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第一次联考试卷

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第一次联考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4-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宋代韩驹说:“作语不可太熟,亦须令生。近人论文,一味忌生语,往往不佳。”何以用熟语创作出来的作品欠佳呢?胡仔解释说:“事浅语熟,更不思究,率尔用之,往往有误。”从文艺心理学角度看,正因为用语太熟,文人不经思考便“率尔用之”,致使创作进入了无意识的自动化状态,结果就出现了纰漏。胡仔的说法有点流于皮相之谈,其实这样炮制的作品即使没有错误,也终究是满纸套语,缺乏新意,难以摆脱平庸的宿命。王直方在其《诗话》中说:“圆熟多失之平易。”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过熟则滑。”表现的圆熟,读者虽然易于接受,但失之于顺滑,留下的印象必不深刻,因此接受效果难免会打折扣。表现的圆熟,还给人似曾相识的陈旧感,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滋生排斥和逆反心理。有见识的作家,都知道处理好诗文生与熟的关系。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记载:“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于壁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曰:‘诗家语如此乃健。’”把“日斜奏罢《长杨》赋”改为“日斜奏赋《长杨》罢”,王安石只调换两个字的位置,就充分凸显了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差异,在表达效果上化惯常为新鲜,化熟悉为陌生,同时也有一股内在的劲健灌注其中。魏庆之在《诗人玉屑》“语不可熟”条中说:“东坡作《聚远楼》诗,本合用‘青山绿水,对‘野草闲花’,以此太熟,故易以‘云山烟水’,此深知诗病者。”苏东坡深谙“熟”的危害,于是改弦易辙,以陌生化的方式进行应对。陌生化理论认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苏轼的对句,打破了常规,给人一种春风拂面的新鲜感。

对艺术世界完全陌生,当然不可能创作出作品;只有具备了基本的艺术素养,对前人艺术成果有所熟参,对艺术形式上的规则了然于心,艺术家才能进行创作。由此可见,艺术创作是基于“熟”的。但是熟了之后还须能“生”。清人王澍说“书到熟来,自然生变”;郑板桥也说“画到生时是熟时”,他们的表述都隐晦地蕴含这一要求。常言亦道:熟能生巧。所谓“生巧”就是生出新变、生出妙趣的意思。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新变,须反常而合道。熟后不能生,艺术就了无新意,创作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反常而不合道,艺术就步入了险怪一途,其接受和评价将受到影响。艺术创作从生到熟,又从熟到生,这一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就是艺术自我圆满、自我突破的过程。

明代诗论家谢榛说“贵乎同不同之间,同则太熟,不同则太生。”清代沈德潜认为:“唯生熟相济,于生中求熟,熟处带生,方不落寻常蹊径。”以此观之,前人对艺术生与熟的搭配,已有明确的意识,只是没有具体量化而已。在当今这个崇尚科学、一切都趋于量化的时代,艺术作品中生与熟的比例是多少才好呢?有研究表明,70%的熟悉,30%的陌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古人今人如流水,几乎每个文人都感叹余生也晚,好文章被前人写尽了。丰厚的文学传统对每个作家都构成了压抑,因此影响的焦虑在所难免。如何进行创新,前人进行过艰苦的探索。梅尧臣主张“以故为新,以俗为雅黄庭坚倡导“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说的都是要以旧为新,把熟悉的内容用出新意,使之既似曾相识,又截然不同。只有这样,才真正做到了“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

既要避生,又要避熟;既要熟,又须熟而能生,艺术创作中生与熟的问题,简单又复杂,关涉技与道,能不高度重视吗?

(摘编自朱美禄《艺术创作的生与熟》)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用熟语写作不仅会影响到接受效果,还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滋生排斥和逆反心理。 B . 艺术创作恰当地运用生语可以增加读者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从而达到审美目的。 C . 艺术创作要做到在“熟”的基础上生出新变、生出妙趣,就必须做到反常而不合道。 D . 明代诗论家谢榛与清代沈德潜都已意识到了艺术生与熟的搭配,但缺乏具体的量化。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引用《诗话》《说诗晬语》的语句,是为了强调用熟语进行艺术创作有助于读者接受。 B . 文章先分析了用熟语创作出来的作品欠佳的原因,后阐明了艺术创作生与熟的辩证关系。 C . 文章引用苏东坡作《聚远楼》诗之例,论证了有见识的作家都会注意处理诗文生与熟的关系。 D . “70%的熟悉,30%的陌生”,具体的数字有助于人们直观地理解艺术创作生与熟的关系。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胡仔认为用熟语创作缺乏深入思考,容易出现纰漏,文章认为胡仔的说法是错误的。 B . 从生与熟关系来看,“日斜奏罢《长杨》赋”是熟语,“日斜奏赋《长杨》罢”是生语。 C . “书到熟来,自然生变”“画到生时是熟时”都蕴含了艺术创作要熟参前人艺术成果的要求。 D . 当代作家只要以旧为新,把熟悉的内容用出新意,就可以避免丰厚的文学传统带来的焦虑。
2. 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今天举行北京市教育“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说,新学期北京市将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轮岗。根据轮岗市级政策指引,凡是距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6年的正、副校长,原则上应进行交流轮岗;凡是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公立学校在编教师,原则上均应进行交流轮岗。

试点先行,逐步实现全覆盖。李奕介绍,干部教师交流的主要形式包括区域内校长交流轮换、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3个维度。城区主要完善学区及教育集团改革,着力推进跨学区交流轮岗。重在优化学区及教育集团结构,努力实现区域内全覆盖。从缩小区域内校际差距的实际需要出发,重点推进全区范围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轮换,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远郊区全面推进交流轮岗。在全区范围内,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轮换,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北京确定东城区和密云区为首批干部教师轮岗试点区,本年底全市还将有6个区加入试点。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1年8月26日)

材料二:

当前,一些学校存在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双减”工作之一就是要减轻学生不合理的作业负担。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坚决防止学生书面作业总量过多;通过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通过教师切实履行好作业指导职责,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并及时做好反馈,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布置作业或批改作业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所以《意见》要求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给家长增加额外负担。”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既可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题,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服务内容。不过,当前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位、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社会前进的脚步是以社会公平为基础的,而教育公平又是所有人拥有公平发展机会的第一块敲门砖。应当看到,义务教育阶段不分重点班,背后体现的是均衡教育的原则,彰显的是教育公平的理念,这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之举,无论是对普通市民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这肯定是一件好事情。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它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价值导向,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近段时间以来,“双减”在逐步推进,各级各地教育部门围绕均衡教育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有的针对学生免测、免考,有的针对教师轮岗、流动,还有的针对其他领域。这些举措对于保障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幸福从教,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公平是前提、均衡是基础、平等是关键。要阳光公开,义务教育学校编班须做到“三公开”,即编班方案公开、编班过程公开、编班结果公开,确保编班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要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学校编班须确保各班在生源、师资、教学资源、学额等方面大体相当,不设置实验班、重点班、快慢班、特色课程班等有违均衡编班的行政班级。要平等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摘编自崔桂中《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京市根据轮岗市级政策指引进行教师轮岗,所有公立学校的普通教师和正、副校长在2021年都将进入轮岗人员名单。 B . 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干部教师交流的主要形式包括区域内校长交流轮换、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 C . 教育部要求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给家长增加额外负担。 D . 当前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仍然存在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位、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编班方案公开、编班过程公开、编班结果公开,这是各级各类学校在编班时必须遵守的国家政策。 B . “双减”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做到书面作业不出校园。 C . 教育公平能够体现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进步的彰显,同时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价值导向。 D . 设置实验班、重点班、快慢班是有违均衡编班的做法,但为了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长处可以开设特色课程班。
  3. (3) 联系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3.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常守山   
聂鑫森

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

常守山65岁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高鼻、阔嘴,还有嘴边永远浮着的笑意,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佛相。

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

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砧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农具都是老式样,但尺寸要大一些,因为他身高力大,用起来才过瘾。家具也是按老规矩打造的,而且是就地取材的,什么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绝对敬而远之。农具、家具,常守山做了为的是自用,并不以此谋生。但有一种东西,他不常用,别人也不常用,他却隔三岔五地制作,那就是打更报时、驱赶野兽的木梆。

木梆在城市、乡村,早成了文物。在山区用得着它的时候,是守秋。各家都有苞谷地,到了夜晚,敲梆吓走那些前来偷、咬苞谷棒子的猴子、野猪。现在条件好了,敲梆太费事,提一个便宜的收录机去,里面录着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宏大声响。守秋的人坐在一堆篝火后,隔一阵按一下开关播出声音,莫说是猴子、野猪,连豹子都逃得远远的。

妻子问:“老常,没用的木梆,你还做?”

“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常守山哈哈一笑。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的。现在呢,没人要了,他是做着玩的。他做的木梆,用的是喷发香气的樟木。砍倒一棵樟树,裁掉枝杈只留下主干,将树皮剥去,然后将主干锯成一截一截的,再锯成长方形的坯料。他把坯料架空,放在遮阳、通风的阁楼上,让它自然干燥,两三年后就可用。

木梆不等着用,常守山做起来从从容容。坯料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因为上部要经受敲打。更重要的是上部和下部的断面上,要锉成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称之为回音齿。然后在木梆的一端,安上手柄。敲梆的棒槌,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竹根棒槌敲在木梆上,“梆——梆——梆——”声音高尤、宏重,传得很远很远,像京剧舞台上的花脸演员叫板,有经久不息的膛音。

做一个木梆,又费时又费工。村民们背地里议论:常守山是不是脑子里出了问题?常家堂屋的墙上,隔些日子,旧木梆换下来,再把新木梆换上去。有时候,常守山兴致来了,取下木梆,站到门外的土坪里,或轻或重地敲打几声,像一个顽皮的细伢崽。

常守山对妻子说:“只有一种东西我打造不出来,那就是手机!但我会玩手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使物,而不为物所使’。”

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不但妻子听不懂,村民也会听不懂,不简单啊。常守山虽只念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夜晚灯下,手不释卷。

常守山夫妇一直没有孩子。妻子总是心怀内疚,常守山说:“我们有养老保险,这比儿女还靠得住。”

村里第一个玩手机抖音的,是常守山。初冬,常守山去竹山挖冬笋。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视频或近或远地对着他。最有趣的是他头扎白毛巾,背着一个很大的竹背篓,背篓里放着一把短柄二齿锄;左手拿着木梆,右手拿着竹根棒槌。他像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那个敲梆人一样,先敲几声梆,然后喊道:“平安无事啊——”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常守山又说道:“冬笋是美味,人人都想吃。最好的冬笋,是藏在土下不冒尖的,可怎么才知道它藏在哪里呢?我来告诉你。”

背景是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常守山先介绍怎么找到竹笋:一是先看竹叶,哪棵竹子的竹叶青葱茂密,它肯定孕育着冬笋。二看竹枝,竹枝的走向便是竹鞭的走向,找到竹鞭就找到了冬笋。三看竹干颜色,青亮光滑的,说明竹龄短,冬笋就在竹根附近;光泽发暗还有白色斑点的,则是老竹,竹鞭长,冬笋离竹根就远一些。接着,是常守山用短柄二齿锄,挖出一只一只肥硕的冬笋,去进背篓里。结束时,他又敲响几声梆,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

妻子问:“你怎么不说请来我们常家?”

“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

这个抖音在网上一发出,马上爆红。村民们很感动,赶快转发给各自的微信朋友圈。于是,沿着云缠雾绕的山区公路,私家小车、电商的货车,一拨一拨地来到常家村,看风景,吃农家饭菜,采买土特产。许多人家还有客房,可以安闲地住宿。

常守山家有四间客房,总是住得满满的。

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响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

妻子说:“还用得着你去敲梆报时吗?”

“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

“老常,你是个人物!”

如今,村民们常去常家索取木梆。

“常爷,我来求个木梆敲一敲!”

常守山拍了拍手,说:“好!”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生活背景,并以“最让人高看一眼”点明了常守山在常家人眼中的印象。 B . 小说在描述常守山拍抖音、挖竹笋一事时,以其妻子的封闭保守做陪衬,衬托了常守山开拓创新的一面。 C . “背景是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一句描绘了云阳山优美的景色,又使挖笋之事富有意境。 D . “无用之用”“君子使物,而不为物所使”等语言描写,与“他喜欢读书自学,夜晚灯下,手不释卷”的描述形成了照应。
  2. (2) 文中画横线处详细地描写了常守山做木梆一事,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常守山的身上寄寓了深厚的传统美德,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4.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秦二世二年。初,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之杀项梁,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 , 扶义而西,告请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无侵暴,宜可下。项羽不可遣;独沛公(刘邦)素宽大长者,可遣。”怀王乃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以伐秦。汉高祖元年冬十月,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诛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十一月,命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项羽为人剽悍/猾贼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 B . 项羽为人剽悍/猾贼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 C . 项羽为人剽悍滑贼/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 D . 项羽为人剽焊滑贼/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者,指年纪大、辈分高的人,也指有德行的人。文中指的是前者。 B . 元年,古代称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为“元年”。 C . 桀,夏代的最后一位国君,因暴虐荒淫而亡国,后成为暴君的代称。 D . 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一般采用世袭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怀王的诸位老将认为,如果要攻下秦地,就必须派一位宽厚的长者前往,不实施暴力,并且认为刘邦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B . 刘邦率军向西攻进咸阳后,众将领都争先恐后地去瓜分财物,只有萧何独自进入丞相府,将秦朝的图书、户籍档案收藏了起来。 C . 刘邦看到秦朝宫室的奢华后,便准备留下来居住,但遭到樊哙的劝阻,希望他不要留在秦宫,刘邦于是率军返回霸上。 D . 刘邦进入关中后,秦地的民众都非常高兴,争相牵着牛羊,拿着酒食慰问刘邦的官兵,刘邦推辞不肯接受,并且说不想让百姓破费。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王乃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以伐秦。

    ②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

5. 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翠屏口七首(其二)   
周昂

地拥河山壮,营关剑甲重。

马牛来细路,灯火出寒松。

刁斗方严夜,羔裘欲御冬。

可怜天设险,不入汉提封

[注]①刁斗,古代行军用具,白天用以烧饭,夜间击以报时警备。②汉提封,文中指金朝管辖的封疆。由于金军主帅无能,最终翠屏口落入蒙军之手,再不属于金朝版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首联用“拥”字写出翠屏口的地势险要,“剑甲”二字用了比喻手法,写出翠屏口戒备森严。 B . “灯火出寒松”一句写人夜之后,满山寒松下皆是部队宿营的灯火,含蓄地写出戍边的兵士之多。 C . 诗的颈联描写习斗“方”响起,将士们就“欲”穿上羔裘,“方”“欲”二字可见诗人的措辞精工。 D . 本诗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背后,暗含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诗人具有念及天下的广博胸怀。
  2. (2) 周昂主张诗文创作应“以意为主”,强调诗文创作要注重情感表达,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情感。
6. 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在点评几位弟子的志向时,感慨地说“  ,,可见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
  2. (2) 杜甫《登高》中,道出了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两句是“”。
  3. (3) 《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7. 综合题
语言文字运用I

有媒体对手机App是否存在偷听用户的情况进行了一个实际测试。试验证实,App只要获取了手机麦克风权限,并连接网络持续在前台运行,理论上完全能够做到偷听用户讲话,并且在用户      的情况下偷偷录音。然而抓住实锤并不容易,由于“技术距离”的阻隔,“技术优势”的不对等,使类似行为高度具有隐秘性的特点。且不说普通消费者,一般的技术团队进行实操对抗的难度也不小。(     )人们的网络生活,从人脸、指纹到浏览记录,网络上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切都可以成为具有变现价值的大数据。对此,国家有关部门也在加大治理力度。可是据媒体报道,不少App索权依然      , 即便明令下架,依然可以搜索到并下载使用。

个人信息被      地获取,也意味着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没人知道信息会在技术语境下经历怎样的加工运用,会以怎样的形式反作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试想,如果App可以偷听人们的谈话,技术      , 个人不再有个人的边界与空间,社会生活会被形塑成什么样?毕竟,人不同于物品,不能生活在一个时刻被扫描的环境里。对自我生活的掌控,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是人的本能需求,也是所有技术革新应恪守的界限。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毫无察觉  我行我素  轻而易举  无孔不入 B . 不明不白  一意孤行  轻而易举  无所不能 C . 毫无察觉  一意孤行  信手拈来  无孔不入 D . 不明不白  我行我素  信手拈来  无所不能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由于“技术距离”的阻隔,“技术优势”的不对等,使类似行为具有高度隐秘性 B . 由于“技术距离”的阻隔,“技术优势”的不对等,类似行为具有高度隐秘性 C . 由于“技术距离”的阻隔,“技术优势”的不对等的原因,类似行为高度具有隐秘性 D . 由于“技术距离”的阻隔,“技术优势”的不对等,类似行为高度具有隐秘性的特点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除了偷听,App目前还是没有办法看透你。 B . App目前还是没有办法看透你,除了偷听。 C . App有的是办法,除了通过偷听看透你。 D . 除了偷听,App有的是办法看透你。
8. 综合题
语言文字运用II

人类认识病毒的历史并不长,仅有120余年。“个头小”是人类对病毒的第一个直观认识,它们绝大多数大小只有20-200纳米,相当于鸡蛋的百万分之一,细菌的1%-10%。①          , 结构也相对简单,一般由蛋白质衣壳包裹核酸遗传物质(DNA或RNA)组成。病毒虽然可以感染几乎所有的细菌和动植物,但却算不上完整的生命体——它们自己没有独立的代谢和能量转化系统,必须靠感染寄生在其他生命体的活细胞中,并借助细胞的结构、“原料”、能量与酶系统生活。②          , 科学家们判断病毒的起源要晚于细胞;又由于病毒和细胞的遗传物质在表达调控和序列上有一定的相似性,科学家们推测病毒可能是由细胞或细胞组分演化而来的。经过亿万年的进化,自然界产生了林林总总的病毒。虽然它们看上去形态各异,但是③          。最经典的分类方法由诺贝尔奖得主、美国著名科学家戴维•巴尔的摩建立,其分类依据是不同病毒遗传物质不同、产生信使RNA(mRNA)的方式不同。这种分类方法既找准了病毒生命周期中必经的关键环节,而且也非常简洁,数千种病毒被分为7类。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用四个词语简要概括文段的关键信息,每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9.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站在一楼,有人指责我,我很生气;我站在十楼,有人指责我,我听不太清,以为他在和我打招呼;我站在一百楼,有人指责我,我听不见,眼里只有万里河山。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