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韩非子》选读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澳,字子裴,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温曰:“元裕端士,若轻之邪?”澳曰:“然恐无呈身御史。”竟不诣元裕之门。周墀节度郑滑,表署幕府。会墀入相,私谓曰:“何以教我?”澳曰:“愿公无权。”墀愕然,不喻其旨。澳曰:“爵赏刑罚,人主之柄,公无以喜怒行之,俾庶官各举其职,则公敛衽庙堂上,天下治矣,乌用权?”墀叹曰:“吾先居此,得无愧乎!”擢考功员外郎,进学士称旨,改京兆尹。帝舅郑光主墅吏豪肆,积年不输官赋,澳逮系之。帝问其故,澳具道奸状,且言必置以法。帝曰:“可贷否?”答曰:“陛下自内署擢臣尹京邑,安可使画一法独行于贫下乎?”太后为输租,乃免。由是豪右敛迹。会户部阙判使,帝以问澳。曰:“臣老矣,力疲气耗,烦剧非所任者。”帝默不乐。出谓其甥柳玭曰:“吾不为时相所信,忽自宸旨委以使务,必以吾他歧得之,何以自明?今时事浸恶,皆吾辈贪爵位致然。”未几,授河阳节度使。懿宗立,宰相杜审权素不悦澳,坐吏部时史盗簿书为奸,贬秘书监,分司东都。就迁河南尹,辞疾不拜,逾年卒,赠户部尚书,谥曰贞。澳在河阳累年,宣宗遣使以簿纸手作诏赐澳曰:“密饬装,秋当见卿。”盖将以为相也。因问辅养术,澳具言金石非可御,方士怪妄,宜斥远之。其八月,帝崩,不果相。为学士时,帝尝曰:“朕每遣方镇刺史,欲各悉州郡风俗者,卿为朕撰一书。”澳乃为《处分语》。后邓州刺史薛弘宗中谢,帝敕戒州事,人人惊服。

(摘编自《新唐书·韦澳传》《旧唐书·韦澳传》)

  1.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 B . 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 C . 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 D . 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幕府,指节度使幕府,其编制是法定的,幕府官员一般由节度使辟举,然后上报朝廷批准。 B . 敛衽,本指整理衣襟,表示恭敬。在文中意思接近于“垂拱”,指不需亲自处理事务。 C . 内署,皇帝的近侍机构,唐代也称内侍省,参用宦官和士人,是掌管宫廷内部事务的部门。 D . 宸旨,宸,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引申为帝王的代称,故称皇帝的旨意为宸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韦澳洁身自好,不汲汲于职位。高元裕想推荐他,他却不愿因此登门拜访高元裕;皇帝想任命他担任户部判使,他却因担心影响官场风气而婉言拒绝。 B . 韦澳为人正直,执法不避权贵。皇帝舅舅的属官横行不法,不缴朝廷赋税,韦澳秉公执法,直到太后代缴赋税,韦澳才将其释放,使京城豪强敬畏收敛。 C . 韦澳明晓政体,熟知法度风俗。他建议周墀不要滥用权力,而应让百官各行其职;认为执法应一视同仁;撰写关于各地风俗的书籍,其内容让时人惊叹。 D . 韦澳能力卓异,才干为人所重。周墀认为韦澳见识高明,能胜任宰相之职;宣宗打算秋天去见他,任用他为相,可惜因为宣宗突然去世,他未能担任宰相。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问其故,澳具道奸状,且言必置以法。帝曰:“可贷否?”

    ②因问辅养术,澳具言金石非可御,方士怪妄,宜斥远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恢字弘达。幼聪颖,年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所遗。既长,美风表,涉猎史籍。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宣武之难,逃在京师。高祖义兵至,恢于新林奉迎,以为辅国将军。建康平,还为冠军将军、右卫将军。天监元年,为侍中、前将军。二年,为使持节、征虏将军。四年,改授后将军、郢州刺史,持节如故。义兵初,郢城内疾疫死者甚多,不及藏殡,及恢下车,遽命埋掩。又遣四使巡行州部,境内大治。十三年,迁散骑常侍、益州刺史,使持节如故,便道之镇。成都去新城五百里,陆路往来,悉订私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恢乃市马千匹,以付所订之家,资其骑乘,有用则以次发之,百姓赖焉。普通五年,进号骠骑大将军。七年九月,薨,时年五十一。遣中书舍人刘显护丧事。恢有孝性,初镇蜀,所生费太妃犹停都,后于都下不豫,恢未之知,一夜忽梦还侍疾,既觉忧遑,便废寝食。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后又目有疾,久废视瞻,有北渡道人慧龙得治眼术,恢请之。既至,空中忽见圣僧,及慧龙下针,豁然开朗,咸谓精诚所至。恢性通恕,轻财好施,凡历四州,所得俸禄随而散之。在荆州,常从容问宾僚曰:“中山好酒,赵王好吏,二者孰愈?”众未有对者。顾谓长史萧琛曰:“汉时王侯,屏而已,视事亲民,自有其职。中山听乐,可得任性;彭祖代吏,近于侵官。今之王侯,不守藩国,当佐天子临民,清白其优乎?”坐宾咸服。

(节选自《梁书·萧恢传》)

  1.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B . 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C . 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D . 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义兵,指起义的或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犹义师;也指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而组织起来的军队。 B . 出,一般指京官正常外调,而《琵琶行》“予出官二年”的“出”指因罪贬谪。 C . 中书,当时所施行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的简称,舍人是其主要官员的官职名。 D . 藩,有屏障的意思,古代封建王朝用诸侯国来保护王室,所以称诸侯的封国为“藩国”。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萧恢聪颖好学,深受朝廷赏识。他童年就通晓一些儒家著作并善于解说疑难,长大后又涉猎史书;后来遭逢乱世,走上仕途,得到了明帝和高祖的重用。 B . 萧恢倾心为民,治政卓有成效。他刚到郢州就命人及时埋葬病死的尸体,并派使者巡察辖区;在益州又巧妙化解了官府与百姓在交通方面的矛盾,百姓因此得利。 C . 萧恢恪遵孝道,乐于救济他人。人们都认为,正是因为他的真诚感动了上天,其母亲的眼疾才得以治好;他担任过四州刺史,所得的俸禄常常用于行善施舍。 D . 萧恢谈古论今,富有政治眼光。他在荆州时曾表示,汉朝的王侯应当帮助天子治理百姓;现在的王侯情况不同,更应当注重保持自身清白廉洁的品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陆路往来,悉订私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

    ②既觉忧遑,便废寝食。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军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拒之。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其后,逊上疏欲击备,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破其四十馀营。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断后,仅得入白帝城。

    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逊曰:“未可。”诸将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 东自解。”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加拜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陆逊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B . 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C . 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D . 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2. (2)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仕幕府,指在文武官署中担任一定官职,做军政大吏的佐助人员。 B . “出”,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出”一般指贬官,有时也指平调。古人一般以出任京官为荣。 C . “诣都”,是到京城,到朝廷的意思,和它同义的词还有“诣阙”、“谒阙”。“诣阙上书”指越级上书中央司法机关申冤。 D . “领”即加封、兼任,是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或官职较高的官员兼任级别较低的官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陆逊少年不幸,年轻有为。陆逊年少时失去父亲,跟随堂祖父陆康长大,二十一岁就到孙权的幕府中做官,历任东西曹令史。 B . 陆逊一心为国,不计私仇。会稽太守淳于式上奏章揭发陆逊非法掠夺百姓,而后来陆逊却在孙权面前称赞他是好官。因为陆逊认为淳于式是为民着想,且互相诋毁的风气不可助长。 C . 陆逊胸有谋略,坚持己见。刘备派吴班带人挑战。吴将都想要迎击刘备,陆逊认为必定有诈,没有出战,使刘备的计策失败。等时机成熟,才火烧了刘备四十余营,大获全胜。 D . 陆逊用兵奇巧,调度有方。在与刘备的作战中,在对方军队疲惫,士气沮丧时才寻找战机出战;在孙桓被围求救时,陆逊观测到孙桓得人心,城牢粮足,不需要去救,就能解围。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②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

阅读《论语》中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 (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2. (2) 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増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B . 臣死不避                    且:并且 C . 杀人如不能                  举:列举 D . 沛公起厕                    如:到,往
  2. (2)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 . 《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 . 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比较形象生动的一个人物。 D .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满足项羽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 B . 项庄接受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由于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C . 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 . 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吋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 .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 .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 .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经: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 . 诏: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 . 翰林:文中“不知翰林至此”,此处“翰林”应指“翰林学士”,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 D .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 . 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 . 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D . 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4. (4)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程辉,字日新,蔚州灵仙人也。皇统二年,擢进士第,由尚书省令史升左司都事。久之,为南京路转运使,以宫殿火,降授磁州刺史。大定二十三年,拜参知政事。世宗谕之曰:“卿年虽老,犹可宣力。事有当言。毋或隐默。卿其勉之。”一日,辉侍朝,世宗曰:“人尝谓卿言语荒唐,今遇事辄言,过于王蔚。”顾谓宰臣曰:“卿等以为何如?”皆曰:“辉议政可否,略无隐情。”辉对曰:“臣年老耳聩,第患听闻不审,或失奏对。苟有所闻,敢不尽心。”旧庙祭用牛,世宗晚年欲以他牲易之,辉奏曰:“凡祭用牛者以牲之最重故号太牢《语》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古礼不可废也。”二十四年,世宗上京,尚书省奏来岁正旦外国朝贺事,世宗曰:“上京地远天寒,朕甚悯人使劳苦,欲即南京受宋书,何如?”辉对曰:“外国使来,必面见天子,今半途受书,异时宋人托事效之,何以辞为?”世宗曰:“朕以诚实,彼若相诈,朕自有处置耳。”辉以为不可,于是议权免一年。会有司市面不时酬直,世宗怒监察不举劾,杖责之。以问辉,辉对曰:“监察,君之耳目。所犯罪轻,不赎而杖,亦一时之怒也。”世宗曰:“职事不举,是故犯也,杖之何不可!”辉对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二十六年,以老致仕。次年,复起知河南府事,辉辞以衰老不任,曰:“臣犹老马也,刍豆待养,岂可责以筋力。今河之径河南境上下千余里,河防之责视彼尤重,此臣所以忧不任也。”于是特诏不预河事。承安元年卒,曰忠简。

(节选自《金史·程辉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凡祭用牛者/以牲之最重/故号太牢《语》日/犁牛之子骍/且角欲勿用/山川其含诸/古礼不可废也 B . 凡祭用牛者/以牲之最重/故号太牢/《语》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古礼不可废也 C . 凡祭用牛者/以牲之最重/故号太牢/《语》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古礼不可废也 D . 凡祭用牛者/以牲之最重/故号太牢/《语》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古礼不可废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宰臣,在文中指处于重要地位的大臣们,一般而言,“宰”字在古代可作官员的通称。 B . 幸,指封建帝王驾临某个地方,用在人身上时,“幸”指的则是女子得到帝王的宠爱。 C . 致仕,指官员达到规定年龄时交还所任官职,办理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如有疾患则可提前。 D . 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有美谥、平谥、恶谥。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程辉是进士出身,曾被人说言语荒疏,被皇帝激励后变得遇事敢言;皇帝当众表扬他,认为他议论朝政得失没有丝毫隐瞒。 B . 世宗在晚年时,想在举行庙祭的时候用别的牲口,而不用牛,程辉上书表示反对,认为不可废弃古代的礼仪。 C . 程辉认为世宗体恤使者正月朝贺的劳苦而半途接受国书的做法欠妥,会给以后的宋朝人留下仿效的借口,他的反对最终奏效。 D . 面对世宗询问,程辉不苟同,而是指出皇帝在一怒之下做出的杖责决定惩罚过重,监察官员所犯的罪轻,应先给其补救的机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年老耳聩,第患听闻不审,或失奏对。

    ②职事不举,是故犯也,杖之何不可。

  5. (5) 皇帝任命程辉为河南府事,程辉为何推辞?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与寻相举地降,引为右一府统军,从击王世充。

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乱,囚之。尚书殷开山曰:“敬德慓敢,今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邪?”释之,引见卧内,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因赐之金,曰:“必欲去,以为汝资。”是日猎榆窠,会世充自将兵数万来战,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趋王,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王顾曰:“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邪?”赐金银一箧。

窦建德营板渚,时世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王望见,问“谁可取者?”敬德请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隐太子尝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辞曰:“敬德起幽贱,会天下丧乱,久陷逆地,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敬德以闻。王曰:“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计。”巢王果遣壮士刺之。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

其后隐、巢计日急,敬德入白曰:“大王不先决,社稷危矣!”王曰:“我惟同气,所未忍。伺其发,而后以义讨之,如何?”敬德曰:“人情畏死,众以死王,此天授也。天与不取,反得其咎。大王即不听,请从此亡,不能交手蒙戮。”王曰:“寡人之谋,未可全弃,公更图之。”敬德曰:“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王今自计如何?勇士八百人悉入宫控弦被甲矣,尚何辞?”计乃定。

……隐太子死,王为皇太子,授左卫率。时坐隐、巢者百余家,将尽没入之。敬德曰:“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

[注]①寻相:人名。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之,猜贰已结(执:逮捕。) B . 王出(翼:遮蔽,保护。) C . 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王(趋:追逐。) D . 天与不取,反得其咎(咎:错误。)
  2.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尉迟敬德“勇”的一组是(  )

    ①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

    ②敬德请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③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

    ④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

    ⑤人情畏死,众以死奉王,此天授也

    ⑥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

    A . ①④⑤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⑥ D . ③⑤⑥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人怀疑敬德会步寻相的后尘,但秦王信任敬德、善待敬德、义激敬德,体现了秦王的用人谋略和君王胸怀。 B . 隐太子送给敬德大量的财宝,但敬德在利诱面前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了隐太子的招延,隐太子为此非常生气。 C . 面对越来越紧急的形势,秦王不忍心同室操戈,不想先发制人,想等到隐太子发动叛乱时,再以义师征讨他。 D . 平定隐太子的叛乱以后,敬德反对进一步追究太子余党,认为这样不会使国家获得安宁。最后,从者都被宽恕。
  4. (4) 把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邪?

    ②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奠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首》之会    中:合乎 B . 至此乎          盖:何,怎样 C . 经肯綮之未尝      技:技术 D . 如土地            委:卸落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足之履,膝之所踦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 B . 技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C . 其固然                   利乘便 D . 善刀藏之                 爱其子,择师教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 . “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 . 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 . 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4. (4)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②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5. (5) 庖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 (1) 对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口舌:言语 B .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C . 臣等不肖 , 请辞去    不肖:不相似 D .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谢罪:道歉请罪
  2. (2)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B .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C . 璧有瑕,请指示 D .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3. (3) 下列各项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B . 《史记》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纪”是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的。 C . 参乘也写作“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D . 再拜是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诚意。
  4. (4) 下面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
    A . 选文写廉颇,侧重于语言描写,写他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写相如,侧重于写他的行动,表现其内心活动。 B . 选文中安排舍人的责问,来表现出舍人们的目光短浅和对相如的不理解。 C . 选文充分展示了蔺相如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他的表现使老将廉颇深为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终将相交欢。 D . 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表现出廉颇知过必改的美好品行。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③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 , 何足算也!”

(《子路》)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路》)

  1. (1) 请解释“斗筲之人”与“兄弟怡怡”。
  2. (2) 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心目中“士”必备的品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 , 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 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②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③,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部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日:“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减)

[注]①算器:竹器。②推毂:荐举。③僦人:承雇服役的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B .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C .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D .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洗沐,沐浴。汉制,官吏五日一休沐,因借指休假。 B . 黄老,即古代道教学说。“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C . 秩,原指指官吏的俸禄,此处引申为官吏的品级第次。 D . 太史公曰,是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补叙史事,表达作者思想。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郑庄名声远扬。他因解救张羽于危难之中,在梁楚一带名声远扬;因推贤纳士、为人谦逊被山东士人交口称赞。 B . 郑庄喜好交游。他仰慕长者,结交天下名士,常常在长安城郊存放马匹,迎送宾客,夜以继日,唯恐不周。 C . 郑庄仕途坎坷。他曾官至九卿,因武安侯、魏其侯廷议事件被贬为詹事;后遭司马安诬陷,曾一度贬为平民。 D . 郑当时生性淡泊。他喜好黄老学说,廉洁奉公,只靠薪俸和获得的赏赐来供应宾客,去世后家中没剩什么财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②“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举进士,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神宗召见问政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帝悦,以为崇文院校书。他日见王安石,安石问以新政,载曰:“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还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学必如圣人而后已。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黜怪妄,辨鬼神。其家婚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又论定井田宅里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使可举而措诸事业。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乃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横渠先生。著书《西铭》。程颐尝言:“《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

(节选自《宋史·张载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家婚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又论定井田/宅里/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使可举而措诸事业/ B . 其家婚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又论定井田/宅里/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使可举而措诸事业/ C . 其家婚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又论定井田/宅里/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使可举而措诸事业/ D . 其家婚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又论定井田/宅里/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使可举而措诸事业/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异学,指“儒释道”以外的其他学说、学派,涉及面广,对后世学说影响很大。 B . 神宗,文中指北宋皇帝赵顼的庙号。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的名号。 C . 移疾,古时官员以生病为由请求朝廷准许自己归家休养,多为请求辞官的婉辞。 D . 横渠先生,是对张载的尊称,古人有时以任职地、居住地等称其人来表示尊敬。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载博览经典,著书立说。他早年研读了《中庸》和六经,后来屏居南山,读书著述不辍,所著的《西铭》获得程颐的高度评价。 B . 张载尊礼贵德,教化百姓。他任云岩令时,定期置办酒食,宴请乡间年长者,并亲自慰问他们,向广大民众宣扬敬老爱老的道义。 C . 张载议论政事,应对得体。他回复神宗,如果治理国家不效法三代,终究是苟且之道;他肯定王安石与人为善,对新政表示支持。 D . 张载传道授业,化育后人。他在京师讲授《易》经,听者众多。离开官场后继续讲学,教导学生学习时要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②《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

  5. (5) 张载受到二程的哪些积极影响?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谦退,每步行趋府门。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镇举进士,礼部奏名第一。宰相庞籍言:“镇有异材,不汲汲于进取。”超授直秘阁。契丹使至,虚声示强,大臣益募兵以塞责,岁费百千万。镇言:“备契丹莫若宽三晋之民,备天下莫若宽天下之民。夫兵所以卫民而反残民,臣恐异日之忧不在四夷 , 而在冗兵与穷民也。”帝天性宽仁,言事者竞为激讦。镇独务引大体,非关朝廷安危,生民利疚,则阔略不言。文彦博、富弼入相,诏百官郊迎。镇曰:“隆之以虚礼,不若推之以至诚。然近制,翰林学士、知制诰不得诣宰相居第,百官不得间见,是不推之以诚也。愿罢郊迎,除谒禁,则于御臣之术为两得矣。”乞令宗室疏属补外官,帝曰:“卿言是也。顾恐天下谓朕不能睦族耳。”镇曰:“陛下甄别其贤者用之,不没其能,乃所以睦族也。”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神宗即位,复为翰林学士。轼得罪,下台狱,索与镇往来书文甚急,犹上书论救。哲宗立,拜端明殿学士。镇雅不欲起,固辞。诏赐以龙茶,存劳甚渥。复告老,以银青光禄大夫再致仕。薨,年八十一,曰忠文。镇清白坦夷,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虽在万乘前,无所屈。笃于行义,遇人必以诚,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少受学于乡先生庞直温,直温子昉卒于京师,镇娶其女为孙妇,养其妻子终身。契丹、高丽皆传诵其文。少时赋《长啸》,却胡骑,晚使辽,人相目曰:此长啸公也。

(节选自《宋史·范镇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B . 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C . 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D . 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B . 古代官员退休叫“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指官员辞职归家。 C . 谥,古代皇帝、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D . 按周制,诸侯地方百里,兵车万乘,故称诸侯为“万乘”,文中指朝廷高级官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镇谦谨自持,得到前辈赏识。薛奎欣赏范镇,回朝时带他进京,并向别人夸赞范镇的学问;范镇及第后,宰相庞籍也对范镇的才能和品行表示赞赏。 B . 范镇知势而行,主张宽待百姓。契丹使者虚张声势,大臣们用增募军队搪塞责任,以致耗费巨资,范镇认为防敌备患的关键在百姓宽裕,因此建议宽待百姓。 C . 范镇反对虚礼,重视以诚相待。郊迎之礼虽然隆重,但范镇认为这是虚礼,未能以最大的诚意来对待官员,因此朝廷免去郊迎,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 D . 范镇心怀道义,解救亲友危困。苏轼因罪下狱,范镇依然不避连累之险,上书朝廷救援苏轼;他老师庞直温先生的家人遭逢困境,范镇帮助排解困难。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甄别其贤者用之,不没其能,乃所以睦族也。

    ②笃于行义,遇人必以诚,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

结合《谏太宗十思疏》思考,魏征的“坚守”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其后卒不行。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路,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帝从之,仍下其事。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蛮,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

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 . 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 . 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 . 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B . “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侍郎。 C . “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对我们古代南部民族的称呼,字面上有贬义。 D . “仁宗”为庙号。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 B . 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 C . 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 D . 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
  4. (4) 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

    ②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父相贵,拜滁州刺史,封甑山县公。处俊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师入虏境,未阵,贼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干糒不顾,密畀料精锐击之,虏却,众壮其谋。入拜东台侍郎。转中书侍郎,监修国史。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分朋造党使相夸,彼俳儿优子,言辞无度,争负胜,相讥诮,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迁中书令。检校兵部尚书。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 , 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中书侍郎李义琰曰:“处俊言可从,惟陛下不疑。”事遂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大都督。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 , 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子北叟固辞,未听。裴炎为白帝曰:“处俊阽死,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帝闻恻然,答其意,止赙物而已。处俊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武后虽忌之,以其操履无玷,不能害。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处俊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 B . 处俊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 C . 处俊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土/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 D . 处俊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吏部,古代六部之一,主管文职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宜。 B . 国史,是指一国或一个朝代的历史。唐宋之时监修国史常为宰相加衔。 C .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有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之说。 D . 少牢,旧时祭礼的牺牲。牛、羊、猪俱用称为少牢,只用羊、猪称为太牢。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郝处俊临危不惧,击退高丽之师。唐军尚未布阵,敌军已经杀来,郝处俊镇定自若,一边安坐吃干粮,一边暗中派遣精兵出击。于是打退敌军,化险为夷。 B . 郝处俊见识深远,劝止二王竞技。皇帝令两位皇子率队比赛,郝处俊认为他们年龄还小,心智并不成熟,结党相夸可能导致不和。皇帝对其意见大为赞赏。 C . 郝处俊忠于国事,谏阻传位武后。高宗多病,想传位于武后,郝处俊援引史实,并从让位的危害等方面劝谏高宗。高宗听了他的话,就打消了传位的念头。 D . 郝处俊节俭朴素,不求身后哀荣。去世前他就委托裴炎到时替他禀告皇帝,不希望死后烦扰耗费,并谢绝君主赏赐。高宗遵从其遗愿,仅赠送了治丧之物。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迁中书令。

    ②中书侍郎李义琰曰:“处俊言可从,惟陛下不疑。”事遂沮。

  5. (5) 文末说:“武后虽忌之,以其操履无玷,不能害。”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名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 (1) 必其根本         
  2. (2) 则思知止以人         
  3. (3) 则思身以黜恶         
  4. (4) 则思心以纳下         
  5. (5) 何必思         
  6. (6) 则思江海百川         
  7. (7) 诚能见可     
  8. (8) 则纵情以物         
  9. (9) 人君当神器之 , 居域中之     
  10. (10) 择而从之         
  11. (11) 不念居     
  12. (12)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吴汉自蜀振旅而还,至宛,诏过家上冢,赐谷二万;夏四月,至京师。于是大飨将士,功臣增邑更封凡三百六十五人,其外戚、恩泽封者四十五人。定封邓禹为高密侯。食四县;李通为固始侯,贾复为胶东侯,食六县;余各有差。已殁者益封其子孙,或更封支庶。

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警急,未尝复言军旅。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邓禹贾复知帝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去甲兵敦儒学。帝亦思念,欲完功臣爵土,不令以吏职为过,遂罢左、右将军官。耿弇等亦上大将军、将军印绶,皆以列侯就第,加位特进奉朝请。邓禹内行淳备,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资用国邑,不修产利。贾复为人刚毅方直,多大节,既还私第,阖门养威重。朱祜等荐复宜为宰相,帝方以吏事责三公 , 故功臣并不用,是时,列侯唯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帝虽制御功臣,而每能回容,宥其小失。远方贡珍甘,必先遍赐诸侯,而太官无余,故皆保其福禄,无诛谴者。

益州传送公孙述瞽师、效庙乐器、葆车、舆辇,于是法物始备。时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书调役,务从简寡,至乃十存一焉。甲寅,以冀州牧窦融为大司空。融自以非旧臣,一旦入朝,在功臣之右,每朝会进见,容貌辞气,卑恭已甚,帝以此愈亲厚之。融小心,久不自安,数辞爵位,上疏曰:“臣融有子,朝夕教导以经艺,不令观天文,见谶记,诚欲令恭肃畏事,恂恂守道,不愿其有才能,何况乃当传以连城广土,享故诸侯王国哉!”因复请间求见,帝不许。后朝罢,逡巡席后,帝知欲有让,遂使左右传出。他日会见,迎诏融曰:“日者知公欲让职还土,故命公暑热且自便;今相见,宜论他事,勿得复言。”融不敢重陈请。

(《资治通鉴》第43卷)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帝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邓禹、贾复知帝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去/甲兵敦儒学 B . 帝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邓禹、贾复知帝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去/甲兵敦儒学 C . 帝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邓禹、贾复知帝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去/甲兵敦儒学 D . 帝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邓禹、贾复知帝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去甲兵/敦儒学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斛:中国古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 . 特进:官名。汉制,凡诸侯功德优盛,朝廷所敬异者,赐位特进,位在三公之上。 C . 奉朝请: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春季叫朝,秋季叫请。文中指对退职功臣们以奉朝请名义,使他们参加朝会。 D . 三公:三公为古官名,说法各异。文中指太尉(掌兵事)、司徒(掌教事)、司空(掌工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秀犒赏将士,有功之臣封土调整增加的有三百六十五人,外戚及加恩分封的是四十五人,同时对他们的子孙加封,或改封其宗族旁支。 B . 刘秀拒绝和皇太子就如何打仗的问题进行探讨,是以孔子不肯回复卫灵公的典故为由,实则想用礼乐教化进行统治。 C . 刘秀控制功臣,若他不能维护包容他们,原谅其小过失,那功臣们有可能失去爵位财产,甚至被谴退或诛杀。 D . 刘秀亲近厚待窦融,知道他想辞职归还封土,就让左右告诉他,天气太热,暂且自己凉快一下,意在表明不答应他辞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亦思念,欲完功臣爵土,不令以吏职为过,遂罢左、右将军官。

    ②融自以非旧臣,一旦入朝,在功臣之右,每朝会进见,容貌辞气,卑恭已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