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之道 知识点题库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tán) 弘(chánɡ) 老(dān) 李(pán) B . (dú) 职(dú) 穷兵黩武(dú) 买还珠(dú) C . 六艺经(chuán)记(zhuàn) 说(chuán) 宗接代(chuán) D . 之(yí) 春风荡(yí) 心旷神(yí) 甘之如(yí)
下列加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 . 全不相同 B . 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 . 全都相同 D . 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师道之不也久矣 六艺经皆通习之 B . 道之所存,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 C . 而师之乃大惊,问所 D . 其闻也亦先乎吾 余嘉其能行古
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 孜孜焉惟进修是急 C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 何陋之有?
荀子在《劝学》中阐说“学”和“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下列各句中的“于”,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而耻学于师 ③其皆出于此乎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⑤不拘于时 ⑥学于余  ⑦青,取之于蓝  ⑧而青于蓝  ⑨善假于物也     

A . ③⑦ B . ④⑧⑨ C . ①②⑨ D . ⑤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 .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文言文翻译: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文言文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 君子生非异也 C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例子。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那里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那里学得批判的精神 ,                                             ;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之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                     ,                  ,                  ;人的一生像水,要灵活,方法须随和;                                                              ;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风须朴实。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度。 B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境   绝:隔断。 C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                 绝:终止。 D . 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             绝:悦耳。
下列划线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木直中绳,以为轮

A . 项伯杀人,臣 B .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C . 上食埃土,饮黄泉 D . 假舆马者,非足也,而致千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诉求和精神意蕴。如“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基础上建立的中国画,不注重感官刺激,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宋代郭熙在《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辉映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力富强,收复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宏幅巨制,如《溪山行旅图》等名作,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构图        ;而南宋           , 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为祖国山河立传”光有扎实的技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作品要呈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包括特定形式所呈现的时代审美意境以及画家的精神追求。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境,二者        。因此,中国画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        , 虽然使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这种创新,实则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主流。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国画建立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的基础上,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不注重感官刺激。 B . 建立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基础上的中国画,不注重感官刺激,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C . 建立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基础上的中国画,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不注重感官刺激。 D . 中国画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的基础上建立,不注重感官刺激,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气势磅礴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弄玄虚 B . 惊心动魄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作高深 C . 气势磅礴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弄玄虚 D . 惊心动魄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作高深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B . 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C . 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D . 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马者,非利足也,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者舆:车 B . 于物也假:借助 C . 故不积步跬:半步 D . 心一也用:使用
  2. (2) 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吾尝跂望矣 B . 见者远 C . 致千里 D . 绝江河
  3.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运用比喻论证来论述学习的显著效果,可以博见与弥补不足。 B . 第二段通过正反对比,反复设喻,形象地论述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C . 第二段中用蚯蚓与蟹的不同表现作对比,鲜明论证了坚持的重要性。 D . 选文句式整齐,在排偶中适当穿插散句,文气流畅,设喻灵活生动。
课内文言文阅读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 B . ①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②惑不从师 C . ①不如登高博见也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D . 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师不必贤弟子
  2. (2)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A . 不拘于时 B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 (3) 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明白 B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 . 位卑则足 , 官盛则近谀 羞:感到羞耻 D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疑惑