。“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材料三 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于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义,而为积极之行动,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吾决不久必能驾美欧而为世界之冠。”……如果以1919年为分界线,那么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化,即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

     孙中山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但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这种民族的共和精神应当抛弃过去华夏民族狭隘的家族、宗法团体与小血缘思想,以国家和大民族精神为重。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救国。”所以,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振兴国家,并强化对民族、国家认同性的认识,是解除亡国灭种之忧的最佳途径,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法宝。

1)根据材料一、二、三,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异同点。(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这种“转化”对孙中山以后的政治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3)从梁启超、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2. 详细信息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期。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中国的古典并没有丧失,只是经过韩愈以后重新检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影响,包括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分别在中国扎根。唐宋时代,外来的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在此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李翱的工作,终于引发了后来理学、新理学和禅宗的活跃气象。

材料二 1096年,欧洲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动,通过东征,欧洲人发现在教会垄断的文化圈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他们发现古希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被教会一手遮天,不为欧洲一般人所知。东征带回的许多古希腊文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欧洲人重新发现过去、并开始认识远方的人类文明,他们扩大了视野,不再甘于只接受独断的基督教文化。他们重新认识古典,并且设法将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作一番融合。 ——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背景。(6)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以及对文明发展的启示。(5)

3. 详细信息

 (14)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人才标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列有孝友传、忠义传、列女传、卓行传、死节传等等,其中记录的忠孝类、操守气节类的人才连篇累牍……几乎每一部正史都有,比如《儒林传》、《文苑传》或《艺术传》、《文学传》、《道学传》等篇章,而且比重越来越大。初步统计结果表明,从《汉书》到《宋史》,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分别为27人、300余人……。粗略统计,《汉书》列传收录经济类人才仅有13人……,而汉代以后,这类人物基本上不能登正史“大雅之堂”,只是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科技型人才只是偶见于《方术传》、等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传和《天文志》之中,而正式入选列传的科技人物则是寥若晨星……,有些入传的科学家,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主要是因其官宦背景,如张衡、沈括等。蔡伦乃是作为宦官而被列入《宦者列传》。                                            

                                            ——《中国古代人才观是如何演变的?》

材料二 福州船政学堂的主要课程为算数、几何、代数、直线与球面三角、天文气象学、航海测算、地理、蒸汽机结构原理、仪表使用和英语。

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和留学生在各地也普遍受到欢迎。……(魏翰)长期充任福州船政局恶工程师,后来又担任广丸铁路总理。留学生李荣芳、郑成分别在驻法、驻美使馆担任翻译。……

仅北洋海军参加中日甲午黄海海战的12艘战舰中,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和留学生就占有10舰管带之职……

                                                        ——孙占元《左宗棠评传》

材料三 蔡元培曾说: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1912年,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等。……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封建统治者的人才价值取向主要有哪些。(4)并简要分析其思想文化原因。(4)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的教育理念有何不同。(2)分别产生什么影响?(4)

4. 详细信息

1961年,有中央领导人在文艺工作会议上说:“文化部一位副部长到四川说:川剧落后。得罪了四川人。当时一位同志回答: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我看这位同志很勇敢,回答得好!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这表明(  )

A.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B.中国共.产.党实行科教兴国政策

C.文学创作受到“大跃进”的干扰    D.新中国文艺反映了现实生活

5. 详细信息

中国著名女医药家屠蚴蚴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以“文革”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属于这同一时期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C.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

 D.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6. 详细信息

19791126,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然而,当时有的报纸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  )

A.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C.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    D.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

7. 详细信息

 “很清楚,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毛.泽东的这段论述应出自(  )

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新民主主义论》

8. 详细信息

191929,发表于《每周评论》的《新时代之根本思想》一文指出:“现在时代的根本思想,依我看起来,就是个‘德谟克拉西’……所谓的‘德谟克拉西’,就是扫除社会上贵族阶级,用一般民众,组成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团体。所谓‘经济的德谟克拉西’,就是废止资本主义生产,用一般民众,造出大家是劳动者,大家做了大家用的一个平等的经济组织。”该文(  )

A.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序幕  B.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权力制衡的民主政治

C.将社会主义的内容注入到民主的口号中  D.呼吁以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9. 详细信息

1917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  )

A.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        D.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

10. 详细信息

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材料中所指的“激烈变革”(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

11. 详细信息

1895年严复指出:“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由此可见,严复认同的“自强”路径有(  )

①学习西方科技 ②推翻君主制度 ③提高国民素养 ④倡导民主科学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 详细信息

.近代薛福成认为:“夫事之艰于谋始者理也,而人之笃于私计者情也。今夫市廛之内,商旅非无折阅,而挟赀而往者踵相接,何也?以人人欲济其私也。惟人人欲济其私,而无损公家之帑项,而终为公家之大利。”材料反映他的意图是(  )

A.强调自私谋利是合理的现象        B.认为人济其私最终有利国家

C.批判束缚思想的传统义利观        D.肯定和鼓励私人发展工商业

13. 详细信息

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时旁听了英国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而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这表明李鸿章(  )

A.反对政治变革、出卖国家主权    B.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认识

C.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已等同维新派  D.政治观点与外交理念在当时中国是最先进的

14. 详细信息

1957年,著名小说《在路上》在美国出版,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发问:“.......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的路?”下列作品与《在路上》风格一致的是

A.《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B.《大卫  科波菲尔》  C.《自由引导人民》              D.《格尔尼卡》

15. 详细信息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作品,作者有意用外观散乱的结构来显示他所描述的现实世界的荒谬和混乱,同时调动其丰富的想象力使事件和人物极度变形,使读者在凄然的笑声之后去回味,去思索。下列作品与其创作流派一致的是(  )

A.《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B.《人间喜剧》

C.《安徒生童话》              D.《等待戈多》

16. 详细信息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内燃机车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B.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C.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D.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

17. 详细信息

达尔文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不是因为其关于生物进化的科学,而是因为其作品中的“物种灭绝”和“物种竞争”理论。在中国过去100多年的历史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对达尔文的理论“误读之线”。100年的误读,200年的孤独,这是达尔文的理论在中国的命运。下列关于达尔文的理论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成为马克思研究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B.严复完整地翻译了达尔文的著作,并使之成为变法图强的思想武器

C.被后人演绎为“优胜劣汰”,成为鼓励西方殖民的理论渊源

D.康有为将社会进化论与中国儒家学说结合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18. 详细信息

英国诗人蒲柏写道:自然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 上帝说:让__去吧, 于是一切遂成光明。后人续写道: 上帝说完多少年之后,魔鬼说:让__去吧, 于是一切又回到黑暗中。以上诗句是对科学发展史上两个划时代人物无与伦比的科学成就的诗意描述。这两个人物分别是(  )

A.哥白尼和牛顿    B.牛顿和达尔文  C.牛顿和爱因斯坦  D.牛顿和普兰克

19. 详细信息

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是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式。对多种事物、现象抽取其共同之处加以概括,形成用以表达这种共同性质的概念、范畴、命题、论述等,即为归纳。下表归纳正确的是(  )  

选项    具体事物、现象                              一般性认识

A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斗资批修        中共光辉历程

B    《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         近代民主制度确立与发展

C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D   《唐璜》、《悲惨世界》、《等待戈多》            浪漫主义

20. 详细信息

美国学者马文·佩里指出,“自然界是机械的、可分析的、有规律的并被数学验证过的”,宇宙“被看成一个巨大的机器”,一些思想家还开始“以探索的批判的怀疑的精神审视欧洲的制度和传统”。材料中对自然的这种认识(  )

A.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B.促成用人的思考和判断打破封建专制束缚

C.促使人们放弃对上帝的信仰        D.强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21. 详细信息

.孔子思想在1718世纪的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伏尔泰赞扬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是超越基督教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法国 1793年宪法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及《人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宣言》都写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原则。法国推崇孔子的主要原因是(  )

A.借助孔子道德反对基督教神学思想    B.利用中国道德政治批判西方现实

C.儒学与“理性”社会核心思想一致    D.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理念

22. 详细信息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了(  )

A.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B.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C.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D.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

23. 详细信息

 1530年,德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只怀表,计时器真正得以‘便携’。在此之前,它是教会的奢侈品,只出现在高大教堂的塔顶……斯特拉斯堡教堂内11米高的天文钟,每整点都有死神提着板斧出来报时,准确无误,教堂落成之际,大主教下令将热铅灌入钟表师的双眼。”钟表的发展历程折射出(  )

A.科学的发展带来技术的进步  B.文艺复兴的影响绵长深远

C.工业革命的发明层出不穷   D.教权的桎梏逐渐被挣脱

24. 详细信息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25. 详细信息

彼特拉克说:“我恨自己,因为我仍然赞赏尘世之物。我早该从非基督教哲学家那里了解到, 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对伟大的灵魂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伟大的。”据此可以得出(  )

A.彼特拉克强调重视人本身       B.彼特拉克否定了人以外的事物

C.人文主义者感到人的渺小       D.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存在冲突

26. 详细信息

.布莱恩·蒂尔尼的《西欧中世纪史》把公元3001475年称为中世纪。他认为,中世纪后期西欧的动乱之所以没有导致文明的崩溃,是因为西欧人民表现出了非凡的再生能力。下列符合这种能力的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新航路开辟

27. 详细信息

由于保守拒变的自缚式心理定势,构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也箝制着先进知识分子的变革探索,致使他们处于两难的选择:既要因应时代,又要因循传统;既要因应世界潮流,又要顾及本国社会。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①文艺复兴运动 ②洋务运动 ③戊戌变法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 详细信息

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  )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9. 详细信息

 “他们将哲学从上天降至人间,认为专门研究人类就是研究个人;他们见树不见林,见个人不见人类,夸大人类判断的分歧,强调人类认识中的偶然,强调感官的虚幻;他们利用各种思维谬误和诡辩,从而加速了逻辑的诞生。”如果对这一学派的评说再加上一句话,你会选择(  )

A.他们认为人的产生、存在及一切活动都是鬼使神差的结果

B.关注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是希腊人自主意识觉醒的体现

C.强调人的价值,提倡怀疑精神,具有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D.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努力规定善的含义,为伦理学铺平道路

30. 详细信息

文化学者吴方在著作中写道:“元杂剧成为突出的文化史现象,似乎正反映出传统与时代纵横交会或者说一种‘文化碰撞’。如果元代文人不是抛舍仕途流连于吟风弄曲的光景,一掬其才智,戏曲便仍停留在简陋的艺术和思想水平上。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宋元以来都会生活的要求,也不可能产生雅俗结合的元杂剧”。这说明(  )

①元杂剧对诗体的解放,逐渐占据文坛重要位置 ②瓦肆、勾栏为元杂剧提供了生存发展土壤 ③杂剧的灵活与通俗隔离了元代社会政治生活 ④元代文人反对科举,表达出对社会的反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31. 详细信息

清乾隆年间一个地主家庭的四个儿子的择业选择,你认为不可能的是(  )

①老大能歌善舞,在北京表演京剧 ②老二精明能干,在上海从事进出口贸易

③老三子承父业,在家乡购田置产,安居乐业 ④老四去了江西平遥,和朋友合伙兴办票号A .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32. 详细信息

 西汉后期人杨雄在《法言· 问神》中写道:“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唯圣人的言之解,得书之体。……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他把书法同人的精神创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这种书法理论的出现表明(  )

  A.书法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B.书法应该追求自由挥洒

  C.人们对书法艺术的自觉追求       D.书法艺术在汉代已经全面昌盛

33. 详细信息

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34. 详细信息

历史学家连横说“夫无火药则不足以整军开矿,无罗经则不足以航海略地,而无印版则思想闭塞,学术停滞,不能人人读书。故欧洲今日之文明,其受福于此者不少。”从文明史的角度,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 

 B.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C.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D.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

35. 详细信息

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C.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

 D.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

36. 详细信息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37. 详细信息

 朱熹认为,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就是天理,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在朱熹看来,人性是根,感情是芽,感情是人生的一种表现,不能没有,但不能泛滥,不要纵情。基于上述材料,朱熹认为作为社会中的人的感情 (  

A.应用道德约束且与道德一致           B.是纯善的天理

C.是人性的根本                       D.存天理,灭感情

38. 详细信息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二千五百年儒学概略》中指出:“儒家在北朝时专讲注疏,中唐以后,要把春秋三传,束之高阁……儒家在北朝时,专讲训诂名物,中唐以后主讲明心见性……”梁启超之意是(  )

A.心学实际上孕育于中晚唐       B.佛教的兴盛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北朝至唐,儒学失去正统思想的地位  D.唐朝时形成“三教合归儒”的现象

39. 详细信息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C.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40. 详细信息

 “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  )

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     B.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      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

41. 详细信息

宋人陆九渊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年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由此可推知苏格拉底和孔子、朱熹、王阳明思想的相通之处在于探讨(  )

A.人类的普遍道德标准问题      B.抽象意义上的哲学理论问题

C.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问题     D.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

42. 详细信息

荀子说:“故,法不能独立,令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  )

A.认为法律应当由君子制定          B.强调良吏执法的重要性

C.主张在执法时将君子和小人区别对待     D.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君子以德治国

43. 详细信息

《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日:“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      B.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

C.宣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      D.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