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韩非子》选读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处让,德谦,沧州人也。少为张万进亲吏,万进入梁,为泰宁军节度使,以处让为牙将。万进叛梁附晋,梁遣刘鄩讨之。万进遣处让求救于晋,晋王方与梁相拒,未能出兵,处让乃于军门截耳而诉曰:“万进所以见围者,以附晋故也,奈何不顾其急?苟不出兵,愿请死!”晋王壮之,曰:“义士也!”为之发兵。未渡河,而万进为梁兵所败,处让因留事晋。庄宗即位,为客省使,常使四方 , 多称旨。天成中,迁引进使,累迁左骁卫大将军。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范延光反,高祖命杨光远为招讨使,以处让参其军事。已而副招讨使张从宾叛于河阳,处让分兵击破从宾。还,与光远攻邺,逾年不能下。其后延光有降意而迟疑,处让入城,譬以祸福,延光乃出降。

    唐制,枢密使常以宦者为之,自梁用敬翔、李振,至庄宗始用武臣,而权重将相,高祖时,以宰相桑维翰、李崧兼枢密使,处让与诸宦者心不平之。光远之讨延光也,以晋重兵在己掌握,举动多骄恣,其所求请,高祖颇裁抑之。处让为光远言:“此非上意,皆维翰、崧等嫉公耳!”光远大怒。及兵罢,光远见高祖,诉以维翰等沮己,高祖不得已,罢维瀚等,以处让为枢密使,处让在职,凡所陈述,多不称旨。处让丁母忧,高祖遂不复拜枢密使,以其印付中书而废其职。处让居丧期年,起复为彰德军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以疾卒,年六十三,累太师。

 (节选自《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五》)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 B . 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 C . 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 D . 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古代男子一般在二十岁冠礼时取字,古人出于礼貌,只能用于称呼尊辈。 B . 节度使,官职名,一般认为唐代开始设立,是执掌一方军政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 C . 四方,原本是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古人常以此来指代天下各处或四方诸侯之国。 D . 赠,文中指追赠,给已死的官员或其亲属的追封,追封的官职是荣誉性质的虚衔。
  3.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处让忠于其主,受到晋王赏识。张万进派刘处让向晋求救,刘处让在军门前割下耳朵陈诉,不顾生死,晋王为他的忠义所触动,于是发兵。 B . 刘处让仕晋之后,颇有功绩。张从宾反叛,被刘处让分兵击败。刘处让发现范延光对投降迟疑不决,于是进城,说以利害,范延光终于投降。 C . 刘处让气量不足,工于心计。他对宰相桑维翰、李崧兼枢密使的事情心有不平,于是把二人妒忌杨光远的事告知杨光远,于是二人被免去职位。 D . 刘处让多朝为官,仕途顺利。后唐庄宗即位后,刘处让任客省使,后升任引进使,左骁卫大将军。后晋高祖时又担任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万进所以见围者,以附晋故也,奈何不顾其急?

    ②未渡河,而万进为梁兵所败,处让因留事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争宠而心其能        害:忌妒 B . 其功              伐:自夸、炫耀 C . 屈平王听之不聪也    疾:恨、痛心 D . 其辞                微:微小细微
  2. (2)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与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A . 故忧愁幽思作《离骚》 B . 见疑 C . 《国风》好色不淫 D . 皭然泥不滓者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当,因想争得楚王的宠信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 . 屈原见闻广博,善于交际,深受信任,常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 C . 屈原草拟好宪令后,上官大夫想夺过去据为己有,屈原不给遭到诬陷。 D . 文段最后一句说屈原的志趣可以和日月争光辉,是对屈原的高度褒奖。
  4. (4)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秀;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1. (1)     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
  2. (2) 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太平州新学记

王安石

    ①太平新学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定仲求所作。侯之为州也,宽以有制,静以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庭,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百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二十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____________。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

    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太平州:宋代设置,州治设今安徽当涂姑孰城。②子城:姑孰城的内城,在姑孰城北面。③餔:吃饭。

  1. (1) 可填入第②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
    A . B . C . D .
  2. (2) 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3. (3) 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 . 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 . 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 . 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4. (4) 对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在于统一士人思想,最终目标是没有思想争辩分歧。 B . 作者认为学者要通过积累善才能继承圣人之道,进而才能行仁义于天下。 C . 作者认为读书人不能只听君主意见不了解百姓民情,否则会曲解圣人之道。 D . 李侯建立州学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因而值得为世人称道。
  5. (5) 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 (1) 下列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入深林,回溪                穷:走到尽头。 B . 染溪                        缘:沿着。 C . 岈然洼然                      岈然:山谷幽深的样子。 D . 攒蹙累积,莫得隐            遁:逃离,躲藏。
  2. (2) 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隙也,则施施而行            皆出于此乎 B . 箕踞遨                      吾尝终日思矣 C . 不知日入                    巫医乐师百工 D . 披草而坐                  于其身也,耻师焉
  3. (3) 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 不拘于时
  4. (4)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文中作者用“怪特”“特立”来形容西山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恰好映衬了作者虽遭挫折、磨难,却孤标傲世、不甘沉论的人格之美。 B .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境界是作者游览西山而给他带来的心灵启迪,作者因此忘记了烦忧,获得了精神慰藉。 C . 文章在描写西山的景物时,对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运用简约而精当、准确而传神。将西山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地刻画出来,富于动态美。 D . 文章开头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这些“幽泉怪石” 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
  5.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②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察廉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京兆尹。会昭帝崩,而新丰杜建为京兆掾,护作平陵方上。建素豪侠,宾客为奸利,广汉闻之,先风告。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中贵人豪长者为请无不至,终无所听。宗族宾客谋欲篡取,广汉尽知其计议主名起居,使吏告曰:“若计如此,且并灭家。”令数吏将建弃市,莫敢近者。京师称之。是时,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大.将军霍光与群臣共废王,尊立宣帝。广汉以与议定策,赐爵关内侯。迁颍川太守。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莫能禽制。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日:“死无所恨!”初,大将军霍光秉政,广汉事光。及光薨后,广汉心知微指,发长安吏自将,与俱至光子博陆侯禹第,直突入其门,索私屠酤,椎破卢罂,斧斩其门关而去。时,光女为皇后,闻之,对帝涕泣。帝心善之,以召问广汉。广汉由是侵犯贵戚大臣。地节三年,广汉使所亲信长安人为丞相府门卒,令微司丞相门内不法事。司直萧望之劾奏:“广汉摧辱大臣.欲以劫持奉公,逆节伤化,不道。”宣帝恶之。下广汉廷尉狱,广汉竟坐要斩。广汉虽坐法诛,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百姓追思,歌之至今。

(选自《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有删减)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 B . 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 C . 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 D . 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守,有守卫、防守之意,文中指秦汉时郡的长官,后来用作刺史太守的简称。 B . 宾客,汉时投靠在贵族、官僚、豪强门下为主人奔走效命的一种非同宗的依附者。 C . 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每月得百二十斛。后称郎将、郡守和知府为两千石。 D . 长安,为“长治久安”之意,“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广汉治行尤异,为人称道。他担任郡吏、州从事,因廉洁、通达、敏捷、谦虛待士闻名。 杜建纵容宾客谋取不正当利益,他坚决将其当众正法,受到京城百姓称赞。 B . 赵广汉不惧豪强,精于吏职。他担任“京辅都尉”,在数月内诛杀原、褚家族中强横妄为 的罪魁祸首,引起震动。他接见官员和百姓,有时通宵达旦,尤其擅长钩距之术。 C . 赵广汉断案如神,善待劫匪。长安少年谋划抢持某人,还没有商议好,他就派人把他们 一举擒获。皇宫侍卫苏回被劫,他兑现承诺,善待劫匪,为他们备办棺木。 D . 赵广汉得罪贵戚,招来祸患。霍光死后,他带人查到霍家私自酿酒的证据,砸破炉灶、缶 罂,因此得罪当朝贵戚。萧望之弹劾他没有德政,赵广汉最终被处腰斩。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

    ②宣帝恶之。下广汉廷尉狱,广汉竟坐要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江西提刑知赣州文天祥起兵入卫。初,勤王诏至赣州,天祥捧之涕泣,乃发郡中豪杰,并诸溪洞山蛮万人遂入卫。其友止之曰:“今敌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何异驱群羊搏猛虎。”天祥日:“国家养育士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赴者,吾深恨之。故不自量,欲以身殉。庶天下忠臣义士,将闻风而起。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力济。如此则社稷可保也。”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痛自损益,尽以家赀为军费。每与宾客僚佐语及时事,辄流涕日:“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贪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闻者莫不为之感动。

    以文天祥为浙西江东制置使、知平江府。天祥至临安,上疏曰:“本朝削藩镇,建都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以侵弱,故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破。中原陆沉,痛悔何及。今宜分境内为四镇,建都统于中。……地大力众,约日齐奋。彼备多力分,疲于奔命。而吾之豪杰者,又伺间出于其中,如此则不难却也。”

    以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元帅议和,见执于元。天祥争辩不屈,伯颜怒,遂留焉。天祥自镇江亡入真州.至温州,与张世杰等奉益王罡即帝位于福州。天祥帅师次于汀州。元李恒袭天祥于兴国县。天祥出走,与长子道生奔循。天祥妻欧阳氏,男佛生、环生及二女见执。

    元张弘范执文天祥于五坡岭,乃命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不肯强之书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末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弘范笑而置之。天祥留燕三年,坐卧一小楼,足不履地。未几入时,愿乞死。乃诏斩于燕京之柴市。天祥临刑,从容日:“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有张毅甫者,负天祥骸骨归葬吉州,会林某亦自惠州舁天祥母柩同至,人以为忠孝所感。

                                                 (选自《通鉴续编》卷二十四)

【注释】①人卫:进入明帝行在保卫。②三道:三路。③鼓行:气势旺盛。④庶,前为“民”,后为“或许”。⑤循:循州。⑥入对:指入元朝对答。⑦舁:载,抬。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乃命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不肯强之/书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末/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B . 乃命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不肯/强之书/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末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C . 乃命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不肯强之/书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末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D . 乃命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不肯/强之/书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末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勤王,指古代帝王有难时,臣下起兵救援帝王。勤王的本意在救驾,但有些勤王者的动机却非如此,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借之攻入朝廷夺权的例子。 B . 蛮,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后来也有指南方汉族的意思。字面上有粗野、凶恶、不通情理的意思。 C .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古时君王都要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某姓王朝。 D . 藩镇,唐朝中后期设立军镇以卫安全。玄宗时又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后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宋时也沿用此称。
  3.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天祥忠君为国。国难当头之际,他义无反顾,不顾朋友好心劝阻,在所不惜,毁家纾难,坚决组军勤王。 B . 文天祥胸有谋略。他知平江府时请求朝廷将境内分为四镇,以此为中心建都统,以便集中力量,抵抗强敌。 C . 文天祥坚贞不屈。他和宋军元帅一道到元营议和,严词争辩,惹怒了伯颜而被扣留,觅机逃脱后仍继续统兵抗元。 D . 文天祥视死如归。他在五坡岭被俘后作《过零丁洋》以明志,被扣留在燕京时自请就死,就义前还从容望南方礼拜。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痛自损益,尽以家赀为军费。

    ②彼备多力分,疲于奔命。而吾之豪杰者,又伺间出于其中,如此则不难却也。

阅读《张衡传》,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 . 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与……交往 B . 公府不就            辟:征召 C . 辄积年不              徙:调动官职 D .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看、视察
  2. (2) 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衡少属文 B . 吾得事之 C . 且庸人尚 D . 宁许以秦曲
  3. (3)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遂通五经”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 B . “贯六艺” 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C . “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 .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旧唐史》被称为“四史”。
  4.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举孝廉不行 B . 言甚详明 C . 寻其方面 , 乃知震之所在 D . 覆盖周密无际
  5. (5) 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 .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力算 B .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 . 未之有也 D . 果地震陇西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完成后面题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 (1) 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 .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 .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D . “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这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
    A .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 .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 .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3.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   )
    A . 冀君实或恕也   今君实所以教者 B .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也   盘庚不为怨者改其度 C .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4.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5. (5) 下列句子中的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是(   )
    A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 . 《劝学》作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C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 D .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他针对司马光指出的实施新法的弊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逐一进行反驳,并分析反对派反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
  6. (6) 下列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路的志向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 . 文章的第2段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C . 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D . 孔子“哂之”,是笑子路太不谦让,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7.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   )
    A . 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 . 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 . 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 . 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④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将庞涓闻之,韩而归          去:离开 B . 百里而趣利者上将              蹶:受挫折,折损。 C . 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D . 见白书,乃钻火之              烛:照亮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素悍勇轻齐                    蟹六跪二螯 B . 遂成竖子名                    古学者必有师 C . 孙子度行,暮当至马陵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D . 孙膑此名显天下                不物喜,不以己悲
  3.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膑“能行”和“能言”的一项是(   )
    A .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B .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C .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D . 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B . 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C . 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 . 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
  5. (5)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 . 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 . 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 . 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6. (6) 把文言文阅读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②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少时好读书。里中 , 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汉王疑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 , 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六年,与平剖符 , 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孝文帝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B .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C .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D .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即土地神,常与“稷”连用,社稷是国家的代称。文中是“祭祀土地神”的意思。 B . 昆弟,即子弟,特指项氏的宗族。此处陈平意在说明项羽任人唯亲,所以离开他。 C . 剖符,古代帝王封赏诸侯或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以作凭信,后因以之称分封、授官。 D . 四夷,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此处与孟子所说“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同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平少好读书,自小胸怀大志。他年轻时主持分配祭肉,老人们都夸赞他;他却说,有朝一日让他主持分割天下,他也能像今天分肉一样出色。 B . 陈东平智慧过人,善于化危为机。他从容应对他人的恶意中伤,重获刘邦信任;他精研时局,分析刘项二人各自的优劣,并向刘邦献上灭楚之策。 C . 陈平品行高尚,受封不忘初心。刘邦要封他为侯,他却推辞说若是当初没有推荐魏无知,也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刘邦夸赞他是一个不忘本的人。 D . 陈平见识卓绝,尽显辅臣气度。他认为宰相的职责不是去管具体事务,而是管好群臣,因为宰相要向上辅佐天子,对下统率百官,使其各司其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②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5. (5) 在陈平的分析中,刘邦为人的优缺点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薄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宣帝即位,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坐公卿大议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胜出,复为谏大夫,令左冯翊宋畸霸贤良。胜又口霸于上,上擢霸为扬州刺史。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好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毫厘不敢有所隐。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前后八年,郡中愈治。天子以霸治行终长者,下诏称扬曰:“颍川太守霸,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甘露三年薨,谥曰定侯。

(选自《汉书·廉吏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B . 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C . 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D . 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河东、河南,地理名词,以黄河流经区域为参照,指黄河以东、黄河以南地方。 B . 举、荐,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为察举制,由地方推荐后经朝廷登记即可为官。 C . 邮亭,政府专设的机构,是古时传递文书的人沿途休息的处所,有时也称驿馆。 D . 石,古代容量单位,汉官俸禄钱谷并发,故以俸禄中粮食数量来标志官员等级。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霸学习勤奋,廉洁出名。黄霸少时学习法律条令,在狱中跟从夏侯胜学习《尚书》;黄霸记账公正,因廉洁而著称,也因此多次被察举。 B . 黄霸持法公正,判案公平。宣帝即位时听说黄霸持法公正,便召黄霸做了廷尉正,黄霸数次裁决了疑难案件,朝廷大臣都赞他判案公平。 C . 黄霸执政有法,体恤吏民。黄霸不仅大力宣扬皇帝的诏令,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怀,还亲自秘密地私访,到地方考察,以获得真实信息。 D . 黄霸治理一方,受诏称颂。黄霸在颍川作太守官职,前后八年,郡中安顺,帝下诏赞颂,称其郡内百姓孝者众多、路不拾遗、赡助贫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

    ②劝以为善防好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陆真,代人也。父洛侯,秦州长史。真少善骑射。世祖初,以真膂力过人,拜内三郎。数从征伐,所在摧锋陷阵,前后以功屡受赏赐。真君中,从讨蠕蠕,以功赐爵关内侯。后攻悬瓠,登楼临射城中,弦不虚发。刘义隆将王玄谟众数万人寇滑台,真从世祖讨之。夜与数人乘小船突玄谟军,入城抚慰,登城巡行贼营中,乃还渡河。至明,玄谟败走。从驾至江,真再破贼军。还攻盱眙,真功居多。迁给事中,典太仓事高宗即位拜冠军将军进爵都昌侯迁散骑常侍时丁零数千家寇窃并定真与并州刺史乞伏成龙自乐平东入与定州刺史许崇之并力讨灭。从驾巡东海,以真为宁西将军。寻迁安西将军,长安镇将,假建平公。

胡贼帅贺略孙聚众千余人叛于石楼。真击破之,杀五百余人。是时,初置长蛇镇,真率众筑城,未讫,而氐豪仇傉檀等反叛,氐民咸应,其众甚盛。真击平之,杀四千余人,卒城长蛇而还。东平王道符反于长安,杀雍州刺史鱼玄明,关中草草。以真为长安镇将,赐爵河南公。咸阳民赵昌受刘彧署龙骧将军,扇动鄠、盩厔二县,聚党数百人据赤谷以叛。真与雍州刺史刘邈讨平之,昌单骑走免。后鄠县民王稚兄弟,聚二千余人,招引赵昌。始平、石安、池阳、灵武四县人皆应之,众至五千,据治谷堡。时诏南郡王李惠等领步骑六千讨昌。真以大军未至,虑昌滋蔓,与雍州刺史刘邈讨昌。昌出营拒战,真击破之,斩昌及贼首三千余级,传首京师,并诛其党与七百余人,获男女一千余口。雍州民夷,莫不震伏。在镇数年,甚著威称。延兴二年卒。归葬京师,谥曰烈。子延,字.契胡提,颇有气干,袭爵河南公。正始初,除武川镇将。入除太仆卿。正光初,复除太仆卿。受使绥慰秀容,为牧子所害

(选自《魏书·陆真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宗即位/拜冠军将军/进爵都昌侯/迁散骑常侍/时丁零数千家寇窃并定/真与并州刺史乞伏成龙自乐平东入/与定州刺史许崇之并力讨灭/ B . 高宗即位/拜冠军将军/进爵都昌侯/迁散骑常侍/时丁零数千家寇窃并定/真与并州刺史乞伏成龙自乐平/东入与定州刺史许崇之并力讨灭/ C . 高宗即位/拜冠军将军/进爵都昌侯/迁散骑常侍时/丁零数千家寇窃并定/真与并州刺史乞伏成龙自乐平东入/与定州刺史许崇之并力讨灭/ D . 高宗即位/拜冠军将军/进爵都昌侯/迁散骑常侍时/丁零数千家寇窃并定/真与并州刺史乞伏成龙自乐平/东入与定州刺史许崇之并力讨灭/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蠕蠕:即柔然,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崛起的部落制汗国。 B . 刺史:古代官名,自汉设立,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用为地方官职名称。 C . 公:古爵位名,周朝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仅次于“侯”。后泛称朝中位高权重者。 D . 字:即表字,在本名之外所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另一名字。自称称名,称人称字。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陆真擅长骑射,膂力过人。攻打悬瓠时,他登楼向城中射箭,箭不虚发;世祖初年, 因膂力过人而授任内三郎,多次跟从征伐,冲锋陷阵,立功受赏。 B . 陆真不惧危险,夜突敌军。王玄谟率军数万侵犯滑台,陆真夜间与几个人乘小船突破玄谟军防御,入城安抚军民,并登城巡行贼营,然后渡河返回。 C . 陆真平定氐叛,筑城而还。长蛇镇刚刚设立,陆真率军筑城还未完工,氐人首领仇傉檀等反叛,声势颇大,陆真平定叛乱,并最终筑成长蛇城而还。 D . 陆真当机立断,主动出击。讨伐赵昌、王稚兄弟时,大军未到,他担心赵昌抢夺粮草, 于是主动出击斩杀赵昌,将其首级传送京师,并诛杀其同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驾至江,真再破贼军。还攻盱眙,真功居多。迁给事中,典太仓事。

    ②正光初,复除太仆卿。受使绥慰秀容,为牧子所害。

文言文阅读

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苏辙

公讳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 皆第一,遂中甲科。景祐初,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  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公为书责之,坐贬峡州夷陵令。康定初,范公起为  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辟公掌书记。公笑曰:“吾论范公,岂以为利哉? 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辞不就。初,范公之贬饶州,公与尹师鲁皆以直范公见逐,  目之党人。  自是朋党之论起,久  而益炽。公乃为《朋党论》 以进,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人君但当退小人之  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其言恳恻详尽。其后诸公卒以党议不得久留于朝。公性疾恶,论事无所回避,小人视之如仇雠,而公愈奋厉不顾。上独深知其忠,改右正言、知制诰,赐三品服,仍知谏院。嘉祐初,判太常寺。二年,权知贡举。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 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 文章自是变而复古。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所代包孝肃公以威严御下,名震 都邑。公简易循理,不求赫赫之誉,有以包公之政励公者,公曰:“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 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长耳。”闻者称善。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

因 卜居焉。居颍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 皆出涕相吊。 自汉以来,文弊极矣,虽唐贞观开元之盛,而文气衰弱,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 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呜呼! 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 人焉,夫岂偶然也哉!

(选自苏辙《栾城集》,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 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B . 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 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C . 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 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D . 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 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神道碑,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也指刻于墓碑上的碑文。 B . 讳,名讳。古人说话作文时为了避讳,不直称君王或尊长的名、字和号。 C . 赐三品服,文中指给未及三品的欧阳修赐予三品官服,以示皇帝的恩宠。 D . 太子太师,即太子的老师。后多为虚衔无实职,可用于追赠死去的重臣。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欧阳修进献《朋党论》,指出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得到人君的任用,使得那些议论他结党的人最终受到了惩罚。 B . 为国选才时,欧阳修以文风古朴为重要原则,严厉打击那些因文风奇险怪异而知名的人,此举开始时引发非议,最终却扭转了文风。 C . 包公威严治下,声名显赫。欧阳修接替他执掌开封府后,为政宽简平易,遵循事理, 也不追求显赫的声誉,展现了不同的行事风格。 D . 韩愈大力倡导文章复古,志在革除文弊;而欧阳修身体力行,所写的古文风行天下。苏辙认为文章能够废而复兴,这两人功不可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与尹师鲁皆以直范公见逐, 目之党人。

    ②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 . 驽马十      驾:指马行走十天的路程 C . 吾尝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D . 省乎己         参:验、检查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B . 积土成山,风雨兴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 C .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D .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申以孝悌之义
  3.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B . 古之学者必有师 C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 . 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 (4) 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水为之而寒于水

    A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 . 不拘于时 D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 (5) 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B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分析古今异义词。

①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
②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 今义:走路。
③承天命 古义: 今义:景致,风景。
④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 今义:认为。
⑤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尽情。

下列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扶老以流憩

A . 当敛裳 B . 彭殇为妄作 C . 以蕃 D . 以自佐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魏征传(节选)

①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②即位 , 拜谏议大夫。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巢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道遇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传送京师,征与其副谋曰:“属有诏,宫府旧人普原之。今复执送志安等,谁不自疑者?吾属虽往,人不信。”即贷而后闻。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

③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节选自《新唐书》卷九十七 列传第二十二)

【注释】①隐太子:指李建成 ,李世民朝廷给的谥号,李渊长子,太子,为李世民所杀;后文“巢”即巢王李元吉,也为李世民所杀。②即位:指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阴劝太子早为计        ②访天下事

  2. (2)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尔吾兄弟(   )

    A.轻视    B.蛊惑    C.辅佐    D.使……争斗

    ②即而后闻(   )

    A.施予    B.宽免    C.借入    D.为……借出

  3. (3) 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4. (4) 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

  5. (5) 根据第③段,分析李世民“我但见其妩媚耳”这一看法的理由。
  6. (6) 以第①②段为例说明我国“史传”的叙事特点,说明两个特点即可。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 . 全不相同 B . 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 . 全都相同 D . 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课内古诗阅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 瑟兮鸾回车 B . 深林兮惊层巅 C . 云青青兮欲 D . 对此欲倒东南
  2.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云霞明灭可睹        或:有时      迷花倚石忽已    暝:昏暗 B . 我欲之梦吴越        因:因为      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 C . 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D . 烟涛微茫难求        信:确实      熊咆龙吟岩泉    殷:震动
  3. (3) 以下对这首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游历了天姥山之后而写的一首留赠给友人的诗歌。 B . 这首诗随诗人情感与思绪的变化,句式与节奏也在不断变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四句连用四字句,节奏紧凑,生动地描绘出洞天石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   C . 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 .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作者性格傲岸,却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所以在诗中既表现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又有无力回天的感伤。
  4. (4) 对“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四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这四句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相照应,作为过渡句,一个写进入梦境,一个写回到现实。 B . 句中“忽”写出了对好梦不常惆怅,“恍”写出了梦幻破灭的烦恼,“长嗟”“惟”“失”写面对现实的痛苦。 C . “向来之烟霞”指诗歌开头“海客”“越人”的言论及诗人自己对天姥山高大雄伟的描写。 D . 这四句写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即破灭,不能随心所欲地在梦幻中翱翔,而是沉甸甸的躺在枕席之上的痛苦心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5. (5) 下列各项中,没有使用夸张修辞的一项是(   )
    A .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 .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C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D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