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皇权强化与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 知识点题库

右图是明朝锦衣卫印,持有此印的人(    )

A . 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B . 掌管全国财政大权 C . 充当皇帝顾问,后来参与中央政府决策 D . 由皇帝直接指挥,对臣民进行监视、侦查,不受法律约束
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    )


A . 广州 B . 漳州  C . 宁波    D . 云台山
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下列不是这个帝国被打垮的原因的是(    )


A . 对外关闭国门,对内“重农抑商” B . 鄙视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 C . 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 D . 中国处在外国殖民地的包围圈中
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又一重要方法。小明同学正在阅读《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从中可提取出的共同信息是(    )

A . 清朝的盛世繁华 B . 清朝的对外交往 C . 清朝的“闭关锁国” D . 清朝的君主专制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赖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的记载可能和哪些史实有关(    )

①科举制度的盛行   ②廷杖制度的严酷   ③锦衣卫的无孔不入   ④文字狱的无中生有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大型纪录片《故宫》解说词第四集《指点江山》:“养心殿西暖阁是雍正处理政务、批阅奏折的地方,这里悬挂着他亲笔书写的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实现雍正皇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理想的是(   )
A . 在中央设内阁、置六部 B . 设立军机处 C .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 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    )
A . 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 .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 . 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 . 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下图所示的是明朝都城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这种设计意在突出(    )

A .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 . 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 C . 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D . 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
权力逐渐集中于皇帝之手,这是元、明、清三代共有的一个趋势,这一趋势臻于极致的标志是(    )
A . 废除宰相制度 B . 设立锦衣卫 C . 设立廷杖制度 D . 设立军机处
图片是对历史形象而直观的反映。阅读明清时期相关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A和图B分别反映了哪两位中国古代民族英雄?
  2. (2) 明清两朝修建图C和图D这两处建筑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3. (3) 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除上述4幅图片以外的两例清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史实。
  4. (4) 结合所学知识,综合上述4幅图片拟一个合适的主题。
清朝大兴文字狱,反映了清王朝(   )

①专制集权的强化    ②在民族问题上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③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④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学习历史,要有全球视角。阅读材料,通过中西对比宏观感知世界发展的潮流,准确分析中国形势。

材料一:乾隆年间西方国家部分大事示意图

材料二: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三: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摘编自《清实录》

  1. (1) 材料一所示的历史事件依次发生在哪些国家?从这些事件中可以推测当时西方在政治、经济方面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苏州当地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及其性质。
  3. (3) 遗憾的是,材料二中新出现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请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寻找“古老的中国仍沿着原来的轨道前行”的相关证据,并简述其后果。
如果你有幸穿越时空回到清朝,你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

①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

②皇帝选调亲信设立军机处

③农民在耕种甘薯和玉米

④北京市民在戏楼中看京剧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与前代封建王朝相比较,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突出的特点体现在(   )

①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    ②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③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④实行八股取士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竹枝词》中出现“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景象的城市是(    )
A . 上海 B . 厦门 C . 天津 D . 广州
关于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果,下列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 严令禁止对外贸易 B .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C . 严重阻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 . 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故宫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它见证了明清两朝政治风云的变幻。图1中a、b两线所示距离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保密等级的提升 B . 行政效率的提高 C .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 大臣权力的增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讲话

材料二:历史是最好的见证,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东南亚人民是最严正的法官。数百年中,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这正是东南亚人民对来自中国的友好使者怀念、敬仰的表现。

——《郑和下西洋》

材料三:纵观中国历史,我国自汉唐始便是海洋强国,再到宋、元延续,直至明朝转折,清朝衰退,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

——《南方日报》

  1.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朝是哪位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哪个洲?   
  2. (2) 依据材料一、二,简要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   
  3. (3) 以史实说明清朝前期中国对外贸易衰退的原因,中国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请你说出一条深刻的教训。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材料中的“执政之府”是指 (   )
A . 市舶司 B . 军机处 C . 锦衣卫 D . 中书省
下图所示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部分),它反映的学习主题最合理的是(    )

创设内阁

设立军机处

戚继光抗倭

雅克萨之战

A . 繁荣与开放的大时代 B . 民族关系和社会变化 C . 皇权加强和抵御外侵 D . 专制加强和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