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知识点题库

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

A .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 . 废行省,设三司 C . 设厂卫特务机构 D . 以八股取士
关于明朝科举制(   )
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③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A . ①②③④全对 B . ①②③④不对 C . ①②③对④不对 D . ①不对②③④对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   )

A . 南京 B . 扬州 C . 苏州 D . 上海
明朝沿袭了前代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考试的试卷命题范围是()
A . 四书五经 B . 时事政治 C . 诗赋 D . 算术、法律 答案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据此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材料二: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三:下图明朝科举考生看榜

材料四: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1. (1) 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官制变化?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官制变化。

  2. (2) 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

  3. (3) 材料三、四反映的是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4. (4)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怎样的?

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期的影响。下列能反映这一影响的史实有(   )

①汉——颁布“推恩令”  ②唐朝——轻徭薄赋  ③北宋——杯酒释兵权  ④明朝——改土归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材料二: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 抽筋 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

材料三:明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

请回答:

  1. (1) 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在谁的手中?

  2. (2) 材料二中“厂”“卫”分别是谁设置的?它的职责是做什么?

  3. (3) 你认为明朝实施的这些措施根本目的是什么?

  4. (4) 推翻明朝统治的是谁?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晚明时,徽商家乡﹣﹣徽州六邑,农地狭小,民不聊生,逼使很多人出外经商。不多年后徽州地价却大幅度上涨,为全国之冠。主要原因应该是(   )
A . 徽商发财后回乡买地 B . 形成特色作物种植区 C . 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D . 北民南迁致地价飞涨
揭示历史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且标。下列史事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勤勉治国——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B . 清朝的文字狱与文化专制——中国思想和学术发展与进步受阻 C .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励精图治——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 D . 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变化——促进了明朝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且影响深远,明朝以后才逐渐落后于西方。今天的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时代呼唤着科技的进一步创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001一1500年世界科技发明数量概况

——数据来源于《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材料二 (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一“李约瑟之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中国的前现代生产经验试错型技术进步方式,也就无法转化为以科学实验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技术进步方式。技术进步的停滞,最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材料三  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习.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的哪两项发明分别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2. (2) 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认为中国“技术进步停滞”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外关系政策方面进一步分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3. (3) 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我国如何实现科技进一步创新发展的认识。
据统计是洪武(朱元璋年号)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共有1160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 . 明朝政局腐败 B . 朱元璋励精图治 C . 朱元璋强化皇权 D . 明朝科举制僵化
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

A . 完善三省六部制 B . 建立行省制度 C . 设立军机处 D . 设厂卫特务机构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盛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 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C . 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 .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战国VS希腊】

材料一:西方社会的政治、文化传统起源自古希腊文明、东方中华文明的历史模式则奠定于春秋战国时期。古希腊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都发生了影响各自文明走向的巨大变革。古希腊的改革,充分发挥了民主制度,成为西方民主社会的源头。战国时期七国的变法,强化了专制王权。古希腊和战国时期的改革,推进了各自文明的高度发展。

【秦汉VS罗马】

材料二:秦朝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且在于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基本政治制度。经过汉朝四百余年的开疆拓土,中国开创了第一个强盛时代。与秦汉王朝同时崛起的罗马,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强盛的两汉王朝与庞大的罗马帝国在世界的东西对立,各自演绎着变幻的历史风云。

【隋朝VS拜占庭】

材料三:隋朝与拜占庭的经济在6——7世纪之交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政治环境稳定是经济繁荣的先决条件。隋朝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而稳定的政局使拜占庭出现了“百业俱兴,商家云集”的繁荣景象。隋朝与拜占庭的经济发展都有赖于发达的交通。隋朝短短30多年,对中国国内的交通状况做出了很大改善,而拜占庭的交通设施为帝国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唐朝VS阿拉伯】

材料四:作为世界历史中屈指可数的伟大帝国,唐朝与阿拉伯帝国都有着非凡的气韵,具备了海纳百川的恢弘气度。这种气度建立于对自身的强大自信之上,具有宽广的胸襟,友好接纳,融合外来文化的胆识。

【明清时期VS文艺复兴启蒙时代】

材料五: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是世界文明大变局的500年,这一时期中国的皇朝仍然在专

制制度上添砖加瓦,而欧洲大陆的西端正沿着“现代化”的目标突飞猛进。其发展的轨迹为:①(挣脱了中世纪的宗教束缚,解放了人性)、宗教改革、经济扩张、政治启蒙……②(产生了机械化工厂体系)

材料六: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同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将两者进行对比整合,不仅能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又生机盎然的重要特质,同样也能通过这一途径借鉴世界各国文明的成果。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何承伟《中外文明同时空》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古希腊和中国的改革家各一位。依据材料对比古希腊和中国的改革有什么异同?
  2.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秦朝在“基本政治制度”和西汉在“开疆拓土”方面做出的历史贡献。连接汉和罗马的贸易通道是什么?
  3. (3) 结合材料三归纳隋朝和拜占庭帝国经济繁荣的共同原因。
  4. (4) 请用唐朝和阿拉伯帝国的史实说明材料四中的观点。
  5. (5) 根据材料五举出“中国的皇朝在专制制度上添砖加瓦”的史实一例,并写出文中序号所代表的事件。
  6. (6) 依据材料,写出对比研究中外文明能获得哪些认识?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    )

A .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 . 思想文化不断发展 C . 教育事业逐步衰退 D . 经济实力持续增长
苏州城阊门(西门)外之南濠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民族交融推动人口增长 B . 地主兼并土地,城郊得到开发 C .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D .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出现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
A . 思想专制加强 B . 传统文化衰落 C . 八股取士盛行 D . 儒家地位提高
七年级(1)班学生小骏对明清历史进行探究学习。收集了以下材料,让我们一起来参与。

材料一:明初,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其长官为左、下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相后最甚。胡惟庸势力渐大,威胁皇权,且日益骄橫,懈怠政事。

材料二: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这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材料三:

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1. (1) 为了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改革官制?
  2. (2) 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根据材料二,对该机构的作用进行简要评价。
  3. (3) 材料三反映了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4. (4) 综合上述探究,提炼本次的主题。
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央集权示意图》

材料二“文定八股,句出经书”推动了平民子弟读书应试「'但这种造就、选拔官员的制度却剥夺了士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皇权的传声筒。

明代最重要的特种镇压部门是锦衣卫和东西厂,合称厂卫。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即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

——赵翼《檐曝杂记》

  1. (1) 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制度?
  2. (2)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 (3)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发展趋势?
指出明朝在科举考试方面的变化。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是如何强化皇权的?概括明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