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二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4-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语言表达
下面是某高校广播站为前来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写的广播稿,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够规范,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亲爱的同学们;

欢迎你们莅临我校参加自主招生选拔考试,诸君的到来让我们备感荣幸。我校是百年名校,环境优美,三面环山,东面是美丽的海滨。自主招生考试期间我校的阅览室,实验室等功能教室全部对外开放,学生会的志愿者们将会鼎力相助。希望你们能取得优异的佳绩!

2.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英雄模范形象激励了无数青年,献身祖国建设发展事业;影视明星迷倒了无数青年,他们渴望像明星一样能出名、暴富、光鲜亮丽;比尔·盖茨、乔布斯、李嘉诚、马云、俞敏洪、王健林、马化腾等商界精英红极一时,成为青年们津津乐道的焦点人物;更有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也让人们受到深深地触动;2020年中国武汉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后,无数青年开始以挽救生命的医生、护士为心目中的榜样,崇拜他们的专业、勇气和担当……青年人总是存在精神偶像与价值追求,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时代偶像?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怎样对待偶像呢?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韵”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最初用于音乐。梁建文帝在《劝医论》中,首次把音乐的“韵”引入了诗歌美学,他敏锐地发现了诗歌中超迈悠远、耐人寻味的那种艺术趣味,与音乐的“余响”不绝、让人回味的“韵”在感官上相通。从此,“韵”与诗,就成为密不可分的一对姊妹。

诗人之韵,是诗人个人的音乐修养、风貌,以及这种修养、风貌在诗歌作品中的作用。古人以“琴棋书画”来评价艺术的修养,“乐”是第一要求。他们认为,诗人对音乐的修炼,既可以使诗人形成与众不同的气质面貌,也能使他在创作时自然地表达内心的情感,既是一个人成为诗人的前提,又是诗人进行创作的一种手段。清人袁枚在《再答李少鹤》中视神韵为先天真性情,作品中的神韵,是作家的艺术修养的自然流露,作家的神韵,决定作品的神韵。韵既是作品中的态度风致,也是作家的态度风致在作品中的体现。

诗歌之韵,既体现为外在的音乐形式即声律,又体现为内在的审美特质。诗歌的外在之韵指向明确,内在之韵内涵更丰富。在古典诗论中,韵是作为作品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存在的。宋代李膺把“韵”比作朱弦遗音,大羹遗味,也就是说,作品必须具有超出文本之外的、令人回味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作品必要的组成部分,否则作品便是“庸俗鄙”一样的作品。明人胡应麟把“筋骨”、“肌肉”和“神韵”作为作品的三大要素,“筋骨”相当于作品的立意,“肌肉”相当于语言的运用,“神韵”则是精神气质。在他们看来,诗歌光有外在的形式如语言、结构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精神风度和丰富的话语蕴涵,这是诗歌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宋人范温那里,韵也同样是作为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和追求而存在的。他认为韵与一些具体的美的形式和风格相区别,它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美,如巧丽、雄伟、奇、巧、典、富、深、稳、清、古之类,而是对各种具体美的总的要求,是各种美达到最高峰的产物。如果没有韵,那么空有美的形式的作品是不会令人信服的;如果作品不能在韵上胜出,那么它的美也就随之失去。

对于接受美学来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在它产生以后,就已经不属于作者本人,而是属于读者,因而面临着被无限阐释的丰富可能性。这种丰富的可能性,是由作品中独特的话语所决定的,同时也是跟读者本人的阅读经验、接受能力、心境等分不开的。而如果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韵又是诗歌的美带给读者的那种绵延悠长的回味。姚鼐在《与王铁夫书》中说王铁夫的诗“咀诵之余,别有余韵”,其实就是说诗歌中的话语含蕴在经过了他的咀诵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感受,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感受到的诗歌魅力。

“韵”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美学特征。它指向文学生产的整个过程,关乎作家、作品和读者,含义丰富多彩而具有广阔内涵。在多元化的当代诗歌写作中,如果我们能以与时俱进的眼光,赋予古老的“韵”新的时代精神,从中寻找和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的美学体系,将会对新诗的发展大有裨益。

  (摘编自《文艺报》徐峙《“韵”的三种形态》)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梁建文帝在艺术上敏锐的嗅觉让他发现了“韵”与诗文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使“韵”成为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重要的范畴。 B . 诗歌美学中的“韵”有三种形态,包括诗人之韵、诗歌之韵和读者之韵,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C . “诗歌之韵”有内外之分,外在之韵表现为一种音乐形式,内在之韵表现为一种审美特质,这些是诗歌构成的重要因素。 D . “读者之韵”的产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既与作品中独特的话语有关,也与读者本人的阅读经验、接受能力、心境分不开。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依据文章第二段所引袁枚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缺乏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很难写出艺术性很高、富有神韵的作品。 B . 文章第三段列举了李膺与胡应麟的观点,证明了欲使作品摆脱庸俗、粗鄙的格调,须在作品的内涵、意蕴上下功夫,而不必去追求作品的形式。 C . 第五段,作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阐释了读者之韵是诗歌的美带给读者的那种绵延悠长的回味,是读者的一种审美感受。 D . 文章论证上采用了总分总结构,首先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议题,接着分析“韵”的三种形态,最后总结并提出希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非常重视音乐修养,因为这种修养可以让诗人形成独特的气质面貌,同时也是诗人进行创作的一种手段。 B . 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依据原文,说的应是读者之韵。 C . 李膺、胡应麟和范温对“韵”都有各自的解读,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他们都认为“韵是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和追求”。 D . 作者认为,“韵”的内涵非常丰富,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美学特征,当代的学人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赋予“韵”新的时代精神。
4.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张教授,1月26日,也就是大年初二晚上,您接到了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飞赴武汉的通知,您接受任务之前有没有思想准备?

张伯礼:知道当时武汉的疫情很重,也有思想准备,甚至自己想申请来。

记者:听说接到通知您流泪了,为什么呢?

张伯礼:感觉很悲壮,因为当时武汉情况已经是很严重了,并且当时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远远不像现在这么多,我这个岁数本身在这摆着,说明疫情很重才让我来负责,否则不会让我这个老头来。

记者:您可以说不来吗?

张伯礼:绝对不能说,没想到不来,不紧张不会叫你来,这是一个。第二个,领导叫你来就是一份信任,这份信任是无价的,绝对不能推。

记者:您是如何将中药运用到疫情防治中的?                        

张伯礼:刚开始中药推得很难,有人说中药没效,所以我说这次特别感谢中央指导组,特别感谢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决策,支持中药,要不我们也不敢那么大胆去做。当时我开出方子来,试着给湖北一个叫九州通的企业打电话,我说现在有那么个事,能不能帮忙做点药。他说没问题,你说做多少我们都能做,我们都全力配合。我说没有钱,现在不知道谁给钱,因为这个事不是短期煮几天,可能是长期的,我相信政府最后会埋单。人家不问价钱,直到现在也没问。第一天3000袋,第二天就10000袋,我当时说的名不好听,“中药漫灌”,就是全都给。令人欣慰的是,通过普遍服用中药,集中隔离的很多发热、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转,效果不错。

记者:2月15日凌晨,您胆囊炎发作,听说中央指导组的领导一直往回赶您,让您回天津去。您想回吗?

张伯礼:绝对不可能的。刚铺开打仗,怎么能撤离战线?

记者:在您手术后的第三天,您的儿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张磊带领天津市第十二批援汉医疗队也来到了武汉。他来看您了吗?

张伯礼:他说来,我说你打住,你来了不就问候问候吗?你又不能帮我治疗,又不能减轻我的痛苦,你问候电话里问候就可以了,你有你的任务,绝对不要来。

(节选自央视《面对面》专访)

材料二:

1968年,张伯礼从天津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农村基层从事医疗工作。在基层工作时,医疗队缺医少药的问题十分严重,农村落后的医疗环境让他深觉惋惜。但当他看到中医用中草药也能治病救人,惊叹不已,从此对疗效卓越的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甚至在农民废弃的土房里建起了一间书房。冬严寒,夏酷暑,白天临床诊治,夜晚掌灯苦读。坚持了5年后,他参加了两年制天津市脱产西医学习中医班,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天津中医学院研究生。182年,张伯礼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正式开始了他的中医药研究生涯。

“贤以弘德、术以辅仁”是张伯礼从医起立下的座右铭,他也用自己几十年的行医生涯向世人诠释着这句话的涵义。张伯礼处处为病人着想,年逾七旬也坚持每周出门诊。有时从外地赶回来,他连饭都顾不上吃,在诊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他认真倾听患者主诉,耐心解答患者问题,从不开大处方,不做不必要的检查,而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以高超的医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张伯礼深知,一个人能救治的病患是有限的,振兴中医药也绝不是一个人力所能及的事。只有后继有人,中医药事业才能得到延续,才能为更多的病人消除病痛。因此,多年来,张伯礼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上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言传身教,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近300名,培养出一批杰青、长江、万人领军人才,培养的学生分布在世界各地,很多都成为了国家名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摘自黄子桐《张伯礼:一生付中医肝胆照乾坤》)

材料三:

在抗疫一线,72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多日的劳累,使他胆囊旧疾复发,自己不得不成为一名病人。

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武汉保卫战”正是较劲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病人等待救治,他希望能保守治疗。“您不能再拖了,必须手术!”负责为他治疗的专家态度坚决。

2月18日,张伯礼被推上手术台。手术之前,照例要征求家属意见,他说:“不要告诉家人了,我自己签字吧!”毕竟这个时候在武汉病倒了,他怕老伴儿担心,更怕影响军心,张伯礼特意提出不要将他手术的消息对外界公布。麻醉过后,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的助理读疫情通报,并打电话询问江夏方舱医院的情况,接听医护人员打来的求教电话。

手术后一两天,张伯礼就开始在病房里工作了。病床上加了一个小桌子,左胳膊上扎着静脉针,右手不停地用笔在修改着东西。“仗还在打,我不能躺下!”作为国家中医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深感此行武汉责任重大。

3月19日,张伯礼迎来了72岁生日。同一天,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张伯礼说:“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此时,他已经在抗疫一线持续奋战了53天。

(摘自张立平《不计个人得失,只为山河无恙—大医张伯礼》)

材料四:

从医院到企业、从学校到研究院所……作为一名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今年是张伯礼履职的第十三个年头,为了走好“老代表”的履职路,他每年都会认真“做功课”,走访、座谈、咨询的脚步从未停歇。代表履职不仅需要“脑力”,还需要“脚力”。

13年来,张伯礼经常深入基层,脚踏一线,用脚步丈量出履职的前进之路。一路走来,他广泛听取患者、医生、教师、制药企业和管理部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获取了许多一线数据资料,在国民健康、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等方面提出议案和建议60余项。

如今,《中医药法》已实施两年多,经过实地调研,张伯礼发现,现阶段,由于中医药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了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尤其是在《中医药法》贯彻执行过程中,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在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方面,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他说。同时,有些部门理解出现偏差,对待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左右摇摆。因此,今年两会期间,张伯礼又领衔提出在全国组织开展《中医药法》执法检查的议案,以确保能真正实现立法目的,抓紧抓好抓实《中医药法》的贯彻落实。

(摘自《当张伯礼走进两会现场,所有人为这位抗疫英雄鼓掌》)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张伯礼多次使用“绝对”一词,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处事果敢、勇于担当的人,“不计个人得失,只为山河无恙”正是他的写照。 B . 张伯礼并非天才,他出身农村,家境贫寒,曾在“农民废弃的土房里建起了一间书房”,正是凭借这种刻苦精神,才一步步登上医学的顶峰。 C . 张伯礼手术前自己签字,是为了不让老伴担心,也怕消息外漏而影响抗疫军心,反映出他既有关爱家人的柔情,又有顾全大局的义胆。 D . 张伯礼认为,个别地区在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方面出现倒退,是由于对《中医药法》的贯彻落实不到位。”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文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是访谈,张伯礼亲述参与抗疫工作的经历,读者可以更直接更真实地理解张伯礼国之大医的情怀。 B . 材料二以传记的形式侧重介绍了张伯礼的学医经历、从医事迹和育人成就,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 C . 材料三作为典型的消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报道了张伯礼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感人事例。 D . 材料四以较为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人大代表张伯礼的履职之路,体现了通讯不同于其他意新闻形式的文学性特点。
  3. (3) 概括张伯礼教授主要有哪些贡献。
5.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老牛

原上秋

不知道从哪一天,老汉养的牛,成了村里最后的牛。

老汉心生悲凉。他好久不出门了,他是在一群小学生口中,知道了这是羊各庄最后的牛。那天,一群学生,是本村小学的,老师带队,来看牛。老师说,这就是牛。孩子从嘴里发出感叹,好大哟,它吃几碗饭?

①牛曾经担负着日常的重活,拉磨,拉水,犁地,播种。也是老汉的伴儿,一起赶集赶会,一起熬过孤苦的日月。

这头牛是在5年前的顺河集上,老汉看中了,花了所有的积蓄买回的。牛八岁口,有点老。老有老的好处,省钱,温顺。不像刚上套的牛犊,猛张飞脾气,驾驭不住。他和那牛一年又一年地春耕秋收,倒也自在。没想到,人还是那个人,牛却成了村里最后一头牛。

原想着,不拉磨了,不拉水了,只耕种。年轻后生想用拖拉机顺带把那一亩多地捎带了,老汉不让。老汉使惯了牛,那拖拉机毛毛糙糙的,还不把苗扯了。

谁知道,有一天老汉的地被征了。没活干的老汉就经常用手挠牛的脊背,把牛的眼泪挠出来了。牛回头,伸出舌头,舔老汉的手,把老汉的泪也差点舔出来。

隔几天,老汉就把牛牵出来,踏着熟悉的路散步。牛仰头哞叫一声,没有一点回音。早上和傍晚路上很繁忙,都是匆匆上班下班的。其它时候,路是空寂的。老汉和牛最熟悉的地,成了制衣厂。地里不再长出散发香气的小麦和玉米,从车间出来的,是一车车打包精美的衣服。

村长和厂长在村里招工,说衣服卖到中东。老汉不知道中东在哪,反正羊各庄的人穿不了那么多衣裳。一车,又一车,就是没牛车。牛和汽车相遇,就显得多余。

不少人劝他,卖吧,没用了。老汉抽着烟说,它卖过力,有功劳。劝急了,老汉在心里撂一句狠话,你舍得卖你家的?我家的,是媳妇。牛就是老汉家的么,除不能给他个小孩,啥都一样。

搁不住久了,说的人多了,老汉也想不是恶意,它还吃呢,还看病呢,卖地那些钱一动,他的心也动了。老汉头天晚上抱着牛说了好多话,从头到尾,给牛摩挲个遍。第二天,牵牛到了顺河集。合着有个好人家,也是它的福。姑娘大了,也要舍得送人。老汉拿着送闺女出嫁的心,忐忑复杂。

集市上的人围上来,看牛,摸牛。老汉看人。他看出这些人都不怀好意。他们抢着摸着,都说一句话,出不了啥肉。这是讨价还价的技巧。谈前先压低对方身价。老汉吃惊的,是话里充满的杀机。羊各庄不兴拉磨了,不拉水了,不耕地拉货了,难道李庄、张庄也不耕种了,非一刀杀了它?牛又牵回来了。

牛是他家里的,是不生孩子的老婆。不是挨刀的。

五年了,三间土坯屋子,是牛舍,也是老汉的屋。吃喝撂觉,都一起。夏天一起烧艾,驱蚊虫。冬季,大树根没了材料,一直燃着,把个小屋烧得温暖如春。

烟熏火燎的草房,在活力四射的羊各庄,很遭人嫌。谁家盖楼,都躲得远远的。土坯茅草屋孤零零地兀自立着,不卑不亢的样子。

谁也不知道这土坯房啥年代修造,上岁数的人说,比老汉岁数都大。原先有办法的家才有牛,老汉没有。大多数家不要牛的时候,老汉有牛了。老汉的牛是公牛,眼睛却含情脉脉。老汉的日子有一种爱恋的甜蜜感受。

 没了土地,老汉的生活乱套了。多少个早起,他把牛套上,出了家门又折回。

锄头和镰刀都忠实地待在门口,像士兵等着他的命令。老汉挨个摸摸,叹口气,一头扎屋里,不想出门。

学生们看过牛,陆续又有人过来。他们看牛,看草房。村长和几个陌生人过来,送来5000块钱。村长说,领导说了,这头牛不能卖,也不能杀。老汉就下决心,一直养着,不杀,也不卖。

后来,一拨拨人过来,操着不同的口音,开着漂亮的汽车,男的女的,带着小孩,看牛,看草屋。他们照相,牛在后面,他们摆出姿势,和牛合影,和老汉合影,和茅草屋合影。

村长又陪着一群陌生人过来,说茅草屋不能拆,不能自己改造。走的时候,又给了一沓钱。

羊各庄的人都羡慕得要死:这些人绕过漂亮小楼不看,专看老汉的老牛破草屋,是咋了?

(选自《短篇小说》2019年4月)

  1. (1)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画线句①介绍了昔日老牛的日常生活,体现了它的重要作用。从后文看,它的劳动价值日渐减少直至消失。 B . 文章写到老牛和老人的眼泪,眼泪中既有失去土地的失落与难过,也蕴含着彼此安慰、心意相通的深情。 C . 村长两次给老人送钱,表明他对老人生活的关心,也暗示老牛和破草屋给村里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D . 文章围绕“最后的老牛”讲述了老汉与老牛的过往及现状,反映了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村的诸多变化。
  2. (2) 文章开篇写村里小学生看牛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 , 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注:两造:诉讼的双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 B . 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 C . 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 D . 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并从此官服加身,荣耀无比。 B . 案牍指公事文书或官府的文书、公文。案指书桌或办公桌, 牍是古代用于写字的木片,即木简。刘禹锡《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即指此。 C . 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D . 礼部是六部之一。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礼部掌管典礼、科举、赋税、学校等,礼部尚书是其最高长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淳勤勉于政务,深孚众望。他在永康任知县期间,曾夜以继日地办理案件,深得民心,诉讼案子逐渐减少。 B . 张淳足智多谋,智擒大盗。他精心设计,将与大盗卢十八勾结的某官吏妻子关押,从而成功诱捕了卢十八。 C . 张淳关心民生,政绩卓著。张淳努力认真规劝,解决了永地人因贫穷生了女孩大都不抚养的问题;对于无力养活子女的,他就拿出自己的俸禄,保全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D . 张淳忧心国事,维护地方安定。他做建宁知府期间,提出对招募的士兵应裁减老弱、保留壮勇的建议,平息了可能出现的骚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②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7.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①

杜荀鹤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②。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注)①此诗创作于唐末乱世、社会动荡时。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②国风,《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A . 本诗为寄怀之作,语言明白浅易,寓意深远。标题点明写作时间、地点及对象。 B . 诗歌开篇点出“吾辈”现状,第二句既是实写山景,又对“道”作形象化描述。 C . 颔联直抒胸臆,写儿童不以读书为业,而去玩耍嬉戏,表达诗人对国家的担忧。 D . 尾联表达了对太平盛世出仕为官的憧憬,劝诫友人不要因社会动荡而消极避世。
  2. (2) 从颈联“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8.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滕王阁序》中描写一动一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
  2. (2) 庄周在《逍遥游》一文中,写到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3. (3) 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地写其孤独处境的名句是:
9.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览”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    的话题,人们不仅乐于谈论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与文学作品和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      )。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       , 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的收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炙手可热             曲高和寡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B . 街谈巷议             曲高和寡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C . 街谈巷议             高山流水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D . 炙手可热             高山流水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隔阂 B .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的罪魁祸首 C . 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D . 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B .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C .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D .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10. 语言表达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10月17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高票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将从2021年6月1日起实施。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表示,修改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补齐了现有法律中的短板,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本次修改,对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了大幅修改和完善,新增“网络保护”“政府保护”两章,由7章扩展为9章,条文由72 条增加到132条,修改几乎涉及原法的每一个条文。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表示,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初步担负起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小宪法”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