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知识点题库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 B . 蜡烛在燃烧前由固体变为液体 C . 将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可以变浑浊 D . 吹灭燃着蜡烛产生的白烟主要是二氧化碳
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的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A . 吸入的空气中不含CO2 B . 呼出的气体全部是CO2 C . CO2在呼出气体中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 D . O2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低
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所含气体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氧气:空气>呼出气体  ②二氧化碳:空气<呼出气体  ③水蒸气:空气>呼出气体.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①②③
下列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相对应的是(   )

选项

方案

结论

比较呼出气体中CO2含量较空气中的多

说明白烟的成分与石蜡成分相同

说明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而酚酞分子不运动

说明液态水与气态水可以相互转化

A . ①②④ B . ①④ C . D . ①②③④
化学兴趣小组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为了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做了如下实验,请根据提示填写下列表格.

探究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探究蜡烛

燃烧的产物

A在燃烧的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

B在燃烧蜡烛火焰上方罩个用澄清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烧杯

C点燃刚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

蜡烛重新燃烧

白烟是石蜡蒸汽,所以可以引燃后使蜡烛重新燃烧

  1. (1) 【反思评价】请你针对上述操作C得出实验结论进行评价:⑤
  2. (2) 【归纳总结】做化学实验时,一般按照实验前、实验时、实验后的步骤进行观察,观察试剂时应重点关注试剂的⑥、⑦、⑧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甲乙小组按右图所示实验探究蜡烛的燃烧产物,获得了不同的实验现象。

    甲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

    乙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烧杯底部附着有黑色固体

【提出问题】 同学们查阅教材实验,得知无色液滴是水,但黑色固体是什么呢?

【猜想】 同学们猜想黑色固体的主要成分是碳。

  1. (1) 【实验验证】利用下图所示装置,甲、乙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以下方案进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甲组

    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空气,点燃酒精灯加热。

    黑色固体燃烧,①           , b中溶液变浑浊。

    乙组

    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 ②        , 点燃酒精灯加热。

    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b中溶液变浑浊。

  2. (2) 【分析与结论】

    实验结束时,停止通入气体,后续实验操作顺序应是     (填字母序号)。

        
    A . 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B . 将试管b移走
  3. (3) b中的实验现象说明黑色固体燃烧生成了,由此可推断猜想正确,理由是
  4. (4) 【反思】

    进一步实验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位置越低,产生黑色固体越多。查阅资料可知:蜡烛+氧气(足量)→二氧化碳 + 水;蜡烛+氧气(少量)→ 一氧化碳 + 水;

    由此推测乙组实验产生黑色固体的原因是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检验氧气 B . 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检验二氧化碳 C .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氧气是否集满 D . 用木条平放在蜡烛火焰中,比较火焰各层的温度
我们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时知道,人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氧气、水,吸入的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氧气、水。请你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猜想(假设)

呼出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多

实验

取一瓶空气,一瓶呼出的气体,各滴入相同的滴数的,振荡

现象及证据

呼出气体中现象为

空气中现象为

结论

呼出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

对结论的解释

原因是释放出二氧化碳

为了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不同的,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图片_x0020_100015

  1. (1) 首先,由(填“A”或“B”)导管吸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
  2. (2) 然后,由(填“A”或“B”)导管呼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
  3. (3) 比较以上两次实验结果,该小组同学得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比吸入的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碳含量
将燃着的蜡烛放入密闭的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得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18

A . 蜡烛熄灭是因为容器内的氧气全部被消耗 B . 蜡烛熄灭后容器内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 . 蜡烛熄灭的原因是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 . 该方法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小亮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填写下列空格:
  1. (1) 取一支蜡烛,观察它的颜色、状态、并嗅其气味,结果记录为,这些属于蜡烛的物理性质。
  2. (2)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可观察到 ,由此得出的论是
  3. (3) 点燃一支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 ,由此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
  4. (4) 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

    A.白烟是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

    实验探究: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冷而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提供了证据,可排除假设 ,因为 。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们利用多功能传感器对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前后气体成分的变化进行测量,传感器采得实验前后的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相对湿度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一氧化碳含量

蜡烛点燃前

48.4%

18.7%

0.058%

0

蜡烛熄灭后

71.6%

15.6%

3.643%

0.018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

A . 蜡烛最终熄灭的原因是氧气耗尽 B . 蜡烛燃烧的过程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C . 蜡烛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D . 此过程中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某同学对蜡烛的燃烧进行探究:

①点燃一支蜡烛,用一只烧杯倒扣在燃着的蜡烛上,蜡烛燃烧片刻后熄灭,如实验一、

②再点燃蜡烛,然后吹灭,看到烛芯产生一缕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重新被引燃,如实验二、

③将粗细均匀的木条水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稍加热后观察木条燃烧现象,如实验三、

图片_x0020_100002

  1. (1) 操作①中,蜡烛能燃烧片刻的原因是
  2. (2) 操作②中,关于白烟的成分,有同学做出了下列猜想:A.白烟是水蒸气;

    B.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C.白烟是二氧化碳。你认为上述猜想有道理的是(填序号),理由是

  3. (3) 该同学在做实验一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A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 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 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 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 (4) 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的外焰温度最
《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沿着大师的足迹,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再一次探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100017

[查阅资料]硫酸铜CuSO4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强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实验过程]

  1. (1) 如图B,点燃蜡烛,取一片铁纱窗罩在火焰中心,观察到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该实验结论为
  2. (2) 如图C,取一支导管,将其中一端伸入焰心,待另一端导管口有白烟出现时,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口,观察的现象为,说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质是“气态”的石蜡。
  3. (3) 如图D,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一支点燃的小蜡烛,并在烧杯内靠近顶部的位置放置适量的硫酸铜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并观察到硫酸铜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①结论:石蜡燃烧后生成的产物是

    ②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发生改变。该实验结论可以推断石蜡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填元素符号);

    ③与图A所示实验相比较,图D的实验具有的优点是

  4. (4) 在该实验中,蜡烛受热熔化和燃烧,这两种变化根本区别是
学习化学要符合题意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钢铁制品锈蚀、CO2制汽水的过程都没有包含化学变化 B . 陶瓷、有机玻璃都是用途非常广泛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C . 金刚石和石墨这两种物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是不同的 D . 如图所示,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的“白烟”属于纯净物
空气质量意味着生活质量。
  1. (1) 如表为某同学测量的呼吸前后气体组成的实验数据(通常状况)。

    物质

    吸入空气(体积分数/%)

    呼出气体(体积分数/%)

    氮气

    78

    75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水蒸气

    a

    b

    ①呼吸时消耗O2产生CO2 , 该过程能量(填“吸收”或“释放”)。呼吸前后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变化较大,实验中其体积分数ba(填“>”“=”或“<”)。

    ②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填“稳定”或“活泼”),在呼吸前后变化小,实验中呼出气体的总体积吸入空气的总体积(填“>”“=”或“<”)。

  2. (2) 汽车多以汽油为燃料,辛烷(C8H18)是汽油中的一种成分。

    ①每114g C8H18完全燃烧,需要消耗400g O2 , 生成mg CO2和162g H2O,则m=g。

    ②与完全燃烧相比,等质量的C8H18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CO,消耗O2的质量(填“偏大”“相等”或“偏小”),除污染环境外,燃料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的问题是(写出一种)。

小华同学在准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时,发现实验室有许多用剩下的小蜡烛头,感觉浪费了太可惜。于是带领实验小组的同学自己动手用小蜡烛头为原料制造蜡烛,过程如下:

  1. (1) 蜡烛能用小刀切割成型,说明蜡烛具有物理性质是:硬度
  2. (2) 切下的小蜡烛块放入水中,发现它浮于水面,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
  3. (3) 用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内壁出现;若将烧杯内壁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后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

  4. (4) 吹灭蜡烛时,看到从烛芯处飘出一缕,用带火苗的小木条迅速去点,发现它能燃烧且蜡烛被重新点燃,据此判断烛芯处飘出的物质具有性。
下列有关蜡烛燃烧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实验A中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B . 实验 B中的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 . 实验 C中外焰部分火柴梗最先炭化 D . 实验 D中的“白烟”可再次被点燃
几位同学对蜡烛燃烧火焰的焰心进行了以下探究。点燃蜡烛,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将玻璃管的上口处的物质点燃,上口产生火焰,下面关于焰心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具有可燃性 B . 液态 C . 具有助燃性 D . 沸点很高
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相比,发生的变化是:①温度升高②水蒸气增多③氧气含量升高④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