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试卷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二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单选题
对《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主题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写昭君不被汉皇所重,终于葬身塞北的悲剧。 B . 写昭君对汉皇的恨,也寄托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C . 写昭君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长安汉宫的无限向往。 D . 诗人借昭君的不幸身世,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思。
2. 填空题
杜甫,字,尝自称,伟大的诗人,是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他还被称为,杜甫一生撰写一千四百多首诗,其诗显示了唐朝的历史过程,被称为,其诗风格多样,多以为主。

3. 填空题
律诗分言和言,总共有句,每两句为一联,上句为,下句为,全诗四联的名称依次为,其中必须对偶。 

4. 单选题
选出对《登高》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以“风急”二字带动全联,然后随着视线的移动依次引出“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对仗工整,读来富有节奏感,共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体现了杜甫非凡的艺术功力。 B .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和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也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沉郁悲凉的诗句显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C .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至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悲秋”二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悲壮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异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而生出无限的悲愁之绪。 D . 颈联中的“万里”“百年”和上联中的“无边”“不尽”遥相呼应,使读者想到诗人的愁苦孤独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诗至此已给客居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融入离乡万里、人到暮年的感慨,诗意显得更加深沉。
5. 单选题
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 . 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 . 颈联诗人点名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长江,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 . 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6. 单选题
下列对“重阳节”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千百年来,我国各地重阳节的节俗是完全一致的,人们都要登高避祸,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吃重阳糕,祭祀灶神。 B . 重阳节的习俗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C . 重阳节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它寄托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为眷恋生活的人们开辟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D . 重阳节起源于古人祭祀大火的仪式,人们祭祀大火星,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避免在季节更替的时节感染时疚。
7.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 填空题
人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经常会想到诗言志,也就是说,作者经常是借助诗歌中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咏怀古迹》这首诗歌中,作者杜甫和描写对象王昭君在方面有相似之处。因此,作者是借助王昭君的悲剧命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9. 语言表达
下面这段文字的若干句子中,句子内容有语序不当的,请找出来进行调整,使语意连贯、合理。

①“安史之乱”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界标。②当时,诗人杜甫就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即使在大局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也从来没有失去信心。③在我国的诗坛上,杜甫的教育作用、美感作用和认识作用都是别人难以企及的。④这就是后人将其人尊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为“诗史”的理由。

10. 单选题
关于《杜甫诗三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课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 . 《秋兴八首》这组诗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 . 《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 .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