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七年级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填空题
阅读下面文字,在方格中依此写出相应汉字或注音。

读书,就像是隐身地串门。我们通过阅读结识了为中国的国防武器事业鞠躬尽cuì 的邓稼先,走近了为革命献身的叱咤风云的政治家闻一多,líng 听了端木蕻良要为故土洗去污huì 和耻辱的誓言,感受他那喷薄血液的心,犹如古地层里燃烧的洪流……阅读让我们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变成了享受。

2. 单选题
下列选项括号内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我买了一本书”与“他了我一本书”。(这两个句子中的“给”都是介词) B .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仿佛”“已经”“满”三个都是副词,“与” 是连词) C .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些句子是属于向接抒情) D . 小明过生日,接受了朋友的礼物后说:“ 既然你这么客气,我就笑纳了。”(“笑纳" 一词是敬辞,此处表达得体)
3. 语言表达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为进一步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景和中学七3班决定举行“爱国诗文大家谈”主题班队活动,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开场白要求能恰当使用排比句式。
4. 诗歌鉴赏
阅读《瀑布联句》,完成练习。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释】本诗为两人共同创作,前两句为香严闲禅师所作,后两句为李忱所作,浑然天成。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并说说禅师和李忱的诗句各表达了什么情怀。

5. 语言表达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减少“校园欺凌”的方法,并分条说明。

材料一:

材料二:湖北嘉鱼县某中学女生遭同学轮流掌掴,有打人者还嬉笑称:打重一点,还要来一次!被打的女生不敢动弹,隔着马赛克都看得到被打的女生满脸发红。对此,当地教育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同学之间并无矛盾,是开玩笑的行为,本身是好玩的亦情。

材料三:校园往往存在着小团体,有的只有几个人,有的成员众多:有的藏在班级内部,有的跨年级甚至结交社会人员。成年人或许觉得幼稚,但这些半大的孩子在认真地模仿着成人社会,依据想象和影视剧的演绎学着“勾心斗角”的扩张势力。

材料四:一个曾参与校园欺凌的女生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了这样的话:她上小学时,班里一个女生学习成绩很好,很受老师喜欢,但大家认为她很“假”。于是班里多数女生结成一派,对其孤立。“我们故意不带她玩,比如大家一起聊天时,她一过来我们就不说了,或者她经过的时候故意说些不好听的嘲讽的话。”

材料五:“在学校,谁要欺负你,打你,你也打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教育孩子。

6. 默写
默写古诗文。
  1. (1) 故园东望路漫漫,
  2. (2) ,寒光照铁衣。
  3. (3) 莫言下岭便无难,
  4. (4) ,夜泊秦淮近酒家。
  5. (5) 请默写两句表现“爱国情怀”的诗词句。
7. 文言文阅读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日:(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 《孙权劝学》)

[乙]啸翁者,歙州长啸老人汪京,宇紫庭,善啸,而年又最高,故人皆呼为“啸翁”也。啸翁尝于清夜独登高峰颠,豁然长啸,山鸣谷应,林木震动。禽鸟惊飞,虎豹骇走,山中人已寐者,梦陡然醒:未寐者,心悚然惧,疑为山崩地震,皆彷徨罔敢寝。达旦,群相惊问,乃知为啸翁发啸也。

他日,与黄鹤山樵、天都瞎汉、潇湘渔夫、虎头将军十数辈,登平山六一楼,拉哺翁啸。(2)哺翁以齿落固辞,强而后可。初发声,如空山铁笛,音韵悠扬。既而如鹤唳长天,声彻霄汉。少顷,移声向东,则风从西来,萵莱尽伏,排闼击户,危楼欲动。再而移声向西,则风从东至,闶然荡然,如千军万马,驰骤于前。又若两军相角,短兵长剑紧接之势。久之,则屋瓦欲飞,林木将拔也。

(节选自张潮《虞初新志》)

  1. (1)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或短语。

    ①但当涉猎 ()

    非复吴下阿蒙 ()

    ③虎豹骇 ())

    既而如鹤唳长天 ()

  2. (2)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3. (3) [乙]文为表现啸翁的“善啸”,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请简要分析。
  4. (4) 下列对[甲] [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结友而别”“而年又最高”中“而”的用法不相同。 B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个句子中的“大兄”,是古代对朋友辈的敬称。 C . [甲]文寓理于事,通过射箭和沥油两个场面表演的叙写,很自然让人悟出熟能生巧,反复练习至精妙的道理。 D . [乙]中啸翁之“啸艺”精湛无比,能够呼风唤雨,变幻无穷,甚至能够导致山崩地震,屋瓦乱飞。
8. 现代文阅读
阅读《老山界》的选段,完成问题。

①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②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③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④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⑤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⑥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

⑦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_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

⑧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牌,写上某年某月,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1. (1)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 (2) 试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9. 现代文阅读
阅读铁凝的《戴套袖的孙犁先生》,完成问题。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我的家庭鼓励了我这妄想。父亲为我开列了一个很长的书目,并四处奔走想办法从已经关闭的市级图书馆借出那些禁读的书。在父亲喜欢的作家中,就有孙犁先生。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他的朋友、《小兵 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日:孙犁的书我都读过。徐光耀老师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那年我十六岁。现在想来,以那样的年龄说出这样一番话,实在有点不知深浅。但能够说明的,是孙犁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的位置。

②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我带了信,在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 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 ”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夸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 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摘自 《散文选刊》2008 年第5期,有删改)

【注释】孙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1. (1) 研读“我”与孙犁先生三次见面的场景,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事情

    给“我”印象

    第一次

    捡豆粒

    第二次

    洋溢着干练的活力与激情

    第三次

    忙写作

  2. (2) “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你来朗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词语应该重读,为什么?
  3. (3) 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0. 现代文阅读
阅读孙犁的《芦苇荡》选文,完成问题。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心

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一直没安静过,神经紧张得很。一点轻微的声音,闭上的眼就又睁开了。又是到了这么一个新鲜的地方,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就更睡不着。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叫了一声。

老头子说:“不怕, 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当小船和那黑乎乎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梭机枪。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子弹吱吱地在她们的船边钻到水里去,有的一见水就爆炸了。

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她挂花了!老头子没听见,拼命的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女孩子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你们不信 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鬼子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米,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赤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945年8月于延安)

  1. (1) 小说中的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 (2) 赏析下列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3. (3) 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读了孙犁的作品后写道: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读了《芦苇荡》,你发现孙犁作品的风格了吗?试归纳一点。
  4.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头子多次对两个女孩说“不怕”只是为了安慰她们,其实他自己也很紧张,害怕被鬼子发现,从他往船上蹿动作就可以看出来。 B . 文中多处用了伏笔,使故事交代含蓄又能结构严密、故事紧凑,如写“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就是为后文鬼子轻易追上老头子设的伏笔。 C . 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前者能烘托出人物平静惬意的心理;后者则是营造了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 D . 作者笔下的女孩和老头子都是普通老百姓,但是他们坚强、乐观、勇敢面对甚至是直接参与抗战,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信心和对人性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