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材料二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

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
拓跋贺赖
丘穆陵独孤
步六孤贺楼

材料三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请回答:
(1)孝文帝改革是在什么样背景下进行的?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材料三与孝文帝改革哪一内容有关?
(3)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4)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如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材料三 亚历山大二世能在1861年3月1日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根据该法令的条款,所有农牧都被宣布为是自由的,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进行分配。贵族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给农民而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库券。作为回报,农民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以偿还政府。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
——《全球通史》
材料四 1866至1873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2.2%,而英国(1851——1873)则为3.3%,美国(1861——1873)为5%,德国(1861——1873)为3.8%。1874至1890年日本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1%,而英国则为1.7%,美国为5.2%,法国为2.1%德国为3.5%。
——吴廷谬《日本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试用课文的语言归纳“商君”改革的一项措施。
(2)据材料二,试用一句话归纳北魏汉化改革的影响。
(3)试讲出材料三“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中转折点的深刻内涵。
(4)试分析材料四所述1866——1890间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5)综上四则材料,你有哪些启示?

下列图表反映的历史信息不包括的是(     )

A . 孝文帝改汉姓为元 B . 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 C . 鲜卑族是游牧民族 D . 汉族改鲜卑姓
自十八大以来,习.平主席9次离京调研考察,改革均被提及。纵观历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代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简明中国史读本》

请回答:

  1. (1) 依次写出三则史料反映的我国古代史上的三次政治改革。

  2. (2) 第一次的改革有何影响?

  3. (3) 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材料中的哪一句话能够反映出此次改革所起到的作用?

  4. (4)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第三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概括第二三则史料,指出这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

下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一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  )

A . 推动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 . 加快江南地区经济开发 C . 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D . 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下面两幅图(图一,二)所表达的历史信息,与哪一事件相关联?(    )

A . 秦国商鞅变法 B . 汉代丝绸之路 C .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 宋辽澶渊之盟
如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

序号

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

1

禁胡语、胡服

2

改鲜卑姓为汉姓

3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A . 推动经济发展 B . 促进民族交融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实现南北统一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学习汉族礼法。”这些内容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 . 管仲 B . 商鞅 C . 秦孝公 D . 北魏孝文帝
下图是有关北魏时期的图片,它们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 . 国家统一 B . 经济发展 C . 民族交融 D . 中外交往
东晋的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这是发生在(    )

A . 巨鹿之战后 B . 淝水之战后 C . 官渡之战后 D . 赤壁之战后
下图反映了北魏经过改革以后出现的“胡人汉服” 的社会风尚。这次改革的领导人是(    )

A . 商鞅 B . 秦始皇 C . 汉武帝 D . 孝文帝
小历同学整理出“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官制”、“以孝治国”等关键语句。他学习的内容是(    )
A . 商鞅变法 B .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 大化改新 D . 明治维新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材料二  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钦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图片上的历史

材料三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四  罗斯福在新政时期实施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以缓解当时的失业贫困和生产萎缩的严重压力。1935年初,成立公共工程振兴局,主持建设公共工程,从1935年到1941年平均每月用工达211.2万人,耗资113亿650万美元,兴办了25万个工程项目。

——摘编自常运生、可风《略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公共工程”》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商鞅是如何推行“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和“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的?
  2. (2) 根据材料二中,要研究的历史主题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回答,你是如何理解作坊里的日本人在近代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这些话的?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罗斯福新政时期兴办的“公共工程”有哪些特点?
  5. (5) 通过对以上材料和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中国历史上进行过多次的改革和变法。学完七年级上册历史,安庆十六中七(2)班同学开展了主题为“中国古代史上的变法和改革”史学探究活动,请你来参与。

(图说改革)

图一    图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观点和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观点相同?图二中的姓氏改变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探究改革)

材料一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现象。

  1. (1) 图一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改革,该改革的两个主要人物A、B分别是谁?

  2. (2) 材料一中“民勇于公战”是因为哪项措施的实施?
  3. (3) 结合材料二,请你归纳图二的这场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4. (4) 试分析以上两次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
  5. (5) (感知改革)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南朝时,梁朝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原本对北魏非常不屑,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统。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承认南朝自愧不如。这说明(   )
A . 改革使北魏在南北较量中占优势 B . 陈庆之放弃了“正统”思想 C . 北方民族之间大交融的进程加快 D . 北魏政权迁都洛阳是明智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分崩离析。之后,历经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漩涡之中。这一时期社会的两大特征表现是(    )
A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政权分立与经济发展 D .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和边疆问题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穿汉服北魏陶俑

少数民族耕牛图

汉人胡食图

材料二 阅读下图

《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国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序一员”。院使由朝廷命。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应与达赖喇嘛、班禅尔德尼平等,共同协商处理政事,是求属关系、无论大小都得服从驻藏大臣。

材料三  读下图

 

  1. (1)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这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次改革有关?结合所学回答,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写出一点)?
  2. (2) 材料二图片内容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写出其中两件)
  3. (3) 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与今天我国哪个省份有关?
  4. (4) 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这些历史事件向世界证明了什么?
  5. (5)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和边疆问题的认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材料一:

  

材料二:

记载或相关研究

体现的时代特征

莫高窟445窟菩萨伎乐线描图

箜篌(kōng hóu)是拨弦乐器,东晋初年由身毒(古印度)传入我国,敦煌莫高窟中有箜篌图案的洞窟约127窟,其中唐朝67窟。

____

材料三:

①北京人的打制石器

②魏碑

《张猛龙碑》

③春秋战国的

铁农具

④元朝

宣政院印

⑤契丹货币

⑥清伊犁将军府

  1. (1)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大型礼乐重器,依据材料一,说出曾侯乙编钟的研究价值。
  2. (2) 根据材料二中有关音乐的文物记载或相关研究,概括其体现的时代特征。
  3. (3) 从下面表格内的主题中任选一个,再从材料三中选合适的2个材料,用史实说明你选择该材料的理由。

    供选的主题

    所选材料(填序号)

    理由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民族交融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以下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 . 中外交往 B . 汉化改革 C . 民族交融 D . 经济交流
观察下面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人物的衣着均是峨冠博带、长袍宽袖,与北魏传统的小袖短袄截然不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北方经济的发展 B . 民族文化的交融 C . 社会矛盾的缓和 D . 民族政权的分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