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皇权强化与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 知识点题库

乾隆盛世下的中国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产生这些危机的内部原因有(    )

①强化专制统治  ②坚持重农主义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

③鄙视科学技术  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⑤西方列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②③④⑤    C . ①②③④    D . ④⑤

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原因诸多,下面漫画反映的是(    )

(画中的文字为“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

A . 专制统治加强   B . 对外闭关锁国  C . 频遭列强入侵  D . 政治腐败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  B . 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 C . 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  D . 明太祖废除丞相以确保皇权高枕无忧
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此港是(    )

A . 漳州 B . 宁波 C . 云台 D . 广州
据史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皇帝八天共批阅奏章1660份,处理国事3391件。皇帝自己也说,“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出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    )

A . 废除宰相制 B . 大兴文字狱 C . 设厂卫特务机构 D . 设立军机处
18世纪时,轰鸣的机器把西方社会带人工业化时代,而古老的中国却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仍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是清朝在对外政策上实行(    )
A . 重农抑商 B . 君主专制 C . 闭关锁国 D . 对外开放
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 . 清朝政府物资丰富 B . 害怕人民的抗清斗争 C . 阻止西方殖民者的人侵 D .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清代以为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军机大臣(    )
A . 完全听命于皇帝,是皇帝的“奴才” B . 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C . 主要工作是画葫芦 D . 可以在军机处自由工作
明朝老儒钱宰上朝后低吟的诗、吏部尚书吴琳回老家后在田间插秧的事明太祖都了如指掌,这种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主要表现是因为明朝实行了(    )
A . 废除行省 B . 废除丞相 C . 八股取士 D . 厂卫特务机构
《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xié)颃(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
A . 扩大六部权力 B . 改革丞相制度 C . 扩大地方权力 D . 加强君主专制
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   )

①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③使得中国更加闭塞停滞      ④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真正成为)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1. (1) 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
  3. (3) 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
明清时期,承古出新。在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是(    )
A . 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B . 小说异军突起,逐渐成为文学主流 C . 江南地区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D . 沿海实行严厉海禁政策,禁止对外贸易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一些不同于旧传统的新变化,在经济领域的变化为(     )
A . 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B . 甘肃、四川等地区地现茶马贸易 C . 东南沿海实行海禁, 禁止对外贸易 D . 江南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当西方的殖民者向东方扩张势力时,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实行的政策是(  )           
A .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事件成为历史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英]韦尔斯《世界 史纲》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这是片方圆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区域,离紫禁城不远,紧挨着北京内城的东南角。它曾是外墙高筑、戒备森严,不受中国政府管辖的国中之国,坐落着使馆、兵营、教堂、银行、邮局、医院,居住着在北京的大部分外国人。——[英]朱莉娅。博伊德《消逝在东交民巷的那些日子》

  1. (1) 材料一中的“帝国”指中国的什么朝代?
  2. (2) 有学者认为右图反映的事件是英国侵略者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第一重枷锁。结合所学,简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3) 材料三中“方圆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区域”为什么会成为“国中之国"?
  4. (4)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大帝国”出现材料二、三这种局面的主观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明朝《神宗实录》卷361

材料二:通过对清帝国的观察与分析,英使马戛尔尼认为清帝国实质上是极其.虛弱的,它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只需几艘三桅战船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材料三:英国使团中的孩童托马斯对中国人用手工而不用机器采煤感到惊讶。英国人为他们的绞车、轨道和铁皮运煤小车而自豪。已经席卷他的国家的工业革命是那样深入孩子的心灵,天朝的落后使他一目了然。——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1. (1) 根据材料一,说出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什么新的景象。“机产出资,机工出力”主要出现在哪些城市?
  2. (2) 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清朝中期面临哪些内外危机。
  3. (3)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面对危机清王朝采取了什么政策?并分析其影响。
明代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下列有关此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前期

②与途经地区进行了贸易

③当时西洋是现在的大西洋

④最远到达了非洲西海岸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庄廷龙编撰《明史辑略》,在记载清朝人关后的史实时仍使用明朝年号,并记载了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事迹。康熙帝因此下令将参加该书编写、刻印和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其根本目的在于(    )
A . 明确职责,维护权威 B . 禁铜思想,巩固统治 C . 控制军事,防止复辟 D . 禁止创新,方便管理
对外交流史在中国历史画卷中浓墨重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统治者都把市舶贸易作为增加国家收入的重大问题,而采用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甚至派官员直接去海外招商。……作为中国传统外销商品的丝绸,其生产重心在唐代中后期已转移至南方江浙一带,唐末以后发展为新兴外销商品的陶瓷,其主要生产也特别集中在东南地区。……南宋《梦粱录》载:“自入海门,便是海,芒洋无畔……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 ……代中国的瓷器生产达到鼎盛阶段,并且大量外销,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都曾发现大量的宋代瓷器。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史》

材料二:

摘记一:1759年底清廷制定的《防范外夷规条》,形成一整套保守的外贸管理体制。《规条》包括:永行禁止夷商住广东省越冬,夷人到粵需居行商对其管束稽查,查禁借领外夷资本及雇请汉人役使,禁止外夷雇人传递信息,派营员对夷船进泊处进行弹压稽查。

——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史》

摘记二:中国上等人之受有教育者若任其居住本国,不与外界接触,其开化之程度已足称完备;若令其与世界民族相见则知识殊形缺乏。

——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

摘记三:英国使团中的孩童对中国人用手工而不用机器采煤感到惊讶。英国人为他们的轨道和铁皮运煤小车而自豪。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

  1. (1) 指出材料一中宋代海外贸易状况,并简析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
  2. (2) 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材料说明这一政策产生的影响,并综合材料一、二,谈谈在对外交流方面对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