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韩非子》选读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扬古利,世居浑春。父郎柱,为库尔喀部长,率先附太祖 , 时通往来,太祖遇之厚,命扬古利入侍。郎柱为部人所戕,其妻襁负幼子纳穆泰于背,属鞬佩刀,左右射,夺门出,以其族来归。部人寻亦附太祖。扬古利手刃杀父者,时年甫十四,太祖深异焉。日见信任,妻以女,号为“额驸”。

    天命四年,明经略杨镐大举来侵,总兵杜松等攻界凡,大贝勒代善等帅师御之。我军屯吉林崖,明军屯萨尔浒山,两军相薄,扬古利与贝勒阿巴泰等争先赴敌,破其军,松等皆战死。是夕,明总兵马林以兵至,营于尚间崖。翌旦移兵往攻太祖命被创者勿往扬古利裹创系腕率十牛录兵凭高驰击林兵大溃。七月,攻铁岭,遇蒙古贝勒介赛兵,击破之,遂获介赛。六年三月,从太祖攻沈阳,壕深堑坚,众难之。扬古利拔刀挥本旗兵先登,夺敌所植竹签以阻军者,遂克之

    十二月,太宗亲伐朝鲜,扬古利从。是月丁未 , 太宗命豫亲王多铎及扬古利击之,值雪,阴晦,敌阵于山下,纵兵进击,自麓至其巅,多铎鸣角,招扬古利登山督战。扬古利将驰赴,朝鲜败卒伏崖侧,窃发鸟枪,中扬古利,创重,遂卒,时年六十六。明日,多铎率兵逼敌营,朝鲜兵已夜遁,得扬古利尸以归。太宗亲临哭奠,赐御用冠服以殡。丧还,太宗迎于郊,命陪葬福陵。葬日,太宗复亲奠。

    扬古利初事太祖,凡在行间,率先破敌,冲锋挫锐,所向披靡。太宗诫不令临阵,而遇敌忘躯,奋发不自已,行军四十餘年,大小百餘战,功业绝特,而持身尤敬慎。太宗尝命本牛录护军为之守门,赐豹尾枪二,以亲军二十人为卫。其葬,以本牛录八户守冢。是年十一月,追封武勋王,立碑墓道。

(摘自《清史·列传十三》)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翌旦/移兵往攻/太祖命被创者勿往/扬古利裹创系腕/率十牛录兵/凭高驰击/林兵大溃 B . 翌且/移兵往攻太祖/命被创者勿往/扬古利裹创系腕/率十牛录兵/凭高驰击/林兵大溃 C . 翌旦/移兵往攻/太祖命被创者勿往/扬古利裹创系腕/率十牛录兵/凭高驰击林兵/大溃 D . 翌旦/移兵往攻太祖/命被创者勿往/扬古利裹创系腕/率十牛录兵/凭高驰击林兵/大溃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文中的太祖是指清太祖努尔哈赤。 B . 额驸,指驸马,按照清制,公主、格格的配偶称额驸,固伦公主的丈夫称固伦额驸。 C . 丁未,干支之一,其前一位是戊申,后一位是丙午。丁排天干第四,未排地支第八。 D . 追封,同追谥、追尊,指为死者追加封号。文中指扬古利死后被追封为武勋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扬古利年少英勇,手刃仇敌,扬古利父亲郎柱被同部落的人杀死,扬古利的母亲、弟弟和杀父仇人先后归附太祖,年仅十四岁的扬古利亲手杀死仇敌。 B . 扬古利作战勇猛,战功赫赫。扬古利曾攻破明朝总兵杜松和马林的军队,在攻打铁岭时攻破蒙古贝勒介赛的军队并将其活捉,还曾追随太祖攻克沈阳。 C . 扬古利冲锋陷阵,战死沙场。扬古利跟随太宗讨伐朝鲜,当时天气恶劣,在扬古利骑马登山督战途中,中了朝鲜败兵的埋伏,被鸟枪打中,伤重而亡。 D . 扬古利生前受宠,死后哀荣。扬古利父辈就与太祖交好,后来扬古利还做了太祖的女婿;扬古利以身殉国后,太宗两次亲自前往祭奠,赐他陪葬福陵。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扬古利拔刀挥本旗兵先登,夺敌所植竹签以阻军者,遂克之。

    ②扬古利初事太祖,凡在行间,率先破敌,冲锋挫锐,所向披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注释】子房:张良,字子房。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B .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C .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D .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鼎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将犯人置于鼎镬之中烹煮,在刑罚中是一种酷刑。 B . 太公,这里指姜太公吕尚,他辅佐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周朝,是周朝开国大臣。 C . 肉袒,即脱去上衣,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裸露肢体,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 D . 高祖,谥号,是后人按逝者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认为,普通人一旦受侮辱就会拔出宝剑,挺身搏斗,而豪杰之士能在感情上有超过凡人的忍耐,遇事不惊不怒,这样才称得上是大勇。 B . 苏轼认为,张良以盖世之才,不应该像荆轲、聂政那样以个人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而应像伊尹、太公那样深谋远虑。 C . 苏轼认为,勾践陷于困境投降吴王,侍奉吴王三年而不倦怠,这只是为了报仇而暂时屈己尊人,是普通人的刚强,不值得肯定。 D . 苏轼认为,项羽不能忍耐,虽身经百战却轻易消耗了自己的实力,刘邦却选择了忍耐而保存了自己实力,这是张良教会他的。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②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材料二:

    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

    材料三:

    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遏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材料四: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日:“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 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 ,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赢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1. (1)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肃乞奉命表二子     吊:讨伐 B . 使诸葛亮权           诣:前往拜见 C . 操军不利,引江北     次:驻扎 D . 可烧而也             走:击退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B . 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C . 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D . 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史家著史常于细节之中见褒贬。魏、蜀、吴三家史书均称曹操为“公”而不称其名,体现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表现《三国志》作者奉曹魏为正统的情感取向。 B . 史家写人善传其神。《吴书》记载孙权在曹操大军压境、力量悬殊、众臣畏惧的情况下,力排众议,坚持与刘备联军抗曹,彰显其英勇果断的一代雄主风范。 C . 史家纪事讲究详略。四则材料同记赤壁之战但详略有别,后两则材料都详细记述作战过程,记述了火攻奏效,曹军战船被孙刘联军全部焚毁,只能败逃的史实。 D . 史家善于将观点隐于叙事之中。材料四记述黄盖诈降,曹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指点点,毫无防范,暗示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非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
  4. (4) 请将下面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o

    ①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赢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②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二年,出为四川右参政,分守川南,抚定高、杨二氏。迁浙江按察使。大计,坐贬。久之,起四川副使,以十年秋抵成都。时秦贼已入蜀,巡抚王维章、总兵侯良柱悉众北拒,城中惟屯田军及蜀府护卫军,人情惬惧,捷春启门纳乡民避贼者。中尉奉鐕勾贼抵城下,捷春与御史陈廷谟擒击奉鐕,而募市人、起废将固守。贼去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右参政仍监军十二年五月,宗龙入掌中枢,即擢捷春右佥都御史代之。时张献忠、罗汝才已叛,捷春遣副将王之纶、方国安分道扼之。国安连破贼,贼遂还入秦、楚。十月朔,杨嗣昌誓师裹阳,檄蜀军受节度。嗣昌以楚地广衍,贼难制,驱使入蜀,蜀险阻,贼不得逞,蹙之可全胜,又虑蜀重兵扼险,贼将还毒楚,调蜀精锐万余为己用,蜀中卒自是益疲弱不足支矣。捷春愤曰:“令甲失一城,巡抚坐。今以蜀委贼,是督师杀我也。”争之,不能得。嗣昌以八月终率师入蜀,于是群贼尽萃蜀中。当是时,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秦良玉、张令军。于是捷春乃扼水寨观音岩为第一隘,以部将邵仲光守之。九月,献忠突败仲光军,破上马渡。十月,献忠突净壁,遂陷大昌。良玉、令两军皆覆。关隘侦候不明,防军或远离戍所,贼乘隙而过无人之境。嗣昌遂收斩仲光,上疏劾捷春失事。十一月,逮捷春使者至。捷春为人清谨,治蜀有惠政。士民哭送者载道,舟不得行。蜀王为疏救,不听。敕巡按御史遣官送京师,下狱论死。捷春知不可脱,明年八月仰药死狱中。福王时,复官,赠兵部右侍郎。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贼去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右参政/仍监军/ B . 贼去/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右参政仍监军/ C . 贼去/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右参政/仍监军/ D . 贼去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右参政仍监军/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计,明清考核外官的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用。 B . 屯田,汉朝以后历代政府为获取军饷和税粮利用戍卒、农民垦殖荒地的制度。 C . 擢,提拔之意。类似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还有很多,如升、拔、陟、迁、进、晋等。 D . 赠,又称“追赠”,指朝廷为表彰已死官员的功绩而赏赐死者官爵或荣誉称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邵捷春任职四川,屡次建立功勋。他任四川右参政,平定安抚高、杨二氏;任四川副使,保卫成都,再立大功;后所部又连破贼寇。 B . 邵捷春临危不乱,行事冷静沉稳。在大敌当前、军力薄弱、内有叛徒的情况下,他铲除叛徒,招募百姓,起用废将,调度有方。 C . 邵捷春清廉谨慎,治政深得民心。他治理蜀地时,采取有利于百姓的政治措施,深受百姓爱戴,他被逮捕时众多士民悲伤痛哭。 D . 邵捷春兵弱难支,下狱含恨而死。在守卫重庆的战役中,他因兵力薄弱,连续失利,最终全军覆没,因此被弹劾入狱,服药而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十月朔,杨嗣昌誓师襄阳,檄蜀军受节度。

    ②士民哭送者载道,舟不得行。蜀王为疏救,不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日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 , 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B .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C .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D .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帝,指汉文帝刘恒,因为他擅长于政治经济的治理,所以庙号被尊为“文”。 B . 匈奴,汉朝时活跃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强大威胁。 C . 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不容奸诈的守则。 D . 持节,节即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冯唐回答文帝疑问,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向他询问李齐的情况,他认为李齐不如廉颇和李牧,直言文帝即使得到像廉李一样的大将,也不能重用,文帝大怒。 B . 冯唐谈论将帅,借古制劝谏君王。他告诉文帝,古代帝王派遣将帅,礼节隆重;国内大事由帝王决断,因功封爵赏赐之事由将军在外裁定上奏,朝廷不从中干预。 C . 冯唐性格耿直,论魏尚出于公义。魏尚厚待军吏,威慑东胡,因报功有误被削去爵位;他直言文帝法律严苛,赏轻罚重,文帝采纳了他的劝谏,赦免魏尚。 D . 冯唐被推举为官,却年事已高。汉景帝即位,任命他为楚国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诏贤良之士,大家举荐他,但他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良久,召唐让日:“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日:“鄙人不知忌讳。”

    ②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日:“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 宪问》)

    ②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 阳货》)

    ③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动”。曰:“其言也切,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论语.颜渊》)

  1. (1) 第一则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孔子一再地申辩体现了的精神与态度。
  2. (2) 请结合孔子“克己复礼”及第三则材料所蕴含的思想,分析孔子为何对宰我如此生气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 , 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期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 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B .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 . 流涕,指流泪。古时的“涕”一般指鼻涕,“泗”指眼泪。 D . 赵高,指秦朝著名的宦官。“指鹿为马”这个成语与他有关。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B .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 .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D .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 . 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德泽惠及子孙表示惊异,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C . 刘邦因患病躺在宫中,不见群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的故事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 . 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这一情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4. (4)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②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④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⑤人为刀俎 , 我为鱼肉    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⑦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⑧沛公奉卮洒为寿,约为婚姻

A . ①③⑥ B . ①④⑧ C . ②⑤⑧ D . ④⑤⑥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姚崇、张说同为宰辅,不相能。姚既病,诫诸子曰:“张丞相少怀奢侈,尤好服玩。吾殁后,汝其盛陈吾平生服玩,宝带重器,罗列于帐前。若不顾,汝速计家事,举族无类矣。目此,吾属无所虞。便当录其玩用,致于张公,乃以神道碑为请。既获其文,登时录进,先砻石以待之,至便镌刻。张丞相见事常迟,数日之后,必当有悔。若却征碑文,以刊削为辞,当引使视其镌刻,告以闻上可也。”姚既殁,张如之,目其玩服三四姚氏诸孤悉如教诫不数日文成叙述该详时谓极笔。后数日,果使使取文本,以为词未周密,欲重加删改。姚氏诸子乃引使者示其碑,乃告以奏御。使者复,说叹曰:“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也远矣。”

(《初潭集·君臣八》)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汝其盛吾平生玩

    ②录其玩用,于张公

    使视其镌刻

    ④姚既,张

  2. (2) 用“/”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四处)。

    目其玩服三四姚氏诸孤悉如教诫不数日文成叙述该详时谓极笔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若不顾,汝速计家事,举族无类矣。目此,吾属无所虞。

  4. (4) 文中表明姚崇料人极准的一个字是“
  5. (5) 张说被人算计的原因在于。(用文中词语问答)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不同的一组是()
A . 榆柳后檐/床便大怒 B . 碎而替/孔雀南飞 C . 亲贤臣,小人/固前圣之所 D . 朕车以复路兮/伏清白以直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聊斋志异序

高珩

志而曰异,明其不同于常也。然而圣人曰:“君子以同而异。”何耶?其义广矣、大矣。夫圣人之言,虽多主于人事,而吾谓三才之理,六经之文,诸圣之义,可一以贯之。则谓异之为义,无不可也。夫人但知居仁由义,克己复礼,为人君子矣;而降而在帝左右,祷祝而感召风雷,乃近于巫祝之说者,何耶?神禹创铸九鼎,而山海一经,复垂万世,岂上古圣人而喜语怪乎?欲读天下之奇书,须明天下之大道。盖以人伦大道世者,吾人之所以为木铎也。然而天下有解人,则虽孔子之所不语者,皆足辅功令教化之所不及。而《诺皋》《夷坚》,亦可与六经同功。荀非其人,则虽日述孔子之所常言,而皆足以佐愿

彼拘墟之上多疑者,其言则未尝不近于正也。或曰:报应示戒可矣,妖邪不宜乎?曰:是也。然而天地大矣,无所不有;古今变矣,未可舟膠。人世不皆君子,阴曹反皆正人乎?且江河日下,人鬼颇同,不则幽冥之中,反是圣贤道场,日日唐虞三代,有是理乎?或又疑而且规之曰:异事,世固间有之矣,而竟驰想天外,幻迹人区,无乃为《齐谐》滥觞乎?曰:是也。然子长列传,不厌滑稽;厄言寓言,蒙庄嚆矢。且二十一史果皆实录乎?仙人之议李郭也,固有遗憾久矣。而况勃窣文心,笔补造化不止生花,且同炼石。佳狐佳鬼之奇俊也,降福既以孔皆,人中大贤,犹有愧焉。是在解人不为法缚,不死句下可也。

吾愿读书之士,揽此奇文,须深慧业,眼光如电,墙壁皆通,能知作者之意,并能知圣人或雅言、或罕言、或不语之故,则六经之义,三才之统,诸圣之衡,一一贯之。异而同者,忘其异焉可矣。不然,痴人每苦情深,入耳便多儒首。一字魂飞,心月之精灵冉冉;三生梦渺,牡丹之亭下依依。檀板动而忽来,桃茢遣而不去,君将为魍魉曹丘生,仆何齐谐鲁仲连乎?

康熙己未春日谷旦,紫霞道人高珩题

(有删改)

  1. (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妖邪不宜乎                                  黜:消除、排斥 B . 盖以人伦大道淑世者                            淑:善良、美好 C . 降而在帝左右                              陟:晋升、进用 D . 仆何齐谐鲁仲连乎                            辞:推辞、拒绝
  2.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诺皋》、《夷坚》等言怪志异的作品也是有一定的教化作用的。 B . 作者认为要做一个“解人”,全面地理解圣人的话,而不是死抠字眼。 C . 作者对一些“拘墟”之士的意见全面否定,提倡人人要做一个“解人”。 D . 作者希望读书人读《聊斋志异》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要沉溺于鬼怪之玄谈中。
  3.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非其人,则虽日述孔子之所常言,而皆足以佐慝。

    ②异事,世固间有之矣,而竟驰想天外,幻迹人区,无乃为《齐谐》滥觞乎?

  4. (4) 文中提到的“解人”、“拘墟之士”和“痴人”对怪异分别是怎样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鸿门宴(节选)

司马迁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 王 曰 壮 士 赐 之 卮 酒 则 与 斗 卮 酒 哙 拜 谢 起 立 而 饮 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增数目项王  数:shuò 屡次 B . 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班人。若,你们 C . 刑人如恐不胜      刑:用刑 D . 还军霸上       军:驻扎,驻军
  2. (2) 对文中画直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 .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 .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D .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3. (3)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B . 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最生动突出的一个人物。 C . 鸿门宴会上,范增反复提醒项羽控制刘邦未果,紧急招呼项庄进帐舞剑,寻机杀掉刘邦。 D . 樊哙闯帐引起了项羽的警觉,他手握剑柄跪直身子,头发直坚起来,瞪眼看着樊哙,眼眶都要裂开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②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吾老,以及人之老

③五亩之宅,之以桑                        ④良庖更刀

缒而出                                    ⑥五十者可以帛矣

⑦范增数项王                                ⑧项伯杀人,臣

⑨常以身蔽沛公

A . ①⑧/②/③⑥⑦/④⑤⑨ B . ①③⑦/②/④⑤⑥/⑧⑨ C . ①③⑥⑦/②⑨/④⑤/⑧ D . ①③⑥⑦/②/④⑤⑨/⑧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项是(    )
A .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 .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 . 满溢 , 则思江河下百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 , 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 . 又何焉  (参与) B . 小惠未  (方便)  C . 必以  (实情) D . 智虽弗  (够,达到)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是则可矣。

  4. (4) 【甲】【乙】两段文字刻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5. (5) 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徒.为上谷太守,后为上郡太守。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ニ人,生得一人。已縛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馀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 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后广以卫尉为 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馀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 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馀军,因引而入塞。句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 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B .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C .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D .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匈奴,古代我国北方民族之一,也称胡,散居在大漠南北,他们喜欢以马征战,曾控制西域。 B . 太尉,中国古代武官名,是执掌天下军政事务的中高级军事长官,地位比都尉要略低些。 C . 徒,在古代有多重含义,如指流放的刑罚、官员职务调动、徘徊流连、迁移之意。此处指调职。 D . 上郡,古代郡名。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经秦始皇改革,正式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将军出身习射世家,以武显名。匈奴攻入萧关,他杀死了许多来犯之敌;担任骁骑都尉时,他独自大败吴楚军队,功名就此显扬。 B . 李广将军自恃武艺高强,骁勇善战。担任太守期间,中贵人的数十名骑兵被三名匈奴人消灭将尽,李广亲   自出马,射死两人活捉一人。 C . 李广将军智勇双全,善用谋略。遇见百倍于己的敌兵,他巧妙用计,率众成功撤回;被生擒之后,他装死以   麻痹敌人,借机成功脱逃。 D . 李广将军一向仁慈廉洁,关爱士卒。得到赏赐后总分给下属,饮食与下属一起,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   因此深受士兵爱戴。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②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5. (5) 李广担任上郡太守遇到伏兵时,他做了哪几件事让自己安然逃脱?
文言文阅读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水为之,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有删减)

是故君子者,性非世,善自托于物也。人之情性,未能相百,其明智有相万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骢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之以自彰尔。

夫是故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矣。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己明矣。天地之道,神明之为,不可见也。学问圣典,心思道术,则皆来睹矣。此则道之材也,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则为己知矣。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

先圣之智,心达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经典以遗后人。试使贤人君子,释于学问,抱质而行,必弗具也;及使从师就学,按经而行,聪达之明,德义之理,亦庶矣。是故圣人以其心来造经典,后人以经典往合圣心也,故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矣。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赞学》,有删减)

【注】①《潜夫论》是东汉思想家王符创作的政治著作,其内容多数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 B .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 C .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 D .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及设盛烛,则百物 B . 舟楫者,非能水也         君子能之以自彰尔 C . 冰,水为之,寒于水       未能相百,其明智有相万也 D . 非能水也,而江河         是故君子者,性非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劝”“赞”都有劝勉、勉励的意思,两篇文章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B . 《劝学》《赞学》节选部分论证结构相同,都是先行论证,再归纳论点。 C . 《赞学》除强调学习的意义外,还强调了“道”对人的心灵的重要作用。 D . 两篇选段都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

  5. (5) 《师说》中韩愈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何为“道”?学“道”的意义何在?请结合材料说明。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蜕于浊秽②匈奴七百余里③天下集响应④羝乃得归

⑤因乘便,宰割天下⑥梁君臣之首⑦莫不欲求以自为⑧陵与卫律之罪,通于天

A .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 . 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 . ①④⑧/②③/⑤/⑥⑦ D . ①③⑧/④⑥/②/⑤⑦
文言文阅读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子伉代侯。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 (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B .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C .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D .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B .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C . 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呼其父司马谈及自称为太史公。 D .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记录历代帝王的生平、政绩。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樊哙是沛县人,原以杀狗、卖狗肉为生,后随汉高祖起事。成功后,先在刘邦门下做舍人,后被封为舞阳侯。 B . 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见项羽,向他说明自己并没有做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入关之事。 C . 樊哙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刘邦的前面,还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D . 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②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5. (5) 本文体现了樊哙怎样的性格特点?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B . 便纵有千种风情 , 更与何人说 C . 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D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