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情与世态 知识点题库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到秦的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地浪费掉,揭露和控诉了秦这种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红楼梦》中,“紫鹃料是要绢子,便叫雪雁开箱,拿出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有字的。’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请概述与“旧帕”相关的情节。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是清代乾隆年间问世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B . 一般认为,《红楼梦》前70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后50回的作者是高鹗。 C . 《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 D . 林黛玉的特点是娇弱清丽、敏感细腻。薛宝钗的特点是随分从时,端庄稳重。
下列对《红楼梦》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抄检大观园”时,在探春的贴身婢女司棋的箱子里发现了她与表弟潘又安的信物,探春表示“或打或杀或卖一概不管”,任司棋被逐出大观园,足见其性格中冷血绝情的一面。 B . 宝玉生日,众人掣花名签,湘云掣得一枝海棠,黛玉调侃应将“只恐夜深花睡去”中的“夜深”改为“石凉”,因湘云潇洒不羁、豪迈旷达,此前曾醉卧青石凳,芍花落满身。 C .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是袭人的判词,其中“优伶”指蒋玉菡,“公子”指贾宝玉。袭人、蒋玉菡两人无意之间因“汗巾”结缘。 D . “金玉良缘”指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宝玉,二人应结成姻缘;“木石前盟”指林黛玉前生为绛珠仙草,贾宝玉前生为神瑛侍者,二者有恩有义,促成入世还泪的俗世因缘。
《红楼梦》第六十九回中,王熙凤步步为营,借刀杀人,导致尤二姐吞金自尽,对尤二姐的死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熙凤唆使被逼退了婚的张华告状,借此大闹,使尤二姐十分痛苦。 B . 王熙凤暗中煽动小妾秋桐辱骂,借刀杀人。 C . 王熙凤又买通胡太医,让尤二姐吞下打胎药后小产。 D . 柳湘莲失言伤害了尤二姐的心,她誓不二嫁,吞金自杀。
以下情节中能够体现贾府表面上穷奢极欲、经济基础实质上却已经动摇的一项是(   )。
A . 贾府一顿普通的螃蟹宴,要花费二十多两银子,刘姥姥感叹道:“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的了。” B . 贾府拥有名目繁多的珍贵器玩,小说里说:“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 C . 王熙凤生病,要配调经养荣丸,需用上等人参二两,王夫人遍寻不见,只好来找贾母,贾母赶忙让鸳鸯称二两给王夫人,谁知大夫看了,说贾母的人参年代久远,已经失去药效了。 D . 作品写了两件婚丧喜事,丧事是宁国府的秦可卿出丧,喜事是荣国府的元妃省亲。秦可卿的一口棺材,就花费了千把两银子。元妃省亲时,单单买戏子和彩灯就花了五万多两银子。
晴雯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丫头,下列情节与她相关的有:

①病补雀金裘;②因柳氏不给炖蛋而带人大闹厨房;③重病之时被撵出大观园;④“抄检大观园”时扇了王善保家的一耳光;⑤千金撕扇;⑥铰下指甲并和贴身内衣交给宝玉;

阅读《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的两首词《西江月》,完成下面小题。

(一)“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遇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二)“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比儿形状! ”

  1. (1) 这两首词用到的修辞和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 对偶   借喻   引用 B . 似贬实褒   对偶   比拟 C . 夸张   比拟   比喻 D . 似贬实褒   对偶   借代
  2. (2) 对“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 . 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 . 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 . 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红楼梦》“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一回,曹雪芹用一个“毒”字把对王熙凤的评价和情感充分表达了出来。请你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人物(王熙凤除外),在其名字前加上一个字,对其进行评价,如“毒”熙凤、“呆”迎春、“俏”平儿……并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这样评价的原因。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150—200字。
下列内容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哪些女子的命运。
  1. (1)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 (2)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3. (3)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4. (4)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5. (5)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鸿篇巨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近几年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中,比较受青睐的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一是跨媒介阅读,旨在通过引入《红楼梦》相关影视作品、戏剧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比较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一是跨媒介学习视域下的创意读写,比如绘制“红楼朋友圈”“群芳谱”,评选“最美丫鬟”等,旨在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写作或跨学科融合创作中完成对人物个性和人物关系的把握;一是把教材中规定的六大任务进行分解设计,主要集中在前五回分析,人物形象与人物命运、诗词解读,青春红楼等。

这些教学策略以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跨媒介阅读与创意读写等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整合能力,却集中在人物品评;从人物入手研读《红楼梦》固然有助于理解主题,但主要人物的主要故事抽取出来之后,无数描写琐碎生活的小情节要如何安放?要如何解读这些大情节、小情节才能贴合主题,助力整体阅读观的发展呢?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当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在“情节”方面着力不足。在西方叙事学中,从古典情节观到传统情节观,再到经典情节观,都强调情节需要“安排与组织”。情节的安排与组织不可避免承载着创作者意图,或指向人物形象,或指向主题演绎,中国古典小说亦如此。

《红楼梦》情节交错,人物众多,突破了古代小说的线性结构,编织出艺术水平极高的网状结构,加之作为世情小说,情节上少了些惊心动魄,多了些琐碎日常。这种因缺少波澜、多线并行的情节往往被追求阅读速度的学生“嫌弃”,阅读的搁浅甚至放弃是常态。“情节”是小说的要素之一,也是读者初读文本时最感兴趣和最需关注之处,是进入研讨、鉴赏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应该先突破《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故事情节。关注情节艺术更有助于学生培养长篇小说的阅读策略,发展整体阅读观,更契合整本书阅读的内核。

(苏远勤《叙事艺术:<红楼梦〉整本书有效阅读的支点》,有删改)

材料二

选项

小计(人)

比例

完全未读

11

3.55%

读了一部分

98

31.61%

粗略读完,了解大致情节

145

46.77%

认真读完一遍,情节较熟

40

12.9%

读了不止一遍,情节很熟

16

5.1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310

 

某中学高一年级对《红楼梦》阅读情况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

材料三

“整本书”的“整”,突出的是阅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是针对应试教育背景下长期的片段阅读、片面阅读导致的支离破碎的“语文”体验,所提出的一种纠偏正误的补救办法。这对于弘扬我们的母语文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价值十分明显。“语文”原本是一门很美的学科,但不当的应试教学,把完整的美篇碎片成字、词、句,文字的意境、美感就在这样的分解中丧失殆尽。更可怕的是“微时代”带来的微文、微信息,每天都在冲击、充斥我们的视界,我们的阅读能力在方寸视屏中渐趋退化。各种碎片化、浅表化的快餐式阅读,带来的是暂时的愉悦与虚假的成就感,无助于养成完整阅读、纵深思考的良好习惯。

“整本书阅读”就是要读原著。感受那些文字,读懂整个的故事情节,认识故事中鲜活生动的人物,想象他们的举止言谈,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进而认识当时的社会人生,思考名著的主题,对名著的语言文字做多元化的审美鉴赏。

如何进行《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

首先要确定阅读的内容和重点,还需要设臵阅读任务。任务的构成应该包括:正确地选择版本,通读前言和回目;重点阅读小说的前五回,勾画主要人物关系图表;以两条情节主线为核心,通读相关情节并归类,认识小说的主题;深度阅读关键情节,理解它们在全书中的不同作用;体会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命运遭际,试做点评;品赏小说的语言,撰写评析短文,或练习仿写。

当然,仅有“阅读”和小写作也还是不够的。新课标该项学习任务的全名可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研讨是增加中学生主体参与和体验难度的重要渠道。什么样的研讨才是有效的?一种好的研讨需要教师课前设计,指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思考,要求学生小组开展互助式学习、讨论,推举小组代表课堂汇报交流;教师应善于从交流中发现闪光之处,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那些奇思怪想需要纠偏指误,不能因为学生观点新异,就一概视为“创新思维”予以认同,那显然是更为有害的误导。

(俞晓红《<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与实践》,有删减)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充分肯定了跨媒介阅读与创意读写等活动对学生整合能力的强化,也指出了这种方式只集中在人物品评上的不足。 B . 不管是西方叙事学还是中国古典小说,都强调情节的“安排与组织”,而时下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C . “整本书阅读”必须要读原著。无论是简洁版、连环画版,还是电影、电视剧、戏曲等,都对“整本书阅读”毫无助益。 D . 材料三中,强调“整本书阅读”中的一个“整”字,突出的是阅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否定的是阅读的片段性和片面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运用跨媒介阅读教学模式,其目的之一便是通过引入《红楼梦》相关影视、戏剧作品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B . “情节”是小说的核心要素,是初读文本时最感兴趣和最应关注之处,是研讨、鉴赏的基础。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红楼梦》的情节。 C . “微时代”的各种碎片化、浅表化的快餐式阅读,导致人们阅读能力渐趋退化,对养成完整阅读、纵深思考的习惯没有帮助。 D .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对“整本书阅读”推行予以了肯定,也都对当前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3. (3) 结合材料,对如何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做法的阐述,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引导学生在跨学科融合创作中完成对人物个性和关系的把握,可采取“跨媒介学习视域下的创意读写”的教学模式。 B . 教师可以《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为突破点,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故事情节,培养长篇小说的阅读策略,发展整体阅读观。 C . 要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首先应确定阅读内容和重点,然后再设置阅读任务,最后认真落实,这样就能做好这项工作。 D . 在指导学生研讨时,教师可运用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思考,小组互助式学习、讨论,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等方式,并注意纠偏指误。
  4. (4) 从材料二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该结论形成的原因。
  5. (5) 周汝昌先生认为,“世人看《石头记》,多赞其写大排场,大局面举重若轻,笔力十分可观。我谓雪芹之笔能大能小,大则如屋椽,小则如绣针,大固可观可佩,而小却更觉有情有味”。请你就雪芹之笔“能大能小”各举一例,并作简要说明。
在《红楼梦》正册判词中,有一个判词说道: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请回答下面问题:

  1. (1) 本判词中“三春”是什么意思?
  2. (2) 本判词是写给谁的判词?
  3. (3) 试结合全书简述本判词所指的这位是一个怎样的人。
名著微写作。

鲁迅评《红楼梦》说:“《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请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小说相关内容,分析其性格的复杂性。要求:人物正确,内容合理,字数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凤托梦,说道: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1. (1) 这里说的“非常喜事”在小说中指什么?
  2. (2) 画线的部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请结合原著,举例说明。
《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曹雪芹根据书中不同人物形象写出不同风格的诗词。其中“淡极始知花更艳”“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为人所称颂,请问这三句是哪三人吟诵的?(  )
A . 贾探春   史湘云   林黛玉 B . 林黛玉   史湘云   妙玉 C . 薛宝钗   妙玉     林黛玉 D . 薛宝钗   史湘云   林黛玉
(2022·北京丰台·高一期末)高中语文学习提倡整本书阅读。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你积累了怎样的阅读经验?请从《红楼梦》和《乡土中国》中任选一本,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你的一种阅读方法。要求:结合该书内容说明;语言简明,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红楼梦》第三回中黛玉初见宝玉,便吃一大惊,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的。”两人都觉得似曾相识,是如贾母所言为“胡说”吗?还是另有其因?请简要概述。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 . 元妃送出灯谜让大家猜,宝钗一猜就着,却故作难猜之状。贾母见元春喜欢,也命人制作灯谜让大家猜,还请来了贾政,整个聚会的气氛活泼欢乐。 C . “史大妹妹”心直口快不拘小节,很有男儿气概。她心无城府,曾在大家对长得像林黛玉的戏子“笑而不言”时脱口而出“是像林姐姐的样儿”。 D . “珍珠如土金如铁”“白玉为堂金作马”分别是说薛家、贾家。
朋友圈是现代社会中人们记录生活的一种载体,甲同学尝试以“红楼人物发朋友圈”这一活动来促进并深化对《红楼梦》的阅读,乙同学针对甲同学朋友圈发布的事件进行互动评论,以下互动评论可能会发生的一项是(   )
A . 以袭人的口吻发布“枫露茶”和“包子”事件,评论区出现晴雯和王夫人的互动。 B . 以贾芸的口吻发布“捡到手帕”,评论区出现贾芸和小红的互动。 C . 黛玉发的朋友圈,评论区出现北静王和薛蟠。 D . 以宝玉的口吻发布与蒋玉菡结交事件,评论区出现袭人和晴雯的互动。
校文学社拟从《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中选取一个场景拍摄视频短剧。假如你是导演,会选取哪部书中的哪个经典场景?请说明理由。要求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