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历史上各民族和国家经历了从相互孤立、隔绝到彼此交流融合的过程。东西方之间文明的交往很早就已发生。通过商人、使节、游历者、文人学者的来往,各地的文明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传播与交流……但和平交往并非是人类相处的惟一方式,在古代,战争和征服在带来灾难和痛苦的同时,也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摘自华师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古代人类文明交往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什么?并各举一例代表性事件。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哪种文明交往方式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是个繁荣开放的朝代,与很多国家都有友好往来,特别是与日本和印度。通过频繁的交往,对两个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注重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特别是对吐蕃,被尊称为“天可汗”。

材料三:“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材料四:如图

  1. (1) 根据材料一,写出唐朝时为中日和中印交往作出重大贡献的两位人物?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把哪位公文远嫁吐蕃?

  3. (3) 材料三中反映了唐太宗重用人才,这是他在著名谏臣谁逝世后所说的?

  4. (4) 材料四中三幅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

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    )

A . 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B .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C . 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 D . 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一下关键词:“日本”、“佛教”、“《东征传绘》”、“唐招提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 . 玄奘西行 B . 鉴真东渡 C .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 戚继光抗倭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材料三: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每天聚集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1. (1) 材料一中“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表明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2. (2) 唐朝时期的吐蕃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材料二反映了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哪件大事?这件事有何历史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是哪些?
  4. (4) 列举唐时为中日、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历史代表人物各一人。
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 (1) 社会经济的和谐:请举出唐朝时期,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
  2. (2) 君主与大臣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对相处融洽的君臣。
  3. (3) 民族与民族的和谐:请举出唐朝推动与周边民族和谐相处的两个典型政策。
  4. (4) 国家与国家的和谐:请举出唐朝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两个典型事例。
  5. (5) 社会制度的和谐:请举出这一时期开创的一个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的制度。
  6. (6) 人与自然的和谐:请举出这一时期开通的一个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工程。
  7. (7) 列举本学期所学的因暴政导致亡国的君主和因贪图享乐而导致唐朝衰落的君主。
  8. (8) 结合你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古代的中原汉族政权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民族关系的处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1. (1) 材料一这句话是谁说的?他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2. (2) 材料二中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除此之外,再列举一例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事件?
  3. (3) 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称为什么?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
“友好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历史人物的活动属于“友好和平交往”的是(  )

  ③   ④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    )
A . 加强了边疆管理 B . 开凿了丝绸之路 C . 传播了中国文化 D . 扩大了唐朝疆域
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 . 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B . 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C . 侵略中国沿海地区 D . 学习唐朝书法艺术
七年级(1)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 
A .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 . 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 .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 . 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七年级(1)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朝的中外交往”,并拟订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
A .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 . 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 .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D . 新罗派遣唐使来华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忆昔(节选)

(唐)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注:纨、缟指的是山东一带生产的丝织品。)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材料三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应该常去)。

    ——《日本书纪》

材料四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1. (1) 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 “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述“开元盛世”时期的社会状况。
  3. (3) 材料三写到日本认为应“常须达” “大唐国”,日本派遣使节到唐朝,当时把使节称为。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鉴真盲目航东海”的历史意义。
  4. (4) 综合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
下图的著作以生动的文笔,通俗易懂地为读者展现了玄奘和鉴真两位僧侣的传奇一生。阅读此书,你能感受到两位高僧的共同之处是(  )

①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②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③都在唐朝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④都曾经前往天竺取经

  图片_x0020_100003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的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 . 国家的产生与统一 B . 政权分裂与汇聚 C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 近代的前夜与盛世危机
有这么一本书,他的口述者是一位僧人,他的部分经历如下:公元628年的秋天,从长安出发,开始茫茫西行之旅……19年的时间,5万多里的行程,大唐、西域、中亚和印度,100多个国家见证了他的身影。这本书是(    )
A . 《桂苑笔耕》 B . 《本草纲目》 C . 《徐霞客游记》 D . 《大唐西域记》
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 中华文明的起源 C .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国家)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
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最能体现这一阶段历史发展基本特征的是(    )
A .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 国家的产生与变革 C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他是唐朝高僧,受邀东渡日本,历时12年。虽双目失明,但矢志不渝,到达时已是66岁高龄。他在日本传播中华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    )
A . 张骞 B . 鉴真 C . 玄奘 D . 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