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2月月考试卷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2月月考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传统观念认为科普是传播科学知识,但是随着科普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公众需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意识到科普要从单纯传播知识跃升到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性的层面上。也就是说,科普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传播以系统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科学方法、态度、理性等。青少年科普也是一样,应该走出单纯普及和传播知识的老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知识不重要,因为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隐藏于科学知识背后,我们需要透过知识的表面来看待科学的本质。

应该承认的是,我们曾经一度强调孤立的事实,而不是一个系统的发现过程,也没有传播“科学是一个需要不断验证、再验证的过程”,从而导致科普的受众处于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中,知识成为从科学体系中剥离出来的一些碎片,而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死记硬背,进而让青少年丧失对科学的热情。当然,我们也应该警惕走入另外一个极端,即把视野单纯地聚焦于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更上位的层面,而忽视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单纯地强调科学方法,实际上是抽去了具体的科学内容,结果可能导致一种似是而非的科学普及。实际上,我们在这里探讨的是,要把科学知识和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其他“更隐性”的东西结合起来。

美国学者德雷斯勒在1907 年就指出:“只要还缺少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习惯,教育就不能停止。”应该说,他提出了教育的一个目标,即让人们养成用科学方法思考周围世界的习惯,并且培养和秉持科学精神,而对于什么是科学精神,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阐释,但大体上应该包括的维度有质疑、理性、不迷信权威、了解科学发展的本质等。比如,我们曾经知道的事实是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之后,太阳系就只剩下八大行星了。如果从科普的角度以及科学精神的角度来说,只传播这个事实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探究冥王星为什么被降级,并且从这个视角去挖掘出更多的科学话题。所以“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了解现实世界之门,继而去发现一种建立在事实和真理基础之上的关于这个世界的清晰和全面的哲学观点”。

科普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劳动力,并且为科技创新奠定治理和人才基础。而对于青少年来说,科普和科学教育则是为了帮助他们形成系统性的思维和探究性学习的思维,理性地看待科学。

(摘编自陈征《以科普点燃孩子们的科学精神》)

材料二:

培养创新人才,要将科学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整个周期,孩提时代是最好的起点。不过,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年提高了4.36个百分点,但总体水平依然偏低,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任重道远。针对科普需求和科普方式产生的新特点、新变化,更需要有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前不久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 2035年)》提出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旨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

科学教育中,家庭作为“第一课堂”的地位永远不能忽视。许多科学家回忆起童年时光,经常提到的是父母在科学书籍阅读方面的引导,滋养了他们的好奇心。还有人说小时候在家里摆弄音箱、遥控飞机,锻炼了动脑动手能力,从而为后来从事科研工作埋下伏笔。学校也是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孩子光有好奇心还不够,往往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把乍现的创意、灵光留存下来,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

从社会的角度,一场生动的科技创新比赛、一次充满趣味的科学创作活动,都有可能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作用。青少年只有亲手做了、亲自写了,才能更有参与感,科学知识才更有“黏性”。博物馆、科技馆作为天然的科学传播阵地,要想方设法地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提升参观体验;科幻科普作品也要进一步提升质量,帮助青少年增强知识储备,激发好奇心。

面向未来,应尽快在全社会构建起科学教育、科学传播的有效体系,让青少年在科学的花园中尽享科学之美,体会创新之乐,呵护珍贵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成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

(摘选自刘诗瑶《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任重道远》)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毋庸置疑,科学知识是重要的,但我们也要让青少年看到那些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从而迈出青少年科普的新步伐。 B . 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要科普这一知识,需要引导人们思考其降级的原因,并且进一步挖掘和其相关的更多的科学话题。 C . 我国已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 2035 年)》,采取切实行动,培养一大批青少年科学家,夯实科技人才的基础。 D . 家庭在孩子科学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引导孩子阅读科学书籍,锻炼其动手动脑能力等,都对孩子科学索质的提升有帮助。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容易走向两个极端,科普的受众因此失去对科学的热情,科普变成似是而非的科学普及。 B . 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科普和科学教育,是为了让他们具备系统性和探究性学习等思维品质,从而理性地看待科学。 C . 好奇心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但光有好奇心,没有老师的引导鼓励,孩子也很难在将来成长为创新型的人才。 D . 举办创新比赛,进行科学创作,能让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享受科学的美好,体会创新的快乐。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中所述的当代科普理念的一项是(    )
    A . 某社区面向青少年推出净水过滤体验课,让学生动手利用过滤石过滤污水,了解每过滤一次后污水发生的变化。 B . 一位老专家在给孩子们演示放电现象后,顺势引导孩子们说:“想知道为什么这么有趣吗?等你们长大就知道了。” C . 十堰市开展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研学活动,市四中50多位中学生走进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 D . 沂水萤火虫水洞旅游区依据深厚的科普人文底蕴,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使中小学生广泛参与的“探秘萤光破茧成蝶”科普研学体系。
  4. (4) 请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请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德雷斯勒“只要还缺少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习惯,教育就不能停止”这句话对我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启示。
2.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Ⅱ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裏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莱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的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呜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及随后的心理描写,都表现了她面对自己的日渐衰老仍能淡然、乐观。 B . 对老者拖锹、抽烟、吐痰的描写,表现老者粗犷豪放.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特点,为她误认做了铺垫。 C . 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前后逆转,具有极强的戏剧性效果.既符合人物生存艰辛的生活实际,又发人深思。 D . 小说结尾她迎着鼓声回家的情节,写出她从中受到了警醒.感悟到生活应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态度。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如儿子“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这一平常细节,把儿子对母亲的孝心刻画得淋漓尽致。 B . 小说运用暮色中坚强有力、催人振奋的鼓声,烘托了母亲虽然已近暮年却仍然不屈服于现实的坚强品格,同时也使小说韵味无穷。 C . 母子二人衣着寒碜、饮食粗陋、工作繁重.而她却“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对比中批判了她的奢华腐朽。 D . 小说虽然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文字也朴素平实、简约凝练,但字里行问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3. (3) 小说中多次写到路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 , 收付廷尉,及其子八人并诛。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日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日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选自《南史·檀道济传》,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日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日/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日/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B .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月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日/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日/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C .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日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日/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日/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D .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日/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原,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文中指今河南省。 B . 筹,可指用于计数和计算的竹码.如“觥筹交错”中“筹”即为此义。 C . 禳鬼,是通过祭祀而祛除恶鬼的仪式。禳,通过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 D . 祖道,古代出行前祭祀路神,并设宴钱行。祖,是临行时祭路神。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檀道济心存仁恕,赢得民心。武帝北伐时,檀道济担任前锋,所到之处敌人望风降服。有人建议杀死俘虏,他却将之全部释放,归附于他的人很多。 B . 檀道济能征善战,作战勇猛。檀道济总管征讨的各项军事事务后,向北转战到济水。魏军势力强大,但檀道济与魏军打了三十多场仗,大多以获胜告终。 C . 檀道济临危不乱,胆略过人。檀道济进军到历城时,军需物资耗尽。他巧施计策麻痹敌人,收效显著。他带领军队摆脱困境,敌人不敢进逼。 D . 檀道济功高遭忌,惨遭杀害。他在南朝和北朝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他被杀害之后,北朝连年南侵,文帝望见南侵的魏军,这才后悔下令杀了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降者妄,斩以徇。

    ②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

  5. (5) 檀道济功勋卓著,为什么最终被处死?请简要分析。
4. 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介绍背景,从分别到相逢已有十年之久,为下文的“惊”和“忆”做了铺垫。 B . 颈联前一句化用沧海桑田的典故,描绘了倾诉别情的场而,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C . 尾联以“明日”点出聚散匆匆;用“秋”点明了时令,又隐蕴着诗人伤别的情怀。 D . 全诗以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
  2. (2) 本诗领联描写颇有特色,请赏析。
5. 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写狗吠、鸡鸣,与王籍的五言律诗《人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2. (2) 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两句是““。
  3. (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通过一个过渡句把全词连接起来,以“”对上片的景物描写进行概括,又以“”引出下片对周瑜的赞颂。
6. 综合题
语言文字运用Ⅰ

汉字诞生后一直(    )而传承使 用至今,把数千年的历史生命浸入中华文明的血肉骨髓。但是,汉字究竟起源于什么,历来(    ),不过,原始的 图画与记号无疑为汉字的萌芽与诞生提供了胚胎和模型。尽管早期原始图画与记号的具体意义尚不明确,但线条多寡不一的相近形象,就已预示着未来脱胎于之的汉字必将有繁有简。所以说,①,在汉字起源之初就已如此。

伴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民众的汉字应用能力有所下降,规范书写被受到一定冲击。一方面,电子智能输入给传统书写带来挑战。电子产品、无纸化办公、网络虚拟社交等新事物让人们书写汉字的频率越来越低,提笔忘字、写错字别字的现象②。另一方面,刻意追求标新立异使汉字的应用出现不规范现象。电子产品的使用(    ),但对当下的语言文字工作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普及。我们相信,繁体字一直是泱泱文明古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不可能也绝不会消失。繁体字和简体字必将(    ),世代相传。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绵延不绝  众说纷纭  势不可挡  休戚与共 B . 绵延不绝  众口一词  势如破竹  风雨同舟 C . 纷至沓来  众说纷纭  势如破竹  休戚与共 D . 纷至沓来  众口一词  势不可挡  风雨同舟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中,使民众的汉字应用能力有所下降,规范书写受到一定冲击。 B . 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民众的汉字应用能力有所下降,规范书写被受到一定冲击。 C . 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中,民众的汉字应用有所下降,规范泻自然也受到一定冲击。 D . 伴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民众的汉字应用能力有所下降,规范书写也受到一定冲击。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7. 综合题
语言文字运用

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    )。我这样说是因 为我想说明的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在上篇,我从空间格局中说到了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在这里我是想从时间格局中说明同一结果。

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没有文化的动物,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我这样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决定的。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众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而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

(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切文化中既需要“词”,同时也需要“文字” B . 一切文化中既需要“文字”,同时也需要“词” C . 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 D . 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文字”,可是不一定有“词”
  2. (2) 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意思,要求表达简洁准确,不超过25个字。
8.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上海一超市的“灭蚊”阿姨走红网络。她制作的《秋季蚊虫作息表》里详细介绍了蚊子24小时的现身地点、行为特点以及不同时间段的杀蚊妙招,有效地帮助人们对抗“秋蚊子”。网友纷纷评论“对蚊子来说,你真的是灭霸”“用心生活的人真可爱”“一生能认真做好一件事就是了不起“……殊不知,这位作息表的发明者浦阿姨是一名超市有害生物防治专员,在超市和蚊虫打了13 年交道,细心观察,不断摸索,才成功捕捉到蚊子的作息规律,才有了令人震撼的收获。时间是公正的裁判,也是神奇的魔法师,有智 慧的人都会选择成为时间的朋友。

请根据上述材料,以“与时间为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说说你与时间的真实故事。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