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群文阅读练习2021-2022学年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群文阅读练习2021-2022学年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出  塞①

戚继光

郁葱千里绿荫肥,涧水萦纡一径微。

鱼未惊钩闻鼓出,鸟因幽谷傍人飞。

江南塞北何相似,并郡桑干总未归。

惆怅十年成底事 , 独将羸马立斜晖。

[注]①本诗是诗人出任蓟镇总兵,奉调到北方守边时作。②并郡,即并州。桑干,河流名,在河北西北部。两地离诗人家乡山东不远。③底事,何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描绘了塞北绿树葱茏、水清谷幽的生机勃勃的优美景象。 B . 颔联描绘了鱼闻鼓而出、鸟傍人而飞的景象,一“出”一“飞”,妙趣横生。 C . 在诗人眼里,江南和塞北的风光非常相似,透露出其对塞北的赞美和流连忘返之意。 D . 诗歌综合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自然贴切,格调深沉,意蕴深远。
  2.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诸位贤弟足下

十月二十一日,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二十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余无日不忧虑,诚恐道路变故多端,难以臆揣。及读来书,果不出吾所料,千辛万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郑伴之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实不胜感激。在长沙时,曾未道及彭山屺,何也?

观四弟来信甚详,其发奋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清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数奇 , 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人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窃笑其所忧之不大也。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冯树堂与余同日记起,亦有日课册。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成。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本欲抄余日课册付诸弟阅,因今日镜海先生来,故不及抄。十一月有折差 , 准抄几页付回也。

兄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摘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注]①负薪:背柴。相传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时还刻苦读书。②数奇:这里指命运不好,遇事不利。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B . 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C . 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D . 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是旧时的交际用语,上称下时的敬辞。 B . 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关爱百姓和一切物类。 C . 不忝不辱,不愧。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常用作谦辞。 D . 折差古时称专为地方大员送奏折到京城的邮差为折弁,折差即折弁。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此信中可看出,曾国藩认为读书与环境并无必然联系,而在于自己的心境。如果真的要立志读书,哪怕是在闹市也不要紧,否则就算在仙境中也读不好书。这番教诲对今天的求学者仍然适用。 B . 作者认为六弟格局不大,器量太小。告诫他,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好好地反省自己,看看自己还有什么需要改正的地方,不要总想着自己的荣辱得失,而应该多考虑天下的大事。 C . 这是曾国藩写给诸弟的一封信。他在这封信里以谆谆教导的姿态,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给诸弟,陈义颇高,没有一点训诫成分,娓娓道来。 D . 作者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诸多明师益友,一遍又一遍教导着他,让他只能进不能退,他才能够不断取得进步。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发奋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

    ②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

  5. (5) 从这封信来看,曾国藩是用什么标准要求自己的?他所践行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理想?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梁 衡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前往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那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十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共.产.党在陕北聚积了力量,然后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最早上船的12人,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邓恩铭,这位从贵州南部大山中走出来的水族革命家,在山东从事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31年被杀害。接着是何叔衡,红军长征后,他在一次突围中,为不连累同志跳崖而死。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时在194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毛.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

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有删改)

材料二

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

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就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

(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中的“大”与“小”形成强烈反差,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诞生于一只小船上,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B . 中共一大后,12名与会的党代表中,有的脱党,有的叛党,说明人的思想是会变化的,脱党、叛党的人是因为后来思想变质了。 C . 文章以“船”为线索,采用比喻、排比、借代、对比等手法,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回顾了党的发展历程,讴歌了革命伟业,展望了党的未来。 D . 本文语言简洁有力,精彩传神,善于熔铸古典文学的词汇和句法,极具感染力。
  2. (2) 下列与材料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梁衡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红色散文”,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白鹿原》《青春之歌》《暴风骤雨》等。 B . “弄潮儿”本指在潮水中搏击、嬉戏的年轻人,现也可比喻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堪称改革开放初期的弄潮儿。 C .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D . 教科书关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散文属于艺术,一定要符合美的要求,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
  3. (3) 材料一中的“船”既是“形而下(物质)”的,又是“形而上(精神)”的,请对此进行简要说明。
  4. (4) 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材料,列出评论要点。
4.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将军几死却永生

梁 衡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团结御敌,同仇敌忾。国军方面牺牲之最高将领为张自忠将军,八路军方面为代参谋长左权将军。他们所代表的无数先烈用热血凝铸了共和国的基石。

张自忠将军出身行伍,其成名是1933年长城抗战,以大刀杀敌。其时中日之国力、军力悬殊。我军还使用冷兵器,每人背大刀一把,只能靠夜战、近战,摸入敌营。一曲《大刀进行曲》响彻长城内外。“七七事变”后,在和战两难、进退维谷的状态下,上面命他留在北平,任北平市长,与敌虚与委蛇。汉奸的骂名却不公正地落在了他的头上。敌犯土失,官责民斥,有口莫辩,其内心之煎熬可想而知。他明白,如不能洗污,将成秦桧,誓以死明志。

国共合作,常有摩擦,张部却从未有此事。1939年1月上面下达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时两名红色记者安娥、史沫特莱正在他的防区。将军毫不刁难,立刻派人牵马将她们送至新四军李先念防区。

临沂之战最激烈时,一营长逃阵,立即枪毙;一旅长进攻不力,阵前撤职。他有这样一个绰号:“扒皮将军。”他经常训诫部下要遵守军纪,爱护百姓,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看我不扒了你的皮!”

虽是战时,他仍不忘民生。襄阳著名的秦代水利工程白起渠年久失修,他就向当时已流亡到恩施的湖北省政府打报告,倡议修复,并亲率士兵挖渠。他的部队开饭前先唱《吃饭歌》,歌词大意是:“这些饭食人民给,救国救民我天职。”逢节日时常有座谈联欢,对60岁以上的老人亲送礼品一件。一次宿劫后山村,见百姓极苦,就吩咐军需官每户发钱10元。一老妪感激下跪,他急搀起说:“是该我们当兵的给您下跪,我们没有保护好老百姓。”

每宿营,兵无食,他必不食。伤员出院归队,必亲自一一验伤,凡子弹从身前穿入者,即大声点名,让其站前排,彰其英勇。伤者无不感无上光荣,人人争先恐后。临沂战役,跟随他多年的冉营长负重伤,自知难保,留下遗言。张抱尸痛哭,亲写碑文。他严于律己,为当时高官所罕见。一次指挥部转移新地,荒村破舍。副官调几名战士打扫卫生,他批评说:“士兵是国家的士兵,不是我张自忠的奴仆。弟兄们行军已走得很累,你让他们累上加累,很不应该。”

他的参谋长张克侠(共.产.党员)回忆他:“如偶有过人享受,辄有不安之意……公殁后,余回部,过其所居,见报纸糊壁,敝席悬门,其刻苦奉公之状如在目前,不禁泣下。”1940年3月,文人梁实秋到前线慰问,留下这样一段文字:“张将军司令部固然简单,张将军本人却更简单……大概高级将领能刻苦自律如张自忠将军者实不多见。”

长官如师如父,可见一支军队之炼成,首先是长官人格意志之造就。张自忠将军带出来的这支军队,后来在淮海战场上由张克侠、何基沣两将军带领起义,投向人民的怀抱。岳飞有名言,只要武官不怕死,文官不爱钱,国就不会亡。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谈到他于国难中不知几死。纵观张自忠将军之精神,就是抱定武人必为国赴死的信念。自敌寇压境,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就是“死”。一个人只要拼得一死,总能干成一件事,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

1940年5月,敌再犯襄阳。开作战会议时,他见一团长未佩手枪,便说:“长官上前线一定要带手枪,一为自卫,二为必要时杀身成仁。”大家预感不妙,劝他说主将不应冒险到前线去拼命。他说:“不是日本人不怕死,而是中国人当大官的太怕死了。”5月16日遭敌最后包围,他说:“你们每个人都可以走,唯有我张自忠不可以走。”然后,带少数警卫与敌激战,先是左臂被子弹打穿,后弹片划伤肩、胸、肋多处,此时敌已近身,将军昂然而立,怒目逼视,大呼杀敌,又遭枪击、刀刺,以身殉国。

死生,人之大节也。将军在世时,不知曾经几死;其死后实又每日犹生,与国同在。痛哉!天不留其身,然其忠魂长在,壮我华夏。他如岳飞,如文天祥,是一位永彪青史的爱国英雄。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共和国的基石,主人公张自忠将军就是主张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先烈的代表。 B . 张自忠将军戎马一生,长城抗战中他一战成名。他抱定武人必为国赴死的信念,时刻做好以死报国的准备。 C . 张自忠将军在遭敌最后包围时,始终坚守,带少数警卫与敌激战,不畏强敌,大呼杀敌,最终以身殉国。 D . 文中写到岳飞和文天祥,意在塑造爱国英雄的群体形象,岳飞、文天祥和张自忠将军都将名垂青史。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点出主人公张自忠将军,结尾讴歌张自忠将军忠魂长在,是一位永彪青史的爱国英雄,结构完整。 B . 张自忠将军的绰号“扒皮将军”和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看我不扒了你的皮”写出了将军对部下管教的严厉。 C . “吩咐军需官每户发钱10元”“大概高级将领能刻苦自律如张自忠将军者实不多见”都通过正面描写塑造了将军的形象。 D . “先是左臂被子弹打穿……怒目逼视”,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张自忠将军的英勇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3. (3) 文章标题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简要分析张自忠将军的形象。
5. 问答题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和《将军几死却永生》这两篇散文都展现了宏大的历史事件和伟大的历史人物,但在叙述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