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氧化和燃烧 知识点题库

下列有关灭火原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清除可燃物 B . 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C . 隔绝空气 D .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对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 5ml水与5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ml,是因为分子与分子之间有间隔 B . 不同的花儿香味不同,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C . 打开汽水瓶盖后有大量气体从汽水中冒出,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D . 煤粉比煤块容易燃烧,是因为煤粉的着火点低于煤块的着火点
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 , 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 , 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 (1) 红磷燃烧有大量白烟产生,白烟是。(选填:“固体”、“液体”、“气体”)

  2. (2) 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 (3) 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中国将在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2020年前后建造空间站。我国神舟十号与天空一号的成功交会对接是迈向这一目标的最新一步。如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部分示意图,其中燃料电池中的反应是2H2+O2===2H2O。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含氢的物质在此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B . 燃料电池系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 . 水的分解反应需要吸收能量;氢气使用前要检验其纯度 D . 该能量转化系统中的水可以循环使用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以涂在房屋木板表面的防火涂料.当发生火灾时,它会转变成一种黑色物质,覆盖在木板的表面,起到防火的作用.则黑色物质能防火的原因是(    )

A . 隔绝了氧气 B . 改变了木板的着火点 C . 可以燃烧 D . 消除了可燃物
火灾,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火灾.下列对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


灭火实例

灭火原理

    A

住宅失火时,消防队员用水灭火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隔绝空气或氧气

    C

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隔绝空气或氧气

    D

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

可燃物与燃烧物隔离

A . B . C . D . D
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属于分解反应的有;属于氧化反应的有;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有

(1 )碳酸→水+二氧化碳     

(2 )镁+氧气 氧化镁

(3 )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4 )酒精+氧气 水+二氧化碳

(5 )氢气+氧气 水  

(6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a、甲烷+氧气 二氧化碳+水;

b、二氧化碳+水→碳酸;

c、硫+氧气 二氧化硫;

d、碳酸氢铵 氨气+二氧化碳+水.

以上反应中,

  1. (1) 化合反应有:
  2. (2) 氧化反应有:
  3. (3) 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有:
  4. (4) 既不属于化合反应又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有:
下列变化不属于氧化反应,但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 .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B . 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C . 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D . 酒精+氧气 二氧化碳+水
小徐随家人在用餐时发现,银耳盅下端有一个放置燃烧蜡烛的器皿,其侧边留有3个开口,器皿如此没计是为了满足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小徐发现蜡烛燃烧火焰微弱,于是将3根火柴放到蜡烛中帮助其燃烧,观察到火柴被火焰“包裹”着并熊熊燃烧,银耳盅底部和侧边出现大量黑色物质,请分析产生黑色物质的原因

 

有一种新型饭盒“即热饭盒”,其原理是在饭盒底部有两层,一层存放水,另一层存放镁和铁的混合物。使用时打开隔离层,就会发生一个反应:Mg+2H2O=Mg(OH)2+H2↑。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各题:
  1. (1) 上述化学反应属于(填写基本反应类型)。
  2. (2) “即热饭盒”中还可以一层放水,另一层改为放置氧化钙,使用时打开隔离层,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烛芯的棉线中加入细镁条可制成“吹不灭的蜡烛”。已知镁条的着火点低于火焰焰心的温度。请从燃烧条件角度回答:

  1. (1) 蜡烛正常燃烧时,焰心的镁条不燃烧,原因是
  2. (2) 吹灭蜡烛后,镁条开始燃烧,并重新引燃蜡烛。引燃蜡烛时镁条所起的作用是
草酸镍晶体(NiC2O4·2H2O)难溶于水,可用于制镍催化剂。某兴趣小组用废镍催化剂(主要成分含有Ni,还含有少量的Al2O3、Fe)制备草酸镍晶体的部分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1. (1) “粉碎”的目的是 。
  2. (2) “一系列操作”主要是为了除去溶液中铁元素对应的离子、(填写离子符号)等。
  3. (3) 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在不同温度下对废镍催化剂进行“酸浸”,镍浸出率(硫酸镍的产率)随时间变化如图2,从工业生产和能源利用率的角度分析,“酸浸” 的最适宜温度与时间分别为      (填字母)。
    A . 30℃、30min B . 70℃、120min C . 90℃、120min D . 90℃、150min
  4. (4) “沉镍”过程如何证明Ni2+已沉淀完全
“火折子”被称为古代的打火机。火折子的主要材料为白薯蔓汁浸泡过的土纸加以棉花、苇絮等,晒干卷成长杆状,点燃后吹灭成暗火,装入竹筒内,需要时取出一吹就能复燃。下列关于火折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土纸棉花等都是可燃物 B . 装入竹筒后火折子没有完全熄灭 C . 竹筒不能是完全密闭的 D . 取出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降低了着火点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

②燃烧不一定发光、发热

③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④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

⑤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

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于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

A . ①②③ B . ③④⑤ C . ①④⑥ D . ②④⑥
分析推理是科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
A . 水能灭火,所以烧菜时锅里的油一旦燃烧应立即用水浇灭 B . 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 . 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说明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 D . 单质中只有一种元素,所以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都是单质
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 (1) 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选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2. (2) 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部分物质的熔、沸点和燃烧时温度。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1535

    2750

    约1600

    660

    2327

    约1240

    由表中信息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选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铝在氧气中燃烧时(选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1830年,法国科学家用白磷、硫磺(易燃物)、木条发明了“摩擦火柴”(如图甲) ,将火柴头在粗.糙的界面上轻轻划动,便可引燃火柴杆,这种火柴会因为踩踏或老鼠啃食而引发火灾。1855年,瑞典科学家发明了“安全火柴”(如图乙) ,只需将火柴头快速从火柴盒侧面划过,便可引燃火柴杆,且保存和使用比“摩擦火柴”更加方便和安全。

 

白磷

红磷

着火点

40℃

260℃

毒性

有剧毒

无毒

资料一:白磷和红磷的部分性质如上表。

资料二:玻璃粉是一种颗粒粗糙、化学性质稳定的粉末,能够增大接触而的粗糙程度。

资料三:氯酸钾受热易分解: 2KClO3 KCl+3O2↑。

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安全火柴”使用时比“摩擦火柴”更易引燃火柴杆且保存时更安全的科学原理。

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 烧菜时油锅不慎着火,用水浇灭 B . 用工业用盐亚硝酸钠替代食盐,用于烹饪. C .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做灯火实验,以防发生危险 D . 发现家中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进行排气
用如图装置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其着火点(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下列方案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X

O2

O2

O2

N2

Y

20℃水

40℃水

60℃水

80℃水

A . A B . B C . C D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