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县第一高中校北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政治3月月考试卷

四川省仁寿县第一高中校北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政治3月月考试卷
教材版本:思想政治
试卷分类:政治高二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单选题
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

A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 . 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 .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 . 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 单选题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3. 单选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    )

A .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 .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 .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 单选题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③物质是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④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5. 单选题
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

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6. 单选题
继2019年我国嫦娥四号的探月拿下了世界多个成果,2020年我国将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择机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总体规划目标。这表明(   )

①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

③探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对月球的正确认识

④事物的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A . ①③ B . ③④ C . ①② D . ②④
7.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而制定的,它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而成,克服了以往单行民事立法之间存在的漏洞、重复和冲突,增强了民事司法的统一、公正、高效和权威。因此,《民法典》的通过施行,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能动性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制定和实施。

8. 单选题
哲学史上存在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下列能体现两大阵营之间的分歧的是(   )

①“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③“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④“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9. 单选题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 .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 .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 .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D . 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10. 单选题
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
A . 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 . 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C . 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 . 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