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七)

重庆市长寿区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七)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目前的融媒体环境,既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共生,也有新旧媒体间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从本质上讲是以互联网新媒体为核心的多元化媒介环境。

融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效性与实效性。融媒体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使其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获得显著提升。二是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变革创新,融媒体打破了旧媒介的生产方式和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传受者之间的界限,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性;另一方面,融媒体解构、颠覆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模式,使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三是具有多维性。传统文化的传播由单向的传统媒介传播模式发展成为多维交互传播模式,网络上的任何个体皆可进行信息的生产、传递、共享及反馈。

中国孔子网融媒体平台,是基于“一网一台一馆”(中国孔子网、孔子网络台和儒家文化数字馆),以儒家文化为主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新兴融媒体传播平台。自上线以来,该融媒体平台实现了网站、微信、纸媒、APP等交互媒体的深度融合、资源共享,打造了《儒学快讯》《儒学联播》《儒林论道》《孔子会客厅》《传承者》等多个品牌栏目。平台还利用线上线下,全面创新文化活动落地方式,成功举办了“全球同祭孔”“中华经典吟诵大会”等大型主题活动,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进行线上线下传播,用全新的手段和模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尝这,取得了良好效果。

(摘编自李奕悦《融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探析》)

杖料二:

融媒体不同于过去单一媒体或者少量媒体的传播,它实现了多种媒体形态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在新时代综合运用融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有着积极的影响。

融媒体能够有效记录和保存传统文化的原型,使宣扬传统文化有据可依。作为传统文化中物质文化的代表的文物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光明日报《馆藏文物之痛:文物腐蚀的结与解》说明了我国馆藏文物腐蚀严重,像敦煌莫高窟这些暴露在露天环境中的文物遭受的侵蚀更为严重。同样,面对时间的洗礼,非物质文化更难传承全貌,例如陕西的社火表演、剪纸艺术、皮影戏、秦腔、木板年画、泥塑等,它们己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非物质文化,它们应该受到珍视和保护。融媒体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化、APP、H5、虚拟现实等技术完整保存这些岌岌可危的传统文化。

融媒体能够拓宽宣扬传统文化的渠道,提升社会影响力。融媒体革除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传播手段单一的弊病,将媒体的传播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融媒体产品的多样化造就了其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其中,文字、图片不仅能在传统纸媒上完美展现,更能通过客户端、APP等大放异彩;视频、音频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泛传播;H5技术不仅在视听上满足了用户的需要,还能够兼顾交互性和趣味性;现场云技术革新了传统的采编发场景,使得“同步时空,还原现场”成为可能;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复原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等等。

融媒体还能够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迸发出新的活力。融媒体宣扬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展示与场景再现,而是在全新文化产品中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创作者感情。例如,新华社陕西分社创新性推出“穿越秦朝,当你的品位遇上兵马俑”,H5,让用户通过涂鸦的方式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彩色兵马俑,使得原本已经褪色的兵马俑重焕彩色新妆,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融媒体技术还可以搭建沟通的桥梁,让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同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摘编自王硕刚  巨维博《融媒体视域下宣扬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材料三:

目前,融媒体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各种新媒体技术、新文化理念营造出了全新、多元的文化传环境。应该利用融媒体技术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之中,激发民众对历文和文化的热情,实现优秀传文化的大众化和全球化传播。

在多元化的融媒体时代,依照以前的发展模式传承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的文化发展潮流。须以创新的理念不断推陈出新,传统文化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泛娱乐化的今天,各大媒体为了追求利润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博取关注,众多娱乐节目让人眼花缭乱,各种变态邪恶的故事随处泛滥,网络上各种恶搞短视频屡见不鲜,普通民众的品味变得越来越低俗不堪,这就亟待精英群体集体发声。知识分于作为知识的传承者,更应该肩负起引导传统文化向着良好方向发展前进的义务。在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只有与精英知识分子结缘,才能远离媚俗,才能准确地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原貌传达出来,又兼具娱乐性,满足当代人对文化的高层次需求。

(摘编自张瑞丽《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融媒体是一种新型媒体,它把不同的媒体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从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共生和多方面融合。 B . 融媒体语境下,网络上的任何个体皆可进行信息的生产、传递、共享及反馈,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 C . 融媒体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迸发出新的活力,而传统文化与融媒体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二者相辅相承,互相依存。 D . 融媒体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把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作品,激发民众热情,就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2.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兴融媒体传播平台能实现交互媒体的深度融合、资源共亭,能用全新的手段和模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B . 社火表演、剪纸艺术等非物质文化更难传承全貌,利用融媒体保护非物质文化比保护物质文化难度更大。 C . 利用H5技术的交互性和趣味性,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参与创作,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全新作品。 D . 在融媒体时代,媒体过分追求利益、普通民众品味低俗等问题亟待解决,精英群体更应肩负起引导义务。
  3.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媒体融合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技术性的基础服务,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扩大了其传播的广度。 B . 将全息投影技术运用在傩文化的保护、展示、商业应用等多个方面,使傩文化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得以传承。 C . 《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播出,就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受到一致好评,并掀起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 D . 借助“活力网格”融媒体平台,市民用手机APP上报各类问题,网格管理中心第一时间收到信息,及时反馈。
  4.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融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概括。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车夫姚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姚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

为了表示同意。姚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掉下来……

姚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撬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快点跑!”

姚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姚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

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姚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形。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姚纳的胸腔裂开,那种苦恼瀼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回到大车店。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新声四起。姚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

“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姚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

姚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盖好被子,头蒙上,睡着了。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去看一看马吧。”姚纳想。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看就好了……”

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文本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主人公姚纳是一个勤劳善良、生活窘迫、孤苦伶仃,悲怆伤痛、无人同情的俄国下层劳动人民的典型,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中下层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写照。 B . 马车夫姚纳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这个低得不能再低的愿望竟成了无法实现的“奢望”。这和鲁迅《祝福》的祥林嫂讲述她阿毛被狼吃掉时的遭遇是一致的。 C . 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体为素材,以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作主角,反映的却是重大社会问题,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 D . 《苦恼》就是在讲诉一个悲伤的故事。悲伤的谈话意味着,不但所谓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不能沟通,即使同为下层社会,沟通同样是不可能的。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用白描的方式来描写环境和刻画人物,雪花纷飞渲染沉重凄凉的氛围,一动不动的车夫,虽然不发一言,却足以使读者窥探到他内心的焦躁。 B . 小说的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话连续出现“伛”字,契诃夫没有直接描写姚纳的内心世界,但通过身体语言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他的悲苦心境。 C . 小说在写姚纳等待乘客的过程中,出现了姚纳和他的小马的姿势对应,意味深长。这其实为小说结尾姚纳向马倾诉埋下了伏笔。 D . 当年轻人到达目的地后,姚纳还“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从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得知姚纳是多么孤寂,只要有人和他说话,就是骂他他也觉得舒服。
  3. (3) 有人说《苦恼》这篇小说是以冷静的笔调来表现小人物在冷漠环境中生活的无声悲哀,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4. (4) 小说的结尾,作者给姚纳安排了一个倾诉苦恼的对象,于是“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这样的结尾安排有什么样的作用。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 , 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 , 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季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致仕。元六年八月, , 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 .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 .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 .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 . 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 . 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 . 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3. (3) 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 . 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 . 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 . 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5. (5) 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4.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凤归云

柳永

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注】阳乌:太阳。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有三足乌,故以阳乌为太阳的代称。‚五湖烟浪,用春秋时范蠡与西施之事。吴越争霸,相传越灭吴后,灭吴有功的范蠡挂冠归隐,携西施泛游五湖。

  1. (1)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词开篇点明时令——深秋、夜阑,交代了地点——西郊、陌上,并连用“肃”和“凉”两字,营造了寒冷萧瑟的凄清氛围。 B . 词的上片,词人用工笔描画出深秋深夜特有的景象,刻画出一个深秋寒夜兼程奔波的行客,表现了行役的辛苦与人生的坎坷。 C . 下片第二句中,“云泉”“尘土”“壮节”分别喻指“山水之乐”“官场”“理想抱负”,表现了词人热衷于仕途的进取与世俗的享乐。 D .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细致生动,抒情深挚哀沉。其题材由柳词以往的春女善怀转变为秋士易感,拓展了柳词的表现领域。
  2. (2) 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的意蕴。
5.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游园》中描写杜丽娘进入后园见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的句子是
  2. (2) 《六国论》中讲述赵国败亡的原因时说“”,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
  3. (3) 《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所顾虑,畅言自己理想的句子是:
6.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不是雕虫小技,而是          。我们常说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一百回的《西游记》,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所谓"回"就是"回目",又称章回题目,是章回小说的典型特征。在章回小说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回目形式由单句发展为偶句,字数也由         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不但易于较完整地概括每回内容,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作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即每一回的标题都是一副词句工整、前后相衡的对联。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因为就大多数回目而言,句子可长可短,结尾可平可仄,句式灵活多变,与诗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与对联更为        。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前,均有一副标明篇章内容的对联,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        统观阅读小说回目,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独树一帜  参差不齐  契合  如果 B . 一枝独秀  参差不齐  契合  不但 C . 独树一帜  错落有致  吻合  不但 D . 一枝独秀  错落有致  吻合  如果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被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B . 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C . 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D . 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3. (3) 许多回目本身就可以当作言辞优雅、意境生动的名联来欣赏。下面选取了《红楼梦》三个回目,请你从中任选一个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加以赏析。

    ①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②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③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膳”

7.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__________,未免有些无理取闹。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不至于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太大阻碍。何况早期白话文和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了解一些并非坏事。当然,想要读懂鲁迅,得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识,要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       , 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不通顺”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B . 下城区作为杭州首个“城市大脑区块链”试点区域,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应用了区块链技术。 C . 在专业上,他可以说是我的“老师”,给了我许多学业上的意见,还带我接触了新领域。 D . 老张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哪家超市有免费试吃,哪个商场可以很容易把厕纸带走。
  2.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10个字。
8.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朋友圈流传着一个“稻草定律”: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理会,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但如果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卖螃蟹的人拿它去捆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人的价值有时也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加入什么团队,与谁在一起。但也有人觉得“稻草定律”并非人生宝典,稻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稻草,螃蟹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螃蟹。稻草不应通过攀附他人来提升自己的价值,它应该挖掘自身的价值:稻草的价值在于它是稻米成长的母体,而它孕育的稻米的价值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课上发言,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