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开学考试试卷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开学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三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审美观是审美主体对美的事物的总看法。审美观形成于社会实践之中,与政治、道德、哲学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关系。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社会集团的审美观是不尽相同的。对于个体来说,秉持何种审美观、采取何种审美态度对自然、社会、文艺和人生进行欣赏、感悟和评判,这是其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

在古今中外的审美观中,有种常见的说法,那就是“无美不善,凡美必真”。这是一条铁律。任何虚假的东西都与美无缘,任何丑恶的东西都没资格进入文艺之美的殿堂。

毋庸讳言,一段时间来,以文艺从业者为主要构成的娱乐行业在审美观问题上出现一些偏差和乱象,主要表现在真假不辨,美丑不分,不问是非,不知香臭,价值观扭曲;审美流于形式,流于表面,缺乏思想,缺少深度;娱乐至死,情绪主宰,以庸俗为宝贝,拿低劣当有趣。这种偏差和乱象,侵蚀人们灵魂,污染文艺生态环境,对文艺是一种伤害,对社会精神生活也是一种伤害,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艺服务人民观念的颠覆与消解,也是对文艺引领和激励功能的无视和背弃。对此,我们应该有所反思、有所警惕。

审美观不仅影响个人,而且影响整个艺术生产系统。马克思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消费不仅生产出消费者的素质,而且也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可见,消费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审美也是一种“消费”,一种精神性和文化性的“消费”。审美这种“消费”,既替读者、观众制造主体,也替艺术生产者制造主体。因此,具有什么样的审美观,绝非是可有可无的小事情。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审美观折射的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的是他的整体精神面貌。健康的审美观和良好的审美风尚,可以为个人和群体审美行为提供良好的氛围与范例;不健康的审美观和低俗的审美风尚,则只会为扭曲和腐蚀个人与群体的精神世界提供媒介和条件。

诚然,审美是一种感性体验,但它不是空洞的,其中有认知、思想和价值领悟相伴随。审美倘若流于表面,迷醉于对象的外表,不去分析,不会鉴别,盲目崇拜,喜欢给低劣的作品、丑恶的灵魂披上漂亮的外衣,这恰是审美观苍白、贫血、腐朽、失魂的显现。

文艺作品要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不能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杯中酒”。前不久,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文艺评论要有“批评精神”,要“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这对提升全民族的审美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需要健康的审美观,追求真善美应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我们要努力建设风清气正的审美生态,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贡献。

(董学文《美丑不分、娱乐至死是文艺审美生态的毒株》)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审美观的形成往往受到社会实践、意识形态、时代背景和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B . 我们应反思和警惕眼下娱乐行业在审美问题上出现的一些偏差和乱象,予以纠正。 C . 按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只提供消费的对象,消费却是生产的目的,作用大于生产。 D . 关注人类最先进的方面和探寻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也是新时代文艺作品的要求。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首先阐释了审美观的概念,然后分析审美观的形成,引出审美观的标准。 B . 用马克思的观点直接说明健康的审美观和良好的审美风尚有利形成好的审美行为。 C . 在分析审美观影响个人和艺术生产的基础上,用对比论证强调健康审美观的重要。 D . 文章最后从审美者、艺术作品和文艺评论三方面,论述了如何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无美不善,凡美必真”的铁律可知,真与善是必要条件,没有真与善就谈不上美。 B . 文艺服务人民观念被消解使娱乐行业一些文艺从业者在审美观上出现了偏差和乱象。 C . 审美作为一种“消费”,也制造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D . 健康的审美观要有辨别,有思想,有批评精神,这样才能为繁荣新时代文艺作出贡献。
2. 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锻造出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为我国重大科研攻关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中科院采取一系列措施,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降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推动科研院所深化改革,通过做“减法”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推进“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院所和科学家更多科研自主权;鼓励“揭榜挂帅”,让“能者”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中科院致力于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导向,坚决摒弃只看论文、“帽子”,忽视能力、贡献的倾向,并结合不同类型科研工作的特点,建立相应的人才评价机制。对从事基础研究的,强化稳定支持,以国际同行评估为主,适当延长考核周期;对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基于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建立竞争性与稳定性相结合、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的长期支持机制。

(张泉《中科院致力打造优良创新生态》,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近年来,深圳市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引才用才方面,深圳让企业唱主角,构建“企业认可、市场评价、政府支持”的人才评价新模式,有成熟人才管理体系的企业可以建立与政府标准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今年7月,深圳首批数字技能人才自主评价顺利实施。

2020年8月,深圳发布《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明确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允许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挂职取得报酬,鼓励在职创办企业或离岗创新创业。深圳还允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创新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研究员,充分激发人才流动带来的创新红利。

今年5月,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7家用人单位对外发布首批“特聘岗位”申报指南。“特聘岗位”制度的推行,不仅意味着用人单位在高端人才认定方面享有更大的自主权,更是深圳扭转“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和重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的重要举措。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例,目前该院以15%人员流动率实现科研队伍年轻化,科研人员平均年龄稳定维持在32岁左右,累计输出各类人才超1.3万人,有效推动和支撑了区域产业发展。

(吕绍刚《深圳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近年来,上海深入贯彻落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方针,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正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突出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人才优势正成为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突出市场化,率先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推动由领军企业等牵头制定人才评价标准。突出国际化,支持上海科技大学探索以常任教授制为中心,建立重道德品行、重教书育人、重学术水平、重发展潜力、重国际公认的人才评价新体系。突出便捷化,畅通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评聘高级职称的“绿色通道”。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市场价值的激励效应,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扣除直接费用后,净收入的70%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保障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下放岗位聘任、考核评价、收入分配等管理权给用人单位,允许高校、科研院所在编制限额内自主引才、统筹用编。

(曹玲娟《上海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选自《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基础性的科研工作往往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对此中科院强化稳定支持,适当延长考核周期,以国际同行评估为主。 B . 对人才的评价,可以是国际同行评价,也可以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还可以引入企业和市场评价,形式多样。 C . 科技人员的双向流动有利于科技人员与企业之间、企业家与研究单位之间的双交流,可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 D . 上海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突出市场化的特点,并由领军企业牵头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国际化的人才评价新体系。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科院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降压的做法,符合科研工作特点,稳定了科研队伍,引导科研人员集中精力去从事基础研究。 B . “特聘岗位”制度的推行,已经扭转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并有利于重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 C . 上海为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正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进行多项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激励帮助人才创新。 D . 要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需要靠大量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每个求发展的城市都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
  3. (3) 为了“聚天下英才用之”,深圳与上海的措施创新方面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请简要概述。
3.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弦歌

岑燮钧

天色很快暗下来了,山里似乎黑得更快。郭保全校长走出祠堂,沿着山村的小路兜了一圈。他时不时走进村民家里,一边与主人打招呼,一边查看租住着的学生,提醒他们当心火烛,早睡早起。

当他转回祠堂准备也去休息时,听到了风琴的声音。风琴弹的是《送别》,和着节奏,他不由得哼了起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他走进用作教室的祠堂,看见一个男生,他叫卢亮,正在弹风琴,借着隐约的月光,手指熟练地按着键盘。

“看不见了吧,明天早上再弹吧!”

学生立马站起来,喊了声:“郭校长!”

“你家是哪里的?”

“回校长,我家在皿山。”

“哦,那路挺远的。”郭校长对这学生有些印象。他又抚了抚风琴,叹了口气:“唉,这次撤退只剩下两架风琴了,另一架还有点儿漏气。”而最近的消息又让他忧心忡忡,听说省政府省教育厅迁到更偏西的皿山深处去了,日军离此又近了二十里。

第二天一早,路上遇到军训教官,他向郭校长打听学校是否还得搬,说他是本地人,如果学校再搬,他不走了,一大家子,怎么走?郭校长笑笑说:“上面总会派别的人来的。”

刚走进办公室,会计老余走过来,问道:“不知道下个月的教育经费还能不能按时拨付?”

到月初,郭校长打听了一下,不由眉头紧锁。由于战事吃紧,本地银行领不到经费,他得亲自去一趟皿山。两人合计了一下,得找个认路的同行。可是,一时到哪里去找呢?这时,老余忽地记起来,有个男生就是皿山人。一下课,就把他叫了来。郭校长一看,是那晚弹风琴的男生。

老余说了一下叫他来的意思,郭校长微笑着看他:“就怕你力气不够!”

“校长,我行的。去年我们撤退时,我还背着受伤的同学一起上山呢。”

第二天一早,两人偷偷上路了。转来转去,好不容易在第三天见到了教育科科长,他说只能在皿山银行领到款项。他从银行里出来时,手心全是汗。两个月的经费,仅仅用一个布包裹装着,背在肩上,是不是太显眼了?

当旅社里只剩下他俩时,郭校长向卢亮亮了底。卢亮从没见过这么多钱,倒吸了一口凉气,喃喃自语,万一包裹被抢,那就不得了了。忽然,他一拍脑门儿说:“对了,我每次上学来,我娘总是把钱缝到我的内衣里。把钱缝在内衣里,怎么样?”

向老板娘要了针线包,关紧了门窗。郭校长就把钱分成两半,一份缝在自己的内衣里,一份缝在卢亮的内衣里。

“校长,您放心,人在钱在,我知道这事非同小可……”

一路担惊受怕,终于回到了山村。郭校长拍拍卢亮的肩膀,长吁了一口气。

此后,也有整个月领不到经费的,但山村里,依然琴声悠扬。时局依然难以预料,偶尔会看到敌机从东南角掠过,但也没有扔下炸弹来。

突然有一天,一个学生气喘吁吁地跑进办公室来,说:“打起来了,打起来了。”郭校长一惊,急问什么事,因为警报并没有拉响-原来一群男生与教官混战在了一起。郭校长急忙赶过去,拨开人群,只见一个教官在横摔一个男生,不断用脚乱踢。郭校长喝道:“住手,怎么可以打孩子呢?”他立马拉开两人,定睛一看,被打的竟是卢亮。

几个教官气势汹汹地拥进校长室,说卢亮闹事,一定要开除,为首的就是上次打听消息的那个本地教官。等他们走后,郭校长查看了卢亮的伤情,让老余给他涂上红药水,又一一查问学生,终于明白了。这几个教官平时作风粗暴,对女生也动辄打骂,卢亮说了句“不能打女生”,结果惹恼教官。他们恼羞成怒,打卢亮出气。同学们看不下去,一哄而上,围攻教官,终于酿成一场混战。

郭校长感到事态严重,就集合学生进行训话:“在此国难当头之际,本当戮力同心,弦歌不辍,保我国本。谁知你们少年意气,不懂时务。从今之后,当潜心学习,为人师表,以上不负国家和民族,下不负父母和师长!”

但是随后,他也辞退了那几个教官。因为他们态度强硬,毫无反省之意,还一定要他开除卢亮,否则就停止军训,报告上面。郭校长正色道:“请便!”

“校长,这样怕是不好吧……”老余有点儿担心。

“这几个兵油子,积习难改,于教育无补,还会败坏风气。我上次还看见他们追逐女生,态度甚是轻这事,暂时算是压下去了。

这天黄昏,郭校长沿着山村又绕了一圈。祠堂前后,树木掩映,残阳漏金,暮鸦四噪。他听到音乐小组在训练弹唱,《送别》的歌声再次传入他的耳朵-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郭校长伫立静听,眼里有点儿温热。过了会儿,他一个人往山上走去,在一个山头,远望东北,站了很久。那里是沦陷的舜江市,市北郊有一幢口字形黄瓦青砖的二层楼房,有十多个教室和长长的宿舍,那就是舜江师范的原址!刚才,他接到了教育厅的指示,让他辞职复命。因为军训事件,已引起上面的不满。

郭校长已经决定:不能开除卢亮。因为那是一个火种。

(选自《百花园》)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抗日战争为叙述背景,以郭校长为叙述视角,主要描写了战争后方一所师范学校师生的学习与生活情景,生动揭示了乱世中的世态百相。 B . 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真实传神,“祠堂前后,树木掩映,残阳漏金,暮鸦四噪”写出环境的清寂,还烘托校长和师生的离别氛围。 C . 小说善于在事件中表现人物的精神,面对那几个积习难改、态度强硬的教官,郭校长毅然辞退他们,保护了学生,维护了正义,体现“师者”形象。 D . 会计老余是小说次要人物,他为人谨慎,是郭校长不可或缺的工作帮手,小说通过老余直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也为郭校长可能被要求辞职埋下伏笔。
  2. (2) 郭校长为什么认为“卢亮是一个火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3) 文中多处提到“琴声和歌声”,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
4.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以部将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李光弼为河西兵马使。翰父祖本突骑施别部酋长;光弼,契丹王楷洛之子也:皆以勇略为忠嗣所重。忠嗣使翰击吐蕃,有同列为之副,倨慢不为用,翰杀之,军中股栗,累功至陇右节度副使。每岁麦熟吐蕃辄来获之无能御者翰先伏兵于其侧虏至断其后夹击之无一人得返者自是不敢复来。

上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非杀数万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且厉兵秣马,俟其有衅,然后取之。”上意不快。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堡城,上命忠嗣分兵助之。忠嗣不得已奉诏,而不尽附延光所欲,延光怨之。李光弼言于忠嗣曰:“今以数万众授之而不立重赏,士卒安肯为之尽力乎!然此天子意也,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忠嗣曰:“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以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忠嗣今受责天子,不过以羽林一将军归宿卫,其次不过黔中上佐,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乎!李将军,子诚爱我矣,然吾志决矣,子勿复言。”光弼曰:“向者恐为大夫之累,故不敢不言。今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延光过期不克,言忠嗣沮挠军计,上怒。敕征忠嗣入朝,委三司鞫之。

哥舒翰之入朝也,或劝多赍金帛以救忠嗣。翰曰:“若直道尚存,王公必不冤死;如其将丧,多赂何为!”遂单囊而行。三司奏忠嗣罪当死。翰始知遇于上,力陈忠嗣之冤,且请以己官爵赎忠嗣罪。上起,入禁中 , 翰叩头随之,言与泪俱。上感寤,已亥,贬忠嗣汉阳太守。

(选自《资治通鉴》第215卷)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每岁麦熟/吐蕃辄来/获之无能御者/翰先伏兵于其侧/虏至/断其后/夹击之/无一人得返者/自是不敢复来/ B . 每岁麦熟/吐蕃辄来获之/无能御者/翰先伏兵于其侧/虏至/断其后/夹击之/无一人得返者/自是不敢复来/ C . 每岁麦熟/吐蕃辄来/获之无能御者/翰先伏兵于其侧/虏至/断其后/夹击之/无一人得/返者自是不敢复来/ D . 每岁麦熟/吐蕃辄来获之/无能御者/翰先伏兵于其侧/虏至/断其后/夹击之/无一人得/返者自是不敢复来/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节度使:唐朝官名,主要负责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外敌等,多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 B . 羽林:羽林军,即担任守卫皇宫的禁卫军,唐朝设置左右御林军,有大将军、将军等官职。 C . 三司:中国古代三个官署合称,唐代以御史台、中书、门下为三司,负责监察军事事务。 D . 禁中:指古代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又称宫禁。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哥舒翰有智有勇,深受王忠嗣的重用。攻打吐蕃时,哥舒翰行事果敢,杀了一位傲慢而不听话的副将,军中将士十分害怕。 B . 王忠嗣认为石堡城坚固,地势险要,且吐蕃全力守卫,如果强攻伤亡太大,另外即便攻下此城也难以控制敌人,意义不大。 C . 攻打石堡城是皇上的意思,而王忠嗣不完全按主动请战的董延光的想法,李光弼认为如果董延光无功,必然归罪于王忠嗣。 D . 三司定王忠嗣死罪,哥舒翰入朝,在皇上面前极力地陈述王忠嗣的冤枉,声泪俱下,皇上不为所动,贬王忠嗣为汉阳太守。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且厉兵秣马,俟其有衅,然后取之。
    ②“若直道尚存,王公必不冤死;如其将丧,多赂何为!”遂单囊而行。
5. 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十一月后庭梅花盛开

蔡襄

迎腊梅花无数开,旋看飞片点青苔。

幽香粉艳谁人见?时有山禽入树来。

落梅二首(其一)

陆游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注]①蔡襄:北宋诗人,主要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宋王朝每年给辽、西夏大量金帛以求苟安,身居高位的诗人虽有清醒认识,却又回天无力。②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力主北伐抗金,收复失地。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诗前两句都写梅花迎寒开放,不仅交代梅花的生活环境,而且突出环境之恶劣。 B . 蔡诗后两句设问,借梅无人欣赏,含蓄表现了诗人的理想、意趣和微妙复杂心态。 C . 陆诗后两句运用拟人,表达对梅花的赞美,同时托物言志,借梅花抒发内心忧愤。 D . 两诗讲究炼字,蔡诗的“点”字,描写富于动感,陆诗的“虐”“饕”融情于景。
  2. (2) 两首诗都是以梅为歌咏对象,各自侧重写出梅的什么特点和传递作者什么情绪?
6. 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1.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积累之重要,庄子在《逍遥游》中谈到大鹏鸟南飞时,用“”一句从反面强调这一观点。
  2. (2)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为表现被贬生活的苦闷单调,说房前屋后看到的是“”,早晚能听到的是“”。
  3. (3)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和“ ”两句分别赞美了当地的鱼和酒,表现宴席之丰盛。
7. 综合题
语言文字运用I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走进各大网络视频平台,开设个人实名账号,上传自己的系列讲课视频,立足各自专业,传播科学知识和信仰,赢得一众好评。这些老师中,既有“80后”“90后”的青年才俊,也有年逾八旬的院士专家,可谓              。这些网课中,既有热门的国际关系和财经观点,也有看似冷门的海洋地质和文史哲学,可谓         。网课早已有之,(                    ),这些网课竟主动选择到五彩斑斓的网络视频平台上和其他圈层内容争眼球打擂台,它们破圈赢得众多青少年的喜爱,使正能量成为大流量。

社会信息化时代,各类资讯、观点就像超市货架上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然而随着新兴媒体竞争的白热化,使内容深度日渐成为跨圈博得用户逐渐成熟的欢心的刚性要求。诚如有人所言,自媒体已进入硬核内容比拼的时代,能持续硬核者得天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校专业老师的长年学术积累和教研优势凸显了出来。诸多热门网课之所以让人             , 持续受到青少年的欢迎,无一例外皆源自这些老师长年教学研究的            。任何红利都有窗口期,唯有才华没有窗口期。做中国精神的网络播火者,就要戒骄戒躁,扑下身子深耕内容,坚守优质内容,持续硬核输出,方能久久为功。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群贤毕至          接踵而至          情有独钟          水滴石穿 B . 少长咸集          接踵而至          锋芒毕露          厚积薄发 C . 群贤毕至          琳琅满目          锋芒毕露          水滴石穿 D . 少长咸集          琳琅满目          情有独钟          厚积薄发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但相比习惯被圈养在某一网络角落的传统网课 B . 与习惯被圈养在某一网络角落的传统网课相比 C . 但相比于习惯把传统网课圈养在某一网络角落 D . 但传统网课更习惯于得到某一网络角落的圈养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然而新兴媒体竞争的白热化,内容深度日渐成为跨圈博得逐渐成熟的用户欢心的刚性要求。 B . 然而随着新兴媒体竞争的白热化,内容深度日渐成为跨圈博得逐渐成熟的用户欢心的刚性要求。 C . 然而随着新兴媒体竞争的白热化,内容深度日渐成为跨圈博得用户逐渐成熟的欢心的刚性要求。 D . 然而随着新兴媒体竞争的白热化,使内容深度日渐成为跨圈博得逐渐成熟的用户欢心的刚性要求。
8. 综合题
语言文字运用II

说到疫苗研发,中国人可是当之无愧的行家。武侠小说中常会出现以毒攻毒的情形,艺术来源于生活,“以毒攻毒”并非武侠小说的胡编乱造,而是①       。“以毒攻毒”的治疗观念有了,谁记载了临床报告呢?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东晋葛洪所写的号称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的医学名著《肘后备急方》。最初的“以毒攻毒”是用来②    , 治疗方案是“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这是古人的生活经验,为了不患上某种同样的疾病,只好“先发制人”,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等捣碎、研磨,打造成类似药丸或药膏等形态后,或敷在患处,或用其他办法让身体吸收,这恐怕就是     ③

你一定觉得古人这种“疫苗研制法”原始、血腥,毫无科学道理。其实不然。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在19世纪末研究狂犬疫苗时,先是采用体外培养以获取狂犬病病毒,但均以失败告终。他只好在被感染动物的脑组织和脊髓中提取出组织,再将这些组织接种到家兔的脑里,经过处理后,制作成狂犬病疫苗。假如葛洪那时还活着,肯定会对巴斯德叹息道:“我早就提供过作业的标准答案了!你偏不信!”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9.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读小学时,在选择兴趣小组时犹豫起来。为此,萨特向学长学姐们请教。音乐小组的学姐告诉他:千万不要参加音乐小组,要学习很多枯燥的理论知识,很无聊。舞蹈小组的学姐说:“老师让我们从基本功开始练起,太累了。”田径小组的学长说:“天天风雨无阻地跑步,简直就是一种折磨……”每个同学都建议萨特不要选择他们所在的兴趣小组。

萨特迷惑了,说:“我干脆放弃选择吧!”外祖父笑着说:“你为什么不问问他们对其他兴趣小组的看法呢?”于是,萨特又得到了不同的答案。音乐小组的学姐说舞蹈小组既能活动筋骨,又锻炼了形体,比枯坐着有趣多了;舞蹈小组的学姐说,音乐小组的学生每天在优美的音乐中陶冶情操,多好;田径小组的学长说,打篮球更酷……

萨特很迷茫,同样一个兴趣小组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外祖父说:“这就是事实呀!”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也要面临很多的选择,萨特的选择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与思考?请以“人生选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