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周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 详细信息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 详细信息

2.《诗·大雅·板》载:“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大宗:周王同姓的宗族。翰:栋梁。怀德:有好的德行。宗子:周王的嫡子。)以下对材料中“宗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拥有王位继承权                 B.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

    C.政治上拥有特权                 D.要为周王镇守疆土

3. 详细信息

3.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  )

    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4. 详细信息

4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

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与注目于

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由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

    A.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           B.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

    C.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5. 详细信息

5.夏朝开始,中国古代政治就形成“一姓王朝”,也就是君位由异姓接替即表示朝代的变更,如隋、宋王朝的建立和汉、唐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政治的这一特点

    A.体现了政治体制的不断创新       B.是封建王权专制的必然结果

    C.说明中国古代政局长期动荡       D.是传统宗法观念影响的表现

6. 详细信息

6.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金庸的观点是(  )

    A.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B.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C.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D.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7. 详细信息

7.《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

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称”。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遂封叔虞于唐。

此则故事反映出

    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             B.成王分封以桐叶为封国之名

C.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           D.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

8. 详细信息

8.西周时代,贵族在幼年时由父亲题取则是成年后冠礼笄礼时所取。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字。这种名字制度的作用主要是(  )

    A.明长幼         B.定尊卑       C.彰个性         D.求吉瑞

9. 详细信息

9.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反映出(  )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剧烈         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C.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

10. 详细信息

10.春秋时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  )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               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11. 详细信息

11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这段《三字经》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C.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           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

12. 详细信息

12.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秦国软件是指(  )

    A.有效的管理制度                 B.优越的地理位置

    C.承继了西周疆土                 D.首创了郡县制度

13. 详细信息

13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B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14. 详细信息

14.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15. 详细信息

15.秦汉时期战争秦时期相比,北方地区战争次数大幅下降,而四川、江西、云南却由原来的6次、1次、2次分别增至36次、8次、11次。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迅速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C.政治中心迁往南方               D.国家长期分裂,战乱不已

16. 详细信息

16.列知识结构图时最有可能得到的认识是                                  (  )

    A.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的内部的森严等级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C.郡国并行,造成封国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

    D.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

17. 详细信息

17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18. 详细信息

18“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上述局面的出现

    A.反映出汉代郡国并行制的弊端    B.是唐代藩镇势力扩大的必然结果

    C.是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促使元朝政府大力推行行省制度

19. 详细信息

19元代化分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行省。比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南岭,直到今广西。元代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         B.加强专制皇权

C.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D.扩大统治区域

20. 详细信息

20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的机制。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该材料的主旨是

A.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B.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C.统治阶层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D.封建社会允许社会流动

21. 详细信息

21王尔敏在《拳变时期的南省白保》中写道:“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立约互保指南省与列强立约和平相处)这说明

    A.清中央政府对东南互保运动的认可  B.东南督抚认清了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C.中央集权在晚清时期遭到严重削弱 D.东南互保运动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基本肯定

22. 详细信息

22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23. 详细信息

23唐时期,上朝时皇帝要向宰相“赐座”、“奉茶”,所谓坐而论道,但宋太祖时为了尊崇君上,取消了宰相的这种待遇,自此以后,反倒成为一种制度延续到清末这放映的实质问题是(   

    A.宰相权利的下降                  B.礼仪制度的变迁  

    C.官员更加尊敬皇帝                D.皇权不断地加强

24. 详细信息

24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指出: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或曰应关白(关白:禀告)丞相。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材料说明当时的丞相

    A.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       B.已完全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C.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削弱         D.开始接受外朝官员监督

25. 详细信息

25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

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     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     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26. 详细信息

26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  )

    A.确立三公制     B.建立三省制   C.废除丞相制     D.设立军机处

27. 详细信息

27《唐六典》记载:“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具有上述职能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28. 详细信息

28.公元109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

电。”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

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

29. 详细信息

29.宋朝中枢机构中“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的两个机构是(   

    A.中书门下和三司使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参知政事和枢密院               D.枢密院和三司使

30. 详细信息

30它“是整个文官官僚机构的神经中枢,有权荐举官员,草拟诏书,并奏请皇帝批准,事实上对帝国范围内所有的文职官员的任命都有操控权”,该机构是    (    )

    A.唐代尚书省     B.元代中书省   C.明代内阁       D.清代军机处

31. 详细信息

31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  )

    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

    C.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

32. 详细信息

32《大明律》规定: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否则即构成奸党罪。这一规定旨在(  )

    A.防治宦官专权和权臣乱政         B.消除官员结党对皇权的威胁

    C.用法律形式加强中央集权         D.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

33. 详细信息

33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指出:到洪、宣之世,内阁大学士身兼部职,阁权渐崇。由于宫廷的禁例和大臣理事的规矩,皇帝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皇帝和阁员之间难以随时配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宦官擅权。于是,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据此可知清代政治形态相比于明代的进步之处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办事效率低

    C.防止宦官擅权                  D.加强了皇权

34. 详细信息

34.清雍正时,川陕总督年羹尧有《谢御书陆贽奏议叙文折》。朱批:览卿奏谢,知道了。此事当具本奏,令众知不私。此篇文朕先已发出乾清门,满汉大臣看过。本上文意可另斟,着特谕。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奏事密折直接呈送皇帝

B.一般事务奏事另有途径

C.提高了军机处办事效率

D.皇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5. 详细信息

35据右侧图示及所学知识,军机处是

A辅助皇帝行使权利的机构

B囊括内阁、六部权力的机构

C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

D总揽全国军政要务的机构

36. 详细信息

36清朝官员俸禄极低,一品官年俸才180两,官吏贪腐严重。雍正时实行“耗羡归公”,即征收赋税时“每两加耗羡五分”,从中提取“养廉银”,其数目远超官员正俸,督抚大吏每年可得一二万两。这说明清朝

    A.借惩治贪腐增加官吏俸禄         B.各级官吏的腐败已到了无可救药地步

    C.注重制度建设以澄清吏治         D.增加俸禄是杜绝官吏贪腐的最佳途径

37. 详细信息

37古代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留下的官德思想和相关制度丰富而成熟,体现着古人从政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执政者对治国方略的判断取舍。我国古代较好体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选官制度是(  )

    A.世袭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察举制

38. 详细信息

38.《晋书·段灼传》记载: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注:兄)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  )

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B.选官任人唯亲

C.选官局限在士族、庶族范围内     D.容易埋没人才

39. 详细信息

39.邓嗣禹曰“(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吕思勉曰“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二者均认为科举制

    A.延续时间长且不断发展完善       B.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徇私舞弊之弊

    C.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D.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40. 详细信息

40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

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41. 详细信息

41.西施和钟无艳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广为传颂。她们一个倾国倾城,一个奇丑无比。西施帮助勾践复国成功;钟无艳助齐宣王勤政强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妇女社会地位高       B.反映当时中国对才德的推崇

C.“红颜祸水”的观念由来已久      D.历史传说缺乏依据不足为信

42. 详细信息

42.唐代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其选官原则本质上说明(  )

A.唐以后不再以门第选官          B.重视以考试选拔官员

C.重视中央官员的选拔            D.科举制存在缺陷

43. 详细信息

43依据下列史料反映的信息,按时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科举取士要当质以史学、询以时政

诏郡国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诣公车

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

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

    A.②③④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44. 详细信息

44《通典》记载“()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

    A.监察是丞相的一项重要权力       B.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C.监察机构的权力来源于皇权       D.对监察官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45. 详细信息

45.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

    A.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B.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46. 详细信息

46.有的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

    A.废分封,置郡县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C.中央设立三公”               D.确立三省六部制

47. 详细信息

47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

    A.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       B.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C.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       D.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

48. 详细信息

48.嘉定二年(1210),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  )

    A.尚书省         B.参知政事     C.枢密院         D.军机处

49. 详细信息

49“(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

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

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           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

50. 详细信息

50.国学家钱穆指出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是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51. 详细信息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央集权制是全国统一的重要条件,而全国大一统的局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即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统一集权的政治环境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秦汉时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大一统局面,“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胡如雷《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

材料二 中国实行中央集权的制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西方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已经是全世界的选择。美国的南北战争,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欧盟的建立更体现了欧洲为了应付对外竞争和内部协调在政治制度上正在进行的重大调整。

——陈申申《中国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形态与法制结构》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2)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在西方进入工业时代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选择?(4)

3)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联合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有何异同?(6)

52. 详细信息

52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之,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14分)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2)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袆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2)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

同于丞相。(6)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